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梅
(邵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邵陽422004)
現代化進程中農村養老觀念轉型問題探討①
——以邵陽縣養老改革試點為個案
劉玉梅
(邵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邵陽422004)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采取家庭養老模式,以“養兒防老”作為觀念支撐。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以及社會變遷的加劇,傳統農村養老觀念在現代化變遷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破解農村養老難題,建立現代養老制度,引導農民實現養老觀念的轉型是社會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現代化進程;農村養老;觀念;轉型
破解農村養老難題,推進農村養老改革,建立現代養老制度,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國家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現代養老觀念是現代養老保障制度的精神紐帶和發展動力。筆者試圖以邵陽縣養老改革試點為個案,探索農村居民養老觀念轉型問題。
我國農村人口眾多,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傳統農村養老模式以家庭為載體,以忠孝觀念為文化支撐,老人的生活保障幾乎完全來源于子女供養。受城鄉二元結構和小農意識等多種因素的束縛和影響,農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后,資金投入不足,經濟總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絕大多數農民剛剛跨過溫飽線,可支配收入除維持基本生活消費需要外節余較少,老人的養老保障水平低下,甚至有少數子女不愿意或沒有能力贍養老人,部分老人在遭遇家庭變故或喪失勞動能力后,艱難度日,養老保障問題十分突出。
“養兒防老”是中國農村傳統家庭養老方式。部分深受傳統觀念影響的老人甚至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可以不贍養父母,在自己年老體衰和喪失勞動能力后完全依靠兒子養老,80%以上的老人堅持與兒子同住,在家養老。否則就是兒子兒媳不孝。而那些只有女兒的老人的養老問題尤為突出。這樣的傳統養老觀念一方面使做兒子的負擔較重,同時直接影響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的推行和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速。
國家的現代化,不僅體現為經濟、政治、文化的現代化,也應該體現為包括養老保障和養老觀念的現代化。中國傳統社會中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和治理結構賦予了家庭以十分重要的位置,也為傳統養老提供了強有力的觀念支撐。隨著中國現代化社會變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盡管我國法律明文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但老人生活質量的好與差很大程度上直接取決于供養人的自身素質和精神文明程度。有些老人能生活幸福,安度晚年;有的老人只能維持溫飽;有的老人甚至受到虐待遺棄。另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失去土地的農民,其養老保障更面臨尷尬。
當前我國農村現實狀況是,隨著現代社會變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大量地轉入第二、三產業,動搖了家庭養老保障的根基;另一方面,農村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原來的金字塔型向倒金字塔型過度,越來越多的家庭呈“4—2—1”結構,即4位老人、1對夫婦、1個孩子。養老負擔家庭內部集中化,個體負擔強化,增加了家庭養老保障的不穩定因素。
2009年,國務院制訂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在10%的縣(市、區、旗)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障試點,以后逐步擴大試點,在全國普遍實施,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根據國發[2009]32號文件精神,湖南省2010年在全省14個縣開展了“新農保”試點工作。邵陽縣作為全國首批,全省14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縣之一,全縣87萬農村居民享受到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春風,全縣有10.7萬名60周歲以上農村居民每個月將按時領到55元的養老保險金。農民在種地不繳稅、上學不付費、看病能報銷之后,又向“養老不犯愁”的新夢想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1.子女供養老人現狀:邵陽縣農村17%子女全年支付的贍費在3 000元左右;30%子女全年支付的贍費在1 000元以下;20%子女全年支付的贍費在2 000元左右;16%子女全年支付的贍費在500元左右;17%子女甚至不愿意承擔任何贍養義務。
2.老人選擇養老場所:81%的老人堅持在家養老,不愿住養老院。9%的老人愿意選擇在養老院養老;10%的老人認為在養老院養老面子上過不去。
3.對新農保的看法及參保意愿:82%的老人認為政府每月發給55元錢是好事,愿意讓其戶口在家的子女每年交100元保費;11%的老人認為那點錢太少;7%的老人不相信有這樣的好事。
4.老人娛樂和休閑方式:78%的老人的休閑娛樂方式或是打牌、或沒什么娛樂休閑方式;11%的老人可以利用健身器材鍛煉身體;12%的老人看電視或者看戲。
5.老人對政府補貼基本養老金的期望:56%的老人認為政府給的錢越多越好,最好吃飯、看病政府全包了;26%的老人給多少無所謂,有比沒有好;18%的老人認為政府給的養老金夠溫飽就好。
上述調查情況顯示:一是農村居民養老保障水平低下;二是農民對政府給付養老金期望值過高;三是農村居民養老觀念不適應現代社會變遷;四是農村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匱乏、休閑娛樂方式單調。因此,培育適應現代化變遷的農村養老觀念,引導農民實現養老觀念的轉型與重塑已刻不容緩。
培育農民樹立適應時代變遷的現代養老觀念,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時代的抉擇,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依靠政府設計規劃、社會觀念系統的自主演化以及二者變化對農民養老觀念等途徑共同作用形成。
根據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國務院決定,從2009年起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農保)試點。新農保以“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為基本原則;以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新農保制度,實現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農村居民基本生活為目標;同時出臺了相關的配套政策、制度和舉措,地方各級政府也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狀況,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并已付諸實踐。試點區域農村居民一致認為政府實施的農村養老保障改革是一項偉大的惠民工程。農民高興地說:“實行新農保后,我們廣大農民也像城里人一樣,能夠領取‘養老金’,體面生活,盡享天倫之樂”。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和社會變遷的加劇,大量農村年輕人口流入城市和發達地區,農村養老保障面臨著嚴重的資源短缺問題,作為傳統養老體系觀念支撐的忠孝觀念,由于經濟形勢和社會現實的變化在現代社會變遷面前有些顯得蒼白無力,“養兒防老”的傳統家庭養老方式越來越受到時代大潮的沖擊。
我國農村長期以來處于自然與半自然經濟狀態。生活水準低、人口流動少、家庭結構上小下大,家庭養老保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另一方面,道德與法律的約束維護了傳統養老方式在我國農村的長期存在。“養兒防老、積谷防饑”是千百年來我國農村世代相傳的古訓,多子多福的觀念根深蒂固。在農村,享受社會優撫養老的老人和在福利院養老的老人是被人輕視的。
可見,社會觀念系統對農民養老觀念的支撐至關重要,因為任何缺少觀念支撐的制度往往會導致制度的扭曲或破產,難以持久。培養農民逐漸形成同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現代養老觀念,是現代養老制度順利實施的關鍵所在。
首先,引導農民從狹隘的養老保障意識中走出來,積極參保。農民作為小生產者,看重的是眼前的現實利益,他們希望得到政府的關心,希望政府在經濟上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由于其過于現實的考慮,他們往往不愿意付出自認為并不必需的支出,尤其是年輕人認為養老是件非常遙遠的事,幾十年后還不知道國家會有什么樣的政策,因而對參保不感興趣。因此,必須做好廣大農民的宣傳解釋工作,使他們真正理解養老保險的必要性,消除對農村社會保障的不當理解,積極參保,增加農村養老保障基金,為新農保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其次,培育農民的現代養老觀念。引導農民的養老觀念由傳統的養兒防老和家庭養老向社會統籌、個人帳戶、家庭養老相適合的模式轉型。
現代養老觀念是現代養老保障制度的精神紐帶和發展動力,不培育農民的現代養老觀念,沒有使農民意識到權、責的統一性,單純地解決農村養老資源短缺問題,有可能滋生作為小生產者的農民的惰性。事實上,任何社會的真實保障都只能是社會成員不斷的努力和創造,上帝或政府,都不能代替人的努力和創造。不培植農民科學的養老觀念,未來中國也許會經歷今天西方福利國家的危機。
因此,在現代化進程中,引導農民改變傳統“養兒防老”觀念,逐漸形成社會統籌、個人帳戶、家庭養老相結合的觀念,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是控制農村人口增長過快的需要,是改變我國社會城鄉養老二元結構的需要,使農村老人真正“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醫、老有所樂”,活出體面,活出尊嚴,促進社會和諧。
[1]劉 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改革的觀念轉變[J].學理論,1995(10):36-37.
[2]毛才高.從傳統的家庭養老談我國農村養老模式的發展與對策[J].江蘇社會科學,1998(1):150-153.
[3]李向春,孫寶慶.關于目前我國農村養老模式的思考[J].科學新聞,2008(07):41 -42.
F323.89
A
1674-5884(2012)01-0147-02
2011-12-01
劉玉梅(1965-),女,副教授,湖南邵東人,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責任編校 龍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