許麗珍
(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重慶400715)
論教育和游戲的融合
許麗珍
(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重慶400715)
從柏拉圖至今,無數的教育家研究“教育”和“游戲”的關系。有的認為游戲是教育的一種手段;有的認為教育和游戲有著原初意義上的融合。大家一致認為游戲對教育有促進作用,然而,為什么游戲和教育不能達到本質的和精神上的融合?本文對此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教育和游戲的融合反映在教育中就是把游戲看成教育的內在結構持續,即教育就是一種游戲,把教育當作一種游戲來做,以游戲的精神和態度重塑教育。
教育;游戲;融合;教育即游戲
眾所周知,游戲對教育有很重要的意義,而教育實踐中游戲的“身影”很少出現,即使出現也是包裝教育的“糖衣”。為什么教育中缺少游戲因素和游戲精神?這主要因為大眾對游戲的偏見,以及日益嚴重的教育功利性。分析及研究教育和游戲的關系有助于二者的融合進而可以緩解教育的功利性。
在希臘語中,游戲(Paidia)和教育(Paideia)這兩個詞的詞根是一樣的,都指稱兒童(Pais)的活動。二者的關系在不同的階段、時代以及不同的學者中不盡相同。教育和游戲的關系大致可分為3種:
1.游戲與教育相對立。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游戲的實質是“享樂”,教育的實質是“發展”。二者性質不同,不具有共存的可能,反映在教育中就是排斥游戲活動,追求效率和紀律,堅持知識接受的“苦學觀”。
2.游戲是一種教育工具或者手段。第一個研究二者關系的柏拉圖(Plato)言稱教育包括游戲成分,以游戲幫助教育;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認為游戲是7歲以前兒童教育的一種方法;《論語·雍也》中“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就把孔子所提倡的樂學表現的淋漓盡致。古今中外有很多學者持此觀點,在此不一一列舉。
3.游戲是教育的本質之一。胡伊青加在《人:游戲者》中提到人造就的各種文化形態是在游戲中并作為游戲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教育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形態,也應該是在游戲中并作為游戲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石中英先生在《教育哲學導論》一書中曾說過“既然人人都是游戲者,人人都生活在游戲之中,那么教育本身究其實質只不過是人類多種多樣游戲活動中的一種……”[1]他在談到人的形象時,就把“游戲人的形象”、“文化人的形象”和“制造人的形象”作為三大類。
游戲是教育的本質之一,是二者關系新的突破。張正江教授提出了“教育即游戲”。他認為“游戲是教育的本質之一……本真的教育也是游戲,是教育工作者的本真存在方式。”[2]這里的“教育即游戲”并不是“Education is Play”而是“Education as Play”。所以我們應該以游戲的精神和態度來辦教育,把游戲作為教育的本質和過程,而不僅僅是教育的內容和手段。這樣才能達到教育和游戲的真正融合。
雅斯貝爾斯曾說過“創建學校的目的,是將歷史上人類的精神內涵轉化為當下生氣勃勃的精神,并通過這一精神引導所有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術。”[3]
“淪為苦役”的教育是當今我國教育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以及在不同時期出臺的各種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各種措施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淪為苦役”的教育主要表現在:學生的厭學、教師的厭教。
壓力過大是現在學生普遍反映的一個問題。首先,學生體會不到獲得知識的快樂以及探索知識的興奮感。其次,學生沒有意識到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而是覺得在為家長學習,所以來自家長的壓力遠大于學習知識的壓力。可見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是厭學的主要原因。
經調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體會不到成就感反而有強烈的疲憊感是厭教的主要原因。現在教師大多處在一個糾結的位置,教育任務日益增加,學生厭學。久之教師的教育信仰以及熱情被沖擊,沒有自我充實、提高的動力,更不用說搞科研以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惡性怪圈中,社會大眾感覺到我國教育出了問題,開始崇洋媚外,所以迫于形勢壓力我們的教育不斷地改革。
石鐘英先生曾說“教學活動中游戲狀態的缺乏是造成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游戲’意味著‘人的誕生’和‘人性的復歸’”,“人們應該‘在教育中游戲’(playing in education)‘通過教育游戲’(playing by education)‘為了教育而游戲’(playing for education)。參與教育游戲,享受教育游戲所給予的愉悅,是人類參與教育活動的另一種目的。”[1]
受維多利亞時期基督教清教倫理的影響,工作往往“被認為是上帝的工作的延伸,而游戲卻被認為是魔鬼的領地(如‘悠閑的雙手是魔鬼的作坊’,de Grazia,1962)”[4]所以傳統的人們認為游戲就是純粹的玩、打鬧,究其實質是享樂,學生以一種享樂的心態去學習不僅不利于學習反而起了阻礙作用。比如:以游戲為基礎的幼兒園課程受到家長的質疑:“我們送孩子到幼兒園是來接受教育的,你們為什么老讓孩子玩?”可見,“幼兒園小學化”是游戲從根基上不能融合于教育的最好例證。
人們對游戲之所以有偏見,首先,忽視了游戲是人的本性。游戲是人的一種最為本真的存在方式,人們只有在游戲中才能充分和全面的發展自己。席勒曾說:“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完全是人。”[5]其次,把游戲和工作(學習)完全的對立。然而,從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游戲和工作有某種“交叉”的可能;皮亞杰從他的認知理論出發提出“游戲和工作之間依個體的認知發展水平而可以相互的轉化”;到杜威提出的游戲和工作并不是完全分裂的,只不過是二者興趣的指向不同,“同一項活動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游戲”。
著名學者李澤厚先生認為:“如果說,血緣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根基方面的本源,那么,實用理性便是中國傳統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6]
實用理性觀念在教育中主要表現在其功利性上,席勒曾說“‘有用’是這個時代崇拜的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侍奉它,一切才智都要尊崇它。”現在教育功利性日益嚴重主要是因為,我們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發展自己而是想通過教育獲得更大的利益,讓自己更“有用”。顧明遠先生說“教育質量不光表現在考試分數上,還表現在各種能力上,如:創造力、思維力、觀察能力”。但是教育評價為什么不把創造力、思維力、觀察能力作為評價標準?是因為這些能力不如分數更能證明自己“有用”。盡管教師很清楚創造力、思維力、觀察能力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充分、全面的發展。而教育和游戲融合能為他們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但迫于分數的壓力他們“義不容辭”給學生提供灌輸式的教育。這正如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所說“盡管灌輸式的教學和被動吸收式的學習普遍受到人們的譴責,但是為什么它們在實踐中仍舊那么的根深蒂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和建設的過程,這個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7]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利益的追求以及對投入和產出的斟酌,使學生家長關心的不是學生本身有何發展,而是學生的分數以及排名。盡管學生在創造力、思維力、觀察能力等方面表現優秀,但是分數不高,家長就會質疑教師的水平以及學校的管理。迫于入學率以及家長的壓力,學校為迎合社會的期望會對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這樣一來,“讓游戲融入教育,把教育當作游戲一樣來做,以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思維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進而讓他們感覺學習是“第一需要”的美好教育境界就會被擱置。
亞里士多德強調,“教育的目的不是謀職或賺錢,當一個人沉浸在體育鍛煉和音樂活動中時,他完全是為了身心愉悅。如果他將自己的技能孕育實際用途,也就是說,他利用他們來賺錢,那么,人們會認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的猥瑣小人。”[8]所以我們不要讓教育的功利性異化了教育,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使其在受教育過程中以最本真的自我方式去探索知識、獲得知識。
觀念左右人的行動,如果一些關于教育的社會主流觀念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那么促進教育和游戲融合,把教育當作一種游戲來辦,以游戲的精神和態度來辦教育也將成為教育革新浪潮中又一股還沒形成即被打碎的浪花。
首先,改變對“人才”的觀念。何為“人才”?目前大眾認為考試分數高、讀高等學府、工作好就是人才。顧明遠先生認為“只要為社會做出貢獻的,都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9]社會大眾擁有正確的人才觀對當今功利化、制度化的教育是一個很好的緩沖。這并不是說讓大家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而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平等的、在自由和限制之間保持適當張力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就會更加主動的學習,在無形中也更好地發展了各方面的能力,也充分印證了老子“無為”的觀點。
其次,建立教師充分信任學生的觀念。雅斯貝爾斯曾說過“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的活動,而不是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讓師生之間進行對話性、生成性的交流,就要求教師對學生有充分的信任!只有相信學生“行”,自己僅僅為其提供輔助型指導。他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寬松、無壓力的學習環境,在無形之中就把游戲精神融合到教育過程之中。
最后,改變“分數至上”的教育評價觀。游戲能不能成為教學的組織形式,取決于教育的評價方式。如果教育評價還是以“升學率”、“高分率”為標準,只會加劇教育的功利性。教師迫于壓力不可能也沒精力以游戲的精神和態度進行教學。改變“分數至上”的教育評價觀為考察學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創造力和想象力等發展的教育評價觀,將有助于教育和游戲的融合。
眾所周知游戲對教育具有深刻的意義,教育的游戲性被大家忽視,吳航博士在其論文中就明確提出了教育具有游戲性。胡伊青加認為人造就的各種文化形態:語言、教化、法律、知識等都是在游戲中并作為游戲產生并發展起來的。教育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形態,也應該是在游戲中并作為游戲產生而發展出來的,可以說教育就是一種游戲。
1.教學的游戲性。從古至今很多教育家都在教育過程中體現了教學的游戲性,從孔子的樂教樂學思想到當今的愉快教育思想,無不利用教學的游戲性。馮季林教授在其博士論文《教學的游戲性研究》中進行了詳細的論證。教學的游戲性體現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給學生提供游戲般的情景,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時情感的愉悅性以及整個過程的和諧性。
2.師生間的游戲精神。石中英先生曾說:“既然人人都有游戲的沖動,人人都喜愛游戲,人人都是游戲者,那么教師和學生之間就是游戲者和游戲者之間的平等的關系。”[1]而“平等”是游戲精神的核心。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以游戲精神進行對話,共同創造游戲氣氛,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人們理解其游戲性。在教育過程中不一定要采用實體游戲,關鍵是師生間要具有游戲精神。伽達默爾曾說“游戲并不是在意識或游戲活動者的行為中獲得其存在的,而是相反地在游戲領域中培養出游戲活動者并使之充滿精神的。”[10]
教育和游戲的融合不僅是對制度化教育的一種抵抗,更是緩解了當今教育的功利性;有助于減輕師生的壓力;促進了教育的良好發展。教育和游戲的融合不僅有濃厚的文化基礎,更是現實教育之要求。期望教育家以游戲精神、游戲特征來辦教育!教育策略者以游戲精神、游戲特征來制定教育策略和制度!教師以游戲精神、游戲特征來進行教育!這樣有助于促進教育和游戲的融合、促進教育的良好發展。
[1]石鐘英.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張正江.教育即游戲[J].教育導刊,2011(6).
[3](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 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
[4]瞿葆奎.教育學文集·課外校外活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7](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8](美)托馬斯·古德爾,杰弗瑞·戈比.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M].昆明:云南人出版社,2000.
[9]顧明遠.我的教育探索:顧明遠教育論文選.[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10](德)H·G·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王才勇,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G424
A
1674-5884(2012)01-0051-03
2011-10-21
許麗珍(1985-),女,河南周口人,碩士生,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研究。
(責任編校 晏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