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堂 默書霞
萵苣灰霉病的識別及防治
李金堂 默書霞
特約欄目主持:李金堂
男,植物病理學博士,副教授,濰坊科技學院蔬菜病蟲害研究所所長,濰坊市優秀青年知識分子,壽光市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能手。主要從事蔬菜病蟲害診斷、防治、預測預報、植保軟件開發等方面研究。主講《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植物病理學》、《蔬菜病蟲害識別及防治》等多門課程。主編出版《蔬菜病蟲害防治圖譜》系列叢書 (共9冊)。研制成功 “蔬菜病蟲害診斷防治實用專家系統(VDDS)”軟件(軟件包含千余種蔬菜病蟲害及萬余幅數碼圖片)。主持、參與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多項,發表科研論文30余篇。
萵苣灰霉病是萵苣上常見的具有很大為害性的重要病害。除為害萵苣外,還可為害番茄、茄子、辣椒、黃瓜、西瓜等20多種蔬菜及其他農作物。低溫、連續陰雨天氣多的年份為害嚴重,常造成葉片黃化枯死、莖部腐爛,嚴重時植株整株死亡,嚴重影響萵苣產量,極大降低菜農的生產積極性。筆者根據近幾年的調查,將該病的田間癥狀、病原、發病規律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主要為害葉片和莖部。葉片病斑類型主要有兩種,一種從葉尖或葉緣發病,形成褐色濕腐不規則形病斑,有時呈“V”字形或半圓形(圖1~3);另一種病斑從葉片內部發生呈近圓形(圖4)。灰霉病的病斑一般較大,有明顯輪紋,濕度低時病斑易破裂。莖上病斑初呈淡褐色水浸狀,后期擴大后形成褐腐,與莖連接的葉片,從葉柄開始,沿葉柄向前擴展,形成深褐色斑,最后整株逐步干枯死亡(圖5~7)。潮濕時病部表面上產生灰色霉層(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圖8)。
病原菌為Botrytis cinereaPers.,稱灰葡萄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叢生,不分枝或分枝,直立,有隔膜,隔膜處略縊縮,淡灰色至褐色,頂端呈1~2次分枝,分枝頂端稍膨大,呈棒頭狀,其上密生小柄并著生許多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近圓形至圓形,表面光滑,無色,大小(9~17)μm×(6.5~13)μm(圖9)。菌絲無色透明狀,有隔膜。后期可形成黑褐色、不規則形的菌核。
病原菌一般以菌絲體及分生孢子形態在病株殘體中越冬,也可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春環境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借氣流、雨水進行傳播,從傷口或衰老的組織器官上侵入。病菌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0~23℃,相對濕度90%以上易發病。溫度偏低、多陰雨天、田間種植密度過大、管理不當、通風不良、氮肥施用過多易發病。
①生態防治 大棚、溫室采用降低白天溫度、提高夜間溫度、增加白天通風時間等措施來降低棚內濕度和結露時間,達到控制病害的目的。露地栽培降雨后應及時排水降濕。
②農業防治 合理控制澆水量,不宜一次澆水過多,以防濕度過大。及時摘除病葉,帶到棚外集中燒掉或深埋。
③藥劑防治 一旦發現零星病葉即開始噴灑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霉威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25%啶菌惡唑乳油1 000倍液。隔7~10天噴藥1次,連續噴3~4次。溫室中也可用20%噻菌靈煙劑0.3~0.5 kg/667 m2熏煙,防治效果更理想。
(本文配有圖片,詳見彩色插頁)
山東省高等學校科技計劃項目(J10LC56);濰坊市科學技術發展計劃項目(20101138)
李金堂,濰坊科技學院蔬菜病蟲害研究所,山東壽光,262700,電話:13792690102,E-mail:li_jintang@163.com
默書霞,濰坊科技學院
201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