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林
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通常特指人類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包括價值觀念、文學藝術、風土人情等等。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發展道路。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的開拓進取精神,為改革開放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十二五”乃至今后的一段時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機遇期,要求我們創造出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先進文化。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以道德禮儀為核心,施行文治以成教化,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文化,它遵循春種秋收、自給自足的自然規律。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實行規模化生產與社會化分工,源自西方的工業文化開始強勢進入,它遵循商品交換、以利為先的市場規律。源于不同生產生活實踐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差異,乃至對抗與競爭。基于工業文化理念的城鎮化要求城市不斷向農村擴張,而農村只能被動接受。在現階段,這種文化沖突附著在城鄉二元結構之上,導致城鄉之間出現裂痕,不同階層之間對立隔膜,群體性事件頻繁爆發,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農業文化講求重農抑商,傾向于“大政府、小市場”,政府對社會事務的管治過多,而工業文化講求民主法治,傾向于“小政府、大市場”,凡是市場可以解決的問題政府就不去插手,解放了生產力,體現出工業文化的先進之處。但是,我們要看到:一方面,雖然農業文化產生于生產力較為落后的時代,也有可取之處。比如在城鎮化浪潮中,大量農民進城務工,但他們并沒有拋棄自己的土地不計代價地涌向城市,從而避免了在城市內形成嚴重的兩極分化,這是三十年多來中國成功保持穩定的最大秘訣,而農業文化于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雖然工業文化產生于生產力較為先進的時代,也有負面影響,如工業文化大行其道下的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導致金錢崇拜,異化了人的價值。部分群體一夜暴富之后炫耀性的奢侈消費,不是偶然現象。
可見,不同文化存在差異,各有優劣,關鍵在于如何對待和引導,我們不能簡單地肯定哪一個、否定哪一個。歷史證明,化解文化沖突,實現文化交融能夠大大促進社會進步。因此,在社會轉軌時期發展文化事業要將促進工農之間、城鄉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文化交匯融合作為關鍵著力點,吸收精髓,揚棄糟粕,使德治與法治并行、經濟建設與道德建設雙豐。這是一個好的市場經濟有效運行所必須具備的人文基礎,也是彌合社會鴻溝的重要途徑。
在此過程中,財政重擔在肩。第一,要在理念上提升認識層次。財政要將能否促進文化交融作為介入文化事業的重要考量,積極支持德治傳統的發揚與民主法治的建設,為文化大發展創造良好土壤,促進不同文化及相關群體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共生共榮。第二,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公眾文化需求,提高公眾文化鑒賞能力。將支持公共文化發展作為公共財政建設的重要一環,把公共文化支出納入經常性支出預算。第三,發揮財政政策引導作用,在融合的基礎上實現文化創新。加大投入,支持文化體制創新,釋放文化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設立基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豐富文化產品,擴大文化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