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平度市實驗中學(266700) 李 衛
探究“撒哈拉沙漠的成因”引發的思考
山東省平度市實驗中學(266700) 李 衛
初中階段,由于學生理性思維尚未完善,一些較難理解的地理知識,比如說氣壓帶、風帶有關知識,海陸熱力差異,撒哈拉沙漠的成因等,《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是點到為止、不做深入的探討。但是,在課堂教學中,這些問題又常常被學生提及,如果處理不得當,課堂就會陷入被動局面,甚至還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地理課上,我們正在學習非洲地形,當我出示“非洲地形圖”,介紹撒哈拉沙漠時,一位學生站起來不解地問:“老師,我覺得撒哈拉沙漠不應該出現在這里啊,你看,這里東臨紅海、北臨地中海、西鄰大西洋,三面臨海,怎么可能出現沙漠呢?”他這一問,不少同學也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這位學生的問題實際就是撒哈拉沙漠的成因,《課程標準》和《教學參考書》對這部分知識的要求都是只記住撒哈拉沙漠的位置以及特點即可,對其形成原因并未做深入要求。以往講到這里,我也是一略而過。所以這次我對于這位學生的提問也未做正面的回答,只是簡單的說:“現在大家只需要明確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就行了,至于它是怎么形成的,考試也不考,我們就不做探討了……”此時,班里的調皮鬼喊了一聲:“哦,撒哈拉沙漠是上帝的杰作啊!”班里一片哄笑,在同學們的笑聲中,提出問題的學生眼里露出失望的神色,默默的坐下了,接下來的半節課他明顯沒什么精神了,一直趴在桌子上,沒再抬頭。
按理說,我是按照課標的要求對教材進行了處理,但下課后,為什么我的眼前一直晃動著提出問題的學生失望的表情呢?看來,我的處理方式挫傷了他的學習積極性。應該說,提出問題的學生是非常善于觀察的,才能提出這么有價值的問題!而我卻用一句“考試不考”將問題含糊帶過。對于班里的同學來說,這節課能留下深刻記憶的可能就是“撒哈拉沙漠是上帝的杰作”這句玩笑話了。
那么,撒哈拉沙漠的成因能不能由學生探究出來呢?我又一次深入地鉆研了教材,課本上這部分知識是作為閱讀材料出示的,并且還配有一幅“非洲北部沙漠”的地圖,圖上非常清楚的標注著加納利寒流,以及來自亞歐大陸的東北季風,這也是撒哈拉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果我讓學生認真閱讀這部分知識,撒哈拉沙漠的成因應該是不難理解的呀。而我卻急功近利,一切從考試出發,拒絕讓學生探究!想到這里,我真是懊悔,這是典型的“考什么、教什么!”孩子們探究的翅膀就這么被我粗暴地折斷了!
又上地理課,這回我沒急于講非洲的氣候,而是又出示了“非洲地形圖”,指著撒哈拉沙漠說:“上節課一位同學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這里三面臨海,卻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難道這真是上帝的杰作嗎?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請大家閱讀課本圖文,先獨立思考,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
看到提出問題的學生又神采飛揚地帶著組員們研究起來了,其他同學也都熱火朝天地參與其中,我很慶幸自己及時地把這部分知識補上了。
討論完畢,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了最基本的兩條:附近有加納利寒流,水溫較低,蒸發較弱,所以沿岸地區空氣干燥;非洲北部盛行來自亞歐大陸的干冷的東北信風,導致降水減少。
不僅如此,讓我沒想到的是,他們居然還從非洲的地形和輪廓等方面找到了原因。
地形方面:呈西南—東北走向的高大的阿特拉斯山脈,地勢連綿,有效地阻礙了從大西洋吹來的濕潤西風氣流,加上非洲東南高西北低的地形特征,尤其是埃塞俄比亞高原的影響,阻擋了濕潤的東南信風深入大陸內部。
輪廓方面: 非洲海岸線平直,缺少深入內地的海灣,這樣就減小了海洋對氣候的影響,從而加強了氣候的干燥性。
然而學生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這些,最讓我欣賞的還是在交流中的那段精彩生成:
生甲:這里有北回歸線經過,是不是與撒哈拉沙漠的形成也有關系呢?我記得上學期學習世界氣候類型分布的時候,熱帶沙漠氣候大都分布在回歸線附近……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的確如此,這里被北回歸線穿過,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氣流下沉,降水稀少,有關氣壓帶的知識,你們上高中后會詳細學習。
生乙:老師,我覺得你說的不對啊!
師:你說說看,哪里不對了?
生乙:我們中國的南部也被北回歸線穿過,是不是也能受到副熱帶高氣壓的影響?怎么就沒形成沙漠呢?
眾生:對呀!這是怎么回事呢?
師:問得好!中國南部地區確實被北回歸線穿過,但沒有形成沙漠,是因為這里受到了另一個強大因素的影響,大家想一想,我國東部的海陸位置?
生丙: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臨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師:這樣的海陸位置,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生丁:哦,我明白了,會產生巨大的海陸熱力差異,形成季風氣候啊!
師:對!就是受到雨熱同期的季風氣候影響,我國南方地區沒形成沙漠氣候,不過,由于受到副熱帶高氣壓的影響,每年七八月間,南方地區也會出現一種降水特別少的特殊天氣——伏旱……
生戊:呵,這回我知道了,撒哈拉沙漠不是上帝的杰作,而是大自然的造化啊……
聽了這句話,同學們都心領神會的笑了,而我也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我原本只是想給學生補上這個知識點,他們帶給我的驚喜卻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孩子們不僅從洋流、地形、輪廓等方面探討出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原因,還由此及彼延伸到季風氣候的成因,最讓我欣慰的是,在探討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得到了拓展,真正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而且學生們參與的熱情非常高漲,這些遠比解決一個難點更為重要。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學生卻給了我整個春天!
我再次深入思考了如何在課堂上處理那些 “考試不考”“點到為止”的知識點。在考試這個指揮棒的影響下,我們在課堂上的教學方式基本是以灌輸知識為主,在教學過程中也只注重對知識的結論性給予,而忽視了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其結果是束縛了學生的思想、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泯滅了學生的個性特征。因此也就出現了“只重應付考試,不重培養素質”“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的現象。
通過這次“亡羊補牢”,我也有了新的感受:這些知識之所以不做深入探討,是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但是“點到為止”不等于“不點”,而是怎么“點”、“點”到什么程度。
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多下一些功夫來處理這類知識。如果課堂上有時間,可以組織學生對這類問題進行討論;如果課堂上解決不了,也可以布置成課外探究作業,通過搜集資料,使問題得到解決;另外,在實踐過程中,我發現從現實生活出發,通過學生的生活體驗來解決這些知識,學生還是比較容易認可和理解的。
比方說海陸熱力差異這個問題,就牽扯到物理中的比熱知識,這些物理知識是初一學生所不具備的,但這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又是回避不了的。我在處理這部分知識時,就從學生們的生活體驗出發:赤腳走在夏季的海灘上,會感覺燙腳,而走到海水中則覺得比較涼爽,通過這種切身感受讓學生來理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然后,再告訴學生: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即便是接受相同數量的熱量,溫度上升情況也是不同的,就好像在鍋里煮不同的食物,相同的火候,相同的時間,有的熟了,有的就不熟。這樣一來,學生對于海陸熱力差異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說,對于這些“點到為止”的知識,只要我們多花點心思,真正用心去研究學生、研究教材,本著促進學生發展的原則,從學生已經擁有的經驗常識出發,從保護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出發,解決起來也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