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連城二中(366200) 陳立新
對高中地理教學誤區的思考
福建連城二中(366200) 陳立新
高中地理新課程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師生互動”以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都在努力改變過去“一言堂”的現象,學生變被動接受式為主動探究式,變被動灌輸式為主動汲取式學習;而地理教師則通過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者、指導者。正因為如此,當前新課程地理課堂教學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許多地理課堂教學改變了以前那種缺乏生氣的教學氛圍和呆板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地理氣氛異常活躍。當然,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也還是看到,地理課堂教學還存在著幾個誤區,值得大家探討和反思。現以一堂“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必修二)地理觀摩課為例進行說明。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地理教學應該從達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地理教師在上課時不會只把“知識傳授、技能的培養”作為自己的唯一目的,才能真正從重視教師的教轉為重視學生的學。但是在聽了一堂“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地理觀摩課中,明顯地覺得,地理教師還是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注重知識的教學中地理教師還是忽視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地理教師在上課時能夠圍繞知識和技能,進行知識的教學:①讓學生了解交通運輸對聚落形態的影響;②讓學生了解商業網點的含義;③讓學生了解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密度、位置、興衰的影響。同時也能夠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交通運輸對聚落形態的影響、分析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分布的影響。但是在學生“分析交通運輸對聚落形態的影響、分析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分布的影響”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尤其是對學生分析方法的引導比較不夠。教師在教學時雖然也在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圍繞地理的主干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和社會熱點,提出一些有利于學生思維培養的問題,但是,教師對學生還是不能大膽放手,學生對問題的探討浮于表面,難以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這種教學方式值得大家深刻的反思。雖然本次課程改革改變課程內容和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基礎知識傳授”的傾向,淡化對具體知識內容的要求,而強化、細化了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要求,突出技能和能力的培養,但是“基礎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是達到育人目的的載體,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載體,能力的形成以及正確世界觀的養成都將變成無源之水,因此新課程仍然注重基礎知識。
地理教學是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從本堂“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地理觀摩課來看,地理教師改變了過去的滿堂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整堂課有大量的提問,課堂氣氛濃厚熱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但是這種滿堂問的教學方式,外表熱鬧而實質空泛,學生并沒有真實地參與“問題的探究”,當然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例如本堂“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地理觀摩課,地理教師設計了許多問題:“交通干線對聚落空間形態有何影響?交通運輸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有何影響?”(主要交通線的變化和發展,會引起該地區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交通線的衰落也會影響聚落空間形態的演變);“交通運輸布局對商業網點分布有何影響?”(對商業網點密度的影響;對商業網點分布位置的影響);“商業網點的布局原則是什么?”(很多商業網點以交通最優為原則;建立在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等等。當然,這種有思考價值的提問,可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和思維的深化,但是在這種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看似有問有答,表面上看來,熱熱鬧鬧,卻是缺少學生的主動質疑,主動探究,這種教學忽視對教學內容的正確把握,忽視對學生活動的體驗和反思,當然地理教學的功效就會大打折扣。
《課程標準》大力倡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把時間還給學生。從本堂“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地理觀摩課來看,地理教師也在采用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也在應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例如從本堂“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地理觀摩課來看,地理教師在“交通運輸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這部分教學中,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和探究:①如何理解“主要交通線的變化和發展,會引起該地區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地理教師要求學生通過對浙江省嘉興市的城市形態的合作探究,得出嘉興市的城市形態是隨著水路和陸路運輸的發展而變化的;②如何理解“交通線的衰落也會影響聚落空間形態的演變”。地理教師要求學生通過以下兩個實例來合作探究:例1:我國清末大運河的淤塞,加之海上運輸的發展和京滬鐵路的建成,沿運河城市發展緩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間形態基本保持不變。例2:大運河的開鑿通航和我國南北方貿易的發展,揚州、濟寧等運河城市得到充分發展,揚州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成為我國商業貿易最繁榮的城市,而大運河的淤塞、海上運輸的發展和京滬鐵路的建成,揚州、濟寧等城市發展緩慢,而京滬鐵路沿線和沿海城市發展迅速。但是在本堂“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地理觀摩課教學中,地理教師重視的是課堂活動的形式,而忽視了課堂活動的實質,因此本堂地理觀摩課還是存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子:①小組合作的組合太隨意,沒有考慮學生的差異性;②合作的問題太簡單,學生只要一看教材就能夠得出結論;③大多數的合作只是少數成績較好、愛提問、愛發言的學生參與其中,而大多數學生只是在一旁當“看客”;④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學生的思路剛剛打開就草草收場,學生的討論流于形式;⑤問題探究的價值不大,學生的思維能力難以得到鍛煉。
基于以上地理教學中的一些認識誤區,作為地理教師還是應該繼續進行新課程的學習和培訓,以便不斷地深化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從而在地理教學中才能夠不斷滲透新理念,落實新理念,從而不斷提高地理課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