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也玲,梁長應,李 雁
(衡陽師范學院外語系,湖南衡陽421002)
歐洲非英語國家英語聽力教學現狀情況的調查報告
劉也玲,梁長應,李 雁
(衡陽師范學院外語系,湖南衡陽421002)
課題研究共四個部分,此報告是該課題研究的第一部分。課題組成員于2009年7月15日至2009年8月15日對歐洲非英語國家的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的部分高校進行了調研,采用了實地考查、座談、專訪和問卷等調查形式,調查對象是在校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2010年3月,我們從師資狀況、課程安排、教學方法、學生課外學習方法、學習環境、學習目的等方面對調研內容進行了統計分析。
歐洲非英語國家;英語聽力教學;調查
2009年7月15日至2009年8月15日。
歐洲非英語國家——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4個國家的高校Otto-von-Guericke University Magdeburg;Hochshule Magdeburg-Stendal(FH)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Université Paris 3,la Sorbonne Nouvelle;Université Paris Ouest, Nanterre;Université Paris 4, La Sorbonne;Université de Dauphine等在校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
這次共發出問卷220份,回收199份,回收率90.5%。
本課題擬通過對歐洲非英語國家英語聽說教學的現狀、方法和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等情況進行調研,并與我省部分高校英語聽說教學的現實情況進行橫向比較,試圖發現在我們的教學中究竟存在著什么樣的問題,探討適合我國國情的英語聽說教學體系,以提高大學生英語聽說方面的學習效率。
調查中,我們的側重點是英語聽力教師的師資狀況、課程及課時安排、聽力設備配置、聽力教材選用、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環境、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方法及學習效率等情況。調查采用了實地考查、座談、專訪、問卷等形式,對象是追逐各種學歷的在校大學生。這些在校大學生對我們所做的調研給予了積極的回應,無論我們以何種形式提出問題,他們都做出了讓我們感到滿意的答復。客觀而言,本次調查的結果是真實有效的。
我們設計的調查問卷“Questionnaire on University Students’English Listening Acquisition”共36道題。第11、24、25、30、34題為主觀題,其它全是客觀選擇題。選擇題中,第 12、14、18、35 題可多選,余下的均為單選。
我們的調查指向8個方面的內容:(1)了解歐洲非英語國家大學英語教師的學歷情況;(2)英語教學設備情況:是否有語音室,是否有英特網;(3)英語聽力課的開設、教學及教材使用情況;(4)其他資源如收音機、電視、英語電影、網絡用于英語學習的情況;(5)課外自學情況:是否每天練習聽英語,是否每天練習說英語,提高英語聽力的有效途徑是什么;(6)外部學習環境:是否和母語是英語的人交流,家里是否有其他人會說英語,是否去過說英語的國家;(7)學習目的:是否對英語感興趣,學習英語是為了考試,為了找一份好工作,為了交流還是因為愛好;(8)其他:幾歲開始學英語,幾歲開始學最好,會說幾種外語,母語和英語是否有聯系,是否覺得歐洲人學英語比亞洲人容易等。

表1 歐洲非英語國家英語教師學歷列表分析
表1有3個選項:選項A,博士;選項B,碩士;選項C,學士。數據表明,歐洲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師學歷普遍較高。199份調查答卷中,具有博士以上學歷者占42.7%,碩士學歷者占42.7%,學士學歷者僅占14.6%。

表2 歐洲非英語國家英語聽力課開設情況列表分析
表2共二個選項:選項A,是;選項B,不是。在歐洲的非英語國家,英語及英語聽力課程大都是在中小學里開設的,大學階段已經不開設了,因而,在“大學中是否開設了聽力課?聽力課是否有助于你的聽力提高?”的問題選項下,得到的調查結果,選“否”的遠多于選“是”的。之后,我們調整了調查方向,主要針對中學階段是否有必要開設英語聽力課發問。統計顯示,81%的人認為,英語聽力課的開設非常必要。

表3 每周英語課開設時間列表分析
表3共3個選項:選項A,1至2個小時;選項B,2至4個小時;選項C,4至6個小時;選項D,多于6小時。從開設課時看,60%的人回答說,歐洲非英語國家的中小學目前每周有1至2個小時的聽力課;40%的人回答說,每周2~4小時。那么,英語聽力課究竟開設多少個課時才算適宜呢?對此,認為2~4小時的占受調查者總數的37.4%;認為4~6小時的占比31.5%;認為1~2課時即可的占比18.7%;認為6小時以上才算適宜的占比12.4%。結論:大多數人認為,聽力課最好每周開設2~6課時。
在歐洲各大學里,教學設備先進、齊全。我們看到,高級語音實驗室的配置在歐洲非英語國家高校里的占比是100%,由此可保證課堂上每位學生都擁有1臺計算機,在進行英語聽力訓練時,學生可以跟讀,速度快慢可自行調節,可做影子練習,可和教師進行直接交流,還可以上英特網獨自進行聽力訓練。
數據顯示,課堂上的老師主要也還是以教材教學為主,不過輔助材料同時也大量進入課堂。上聽力課時,教師根據聽力教材的內容進行講授的在單位課時中占比35%,選用其它音頻材料的占課時比的30%,選用其它視頻材料的占課時比的20%,選用其它文字材料的占課時比的15%。接受調查的學生中,認為聽力教材內容偏難的占55.2%,33.3% 的人認為教材適中,11.5% 的人則認為偏易。

表4 英語聽力課教學方法列表分析
表4共3個選項:選項A,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選項B,教師放磁帶學生對答案為主;選項C,主要用多媒體和英特網;選項D,其它方法。從聽力課授課方法看,統計顯示,有25.2%的人答稱目前仍采用傳統的授課形式;37.4%的人回復說,主要采用聽錄音、利用多媒體和英特網進行教學。學生方面,74.8%的受訪者稱,課堂上老師經常與自己進行英語對話訓練;65.4%的人認為,目前的教學方法是卓有成效的。

表5 英語課外提高聽力方法列表分析
表5共6個選項。選項A,看英語電影;選項B,上英文網;選項C,看電視;選項D,聽收音機;選項E,聽磁帶;選項F,玩游戲。對于課外的英語學習情況,它涉及到3個方面的問題:學生的學習認識、投入的時間及采用的方法。調查表明,學生的學習目的非常明確,他們不是為考試、升學、就業而學習,主要是有強烈的學習興趣,是為了應用和交流。學生們采用的主要是興趣和娛樂學習法,主要形式是看電影、玩英語電腦游戲、上英語網站,看英語電視等。特別是看英語電影,100%的人認為它能提高英語聽力能力,82%的人認為玩英語游戲也有效。

表6 看英語電影時間列表分析
表6共4個選項。選項A,不到1周;選項B,1周;選項C,1周2次;選項D,1周2次以上。29.6%的人不到1周就要看1次英文電影,52.8%的人每周都要看1次英文電影,有17.6%的人每周要看2次英文電影。因而,可以說明他們大多數人都會抓緊點滴時間通過看電影來提高聽力。

表7 同英語國家的人練習說英文次數列表分析
表7共4個選項。選項A,每天;選項B,每周;選項C,每月;選項D,從不。外部環境給學習英語創造了有利條件。據統計,這4個國家的學生和母語是英語國家的人進行練習說英語每天、每周、每月的比率分別是25.1%、37.4%、25.1%。

表8 到過說英語國家次數情況列表分析
到過說英語國家次數情況統計,本題共4個選項。選項A,沒有 1次;選項 B,1次;選項 C,2次;選項 D,2次以上。

表9 家中會英語人數情況列表分析
除本人外,家中會說英語的人數情況統計,本題共4個選項。選項A,沒有;選項B,1人;選項 C,2人;選項 D,多人。在歐洲,由于國家之間距離很近,給彼此之間的交往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因而,調查中有59%的人到過說英語國家超過2次以上,家中能說英語的人,如1人、2人、3人以上家庭的比率分別是29%、5.6%、29%;在歐洲能說2種語言的人的比率是58.8%;超過2種語言的人是17.6%;3歲以前學英語的比率是17.6%;4至6歲學英語的比率是35.3%;11至15歲學英語的比率是35.3%。58.8%的人認為英語和歐洲非英語國家的母語同屬于印歐語系,82.4%的人認為語系相同學習起來比其它語系如東亞人更為容易。
62.9%的人認為學習英語的最佳年齡是3至5歲,25.2%的人認為學習英語的最佳年齡是6歲以后,12.6%的人認為學習英語的最佳年齡是2歲。

表10 歐洲學生學英語目的列表分析(可多選)
本題共5個選項。選項A,為了考試;選項B,為學術研究;選項C,興趣;選項D,交流;選項E,為了獲得好的工作。
外語學習的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的重要因素,國外動機研究把動機歸納為兩類即“歸附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按照他們的分類,歸附型動機的特征是學習者對目的語懷有強烈的興趣,希望能更好地與目的語社團的人進行交際,期望融入目的語社團的社會生活。而工具型動機則反映了學習語言的需要是出于某一實用的目的,比如通過考試,謀取職位,閱讀目的語國家的科技文獻,后者又被稱為“證書動機”,用通俗的話說,前者是“我要學”,而后者是“要我學”。顯然,“我要學”比“要我學”對外語學習更有利。調查數據表明,在歐洲大部分人學習英語聽力是為了交流和一種興趣愛好,其次才是為了取得好工作而學習,為了考試的人而學習是最少的了。在問卷中,47.2%的人是為了交流,39.2%的人對英語聽力的學習感興趣,23.6%的人是為了取得好工作,只有8%的人是為了考試。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長指出:30多年來,我國開啟國門,堅持開放,由“本土型國家”正在轉變為“國際型國家”。所謂“國際型國家”,意味著廣泛深入地對外交流,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商貿旅游、勞務輸出、出國留學等等,無不需要使用外語,外語的需求已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階段。但客觀而論,當今國內的英語教育教學,離教育部提出的“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運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的需要”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由此,本課題組對歐洲非英語國家進行了調查,試圖發現他們在學習英語方面的可借鑒之處,洋為中用。以上調查可以看出:歐洲英語教師學歷較高,英語聽力課程安排科學合理,教學設備先進,學生課外學習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促進了英語聽力的提高,外部學習環境有利,學生學習目的明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但愿我們的這次調查能為今后的教學實踐改革提供一定的幫助。在此要說明的是,由于這次調查時間倉促,又在暑假期間,有些學生已放假回家,調查面受到了一定限制,調查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再者,在調查問卷設計及統計中還有不盡完全科學的地方,因而,統計中難免還存在一定的偏差。
[1]Anderson,A.,T.Lynch.Liste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李宇明.中國外語規劃的若干思考[J].外國語,2010(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婁辛悅.首都師范大學大學英語問卷調查報告[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增刊).
[6]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G642.0
A
1674-5884(2012)01-0140-03
2011-10-24
湖南省2009年教學改革課題(見湘教通[2009]321號文件)(課題號:264)
劉也玲(1963-),女,湖南衡東人,副教授,主要從事英語教學、翻譯研究。
(責任編校 羅 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