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潤生
學案導學產生于一線教師的實踐。2000年前后,一些高中畢業班教師為了提高高考復習的效率,自發編制了學案。2003年實施新課程改革后,因學案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新課程倡導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理念相一致,從而逐漸為更多的教師所接受。尤其是東廬中學的“講學稿”、杜郎口中學的“導學案”產生了一定的示范效應,形成了一股學案導學的熱潮,一些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甚至通過行政的力量加以推廣。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學案導學真的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嗎?
“學案導學”就是教師借助學案,引發學生自主學習,促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教學模式。在具體操作上,學案導學有多種做法,但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學生自學。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學案,在課前自學教材,了解教材內容,回答教師在學案中提出的問題;(2)討論交流。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學案中的重點、難點問題;(3)精講釋疑。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在自學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4)練習鞏固。學生做學案提供的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關于學案導學的價值,有許多溢美之詞,如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等。但事實上,如果我們不是僅僅從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角度,而是在更廣的視域里去考察學案導學的價值,就會發現,如果一味地采用學案導學,忽視其他教學方式,也會給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帶來深層次的消極影響。
筆者認為,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學案導學存在以下幾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1.學案導學容易消解學生的好奇心。在不使用學案時,學生不知道教師下一步要干什么,他們懷著一顆好奇的心理,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究,學習興趣濃厚。使用學案后,教師在課前就將課上的一切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就失去了期待下一步精彩的興趣。
2.學案導學降低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案上,教師引導學生如何開展課前預習,似乎是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事實上未必如此,每個年級都有幾百甚至上千個學生,這些學生在學習習慣、思維方式上千差萬別,在自主學習方面,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的方式,每個學生都會對教材作出不同的解讀,而使用學案后,我們卻要求所有的學生都按照教師引導的思路去學習,讓千差萬別的腳去穿同樣的鞋子,這樣合適嗎?
3.學案導學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全面達成。新課程將教學目標分成三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綜觀各種學案,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東西,那就是特別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而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則很少涉及,這樣的教學是不全面的。有學者認為,學案導學是應試教育的產物,該觀點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學案導學重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實際情況。
東廬中學采用“講學稿”、杜郎口中學采用“導學案”后,學生的成績是提高了,但能否歸功于“講學稿”和“導學案”呢?2008年12月12日《中國教育報》刊文,認為東廬中學“更可貴的是講學稿背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不是源于講學稿,而是源自學校加強教學管理,促進教師提高水平、轉變觀念、改進方法。2012年3月15日,《56號教室的奇跡》作者雷夫在北京大學的演講時說:“學生面臨的真正考試,不是學年末的一張試卷,而是他們離開你10年后的表現和結果。老師給了學生什么會讓他一生受用的能力,這才是對一個教師的價值更準確的評估。”
一些學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推廣學案導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認為學案導學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其立論的基礎是使用學案的情況下,一個備課組可以由組內的優秀教師編制學案,其他教師統一使用,這樣有利于提高備課水平,促進年輕教師成長。筆者認為,使用學案在實現以老帶新、促進教師鉆研教材方面是有好處的,但在促進教師的個性化發展、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方面是不利的。試想,老教師與新教師、男教師與女教師、性格外向與性格內向的老師,不管有多大的差異,每個人都拿著相同的學案、按照相同的流程去上課,課堂將會變得非常單一。關于教學模式,筆者認為,年輕教師剛走上工作崗位時,掌握一些模式,對于他們迅速適應教學工作是有好處的,但隨著教齡的增長,他們應該在滿足教學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這才是真正的發展。
東廬中學的講學稿之所以能促進教師的發展,與其教師原有的水平是分不開的。“東廬中學是一所規模不大的農村普通初中,教師83人,以大專學歷和初級教師為主(初級教師占58%),教齡5年以內的青年教師占65%,此外還有不少是民辦轉公辦的教師或其他行業轉來的,數學組教師14人中,數學專業本科2人,進修本科2人,其余均為是非本專業的。”從這個介紹中可以看出,該校教師原來的教學素養較低,有些教師甚至是不會上課。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一些較高水平的教師備課、編制學案,讓水平低一點的教師一起使用,有利于帶動低水平教師的發展。而這種備課模式或教師培養模式對于高水平教師而言則是有害無益的。
筆者雖然對學案導學的效果提出了質疑,但并不是主張取消學案導學。應該說,學案導學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要避免以下幾個誤區。
東廬中學、杜郎口中學的經驗在自己的學校或許會產生一定的成效,但如果普遍加以推廣,就會以一種方式去扼殺其他多種方式,導致教學生態的單一化。所以,對學案導學,我們不能盲目跟風,用一種教學方法包打天下,而是要遵循多樣化訴求。
尊重教師、學生和學科的差異性,以教師為主體,由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科教學內容,自主決定是否采用學案導學的方式,而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讓教師“一刀切”采用學案導學。教師自身也要提高自身的判斷能力,對什么時候使用、如何使用學案能夠作出正確的選擇。
目前,在學案導學中存在過度教學現象,在預習環節,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自己去發現問題,而我們的老師卻把問題印到學案上去,讓學生看書找答案,這樣就降低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們為什么要把本應讓學生發現的問題變為讓學生去回答的問題呢?在聽課環節,學生記筆記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而學案導學則把筆記印好了。在東廬中學的報道中有這樣一段話:“講學稿完全替代了學生的課堂筆記和課輔資料,減少了學生課堂書寫筆記的時間,增加了思考和練習的時間;減輕了書包,卻提高了效率。真正體現了‘辛苦教師一人,解放學生一片’。”本應由學生動手的東西,現在被學案替代了,學生的能力從何提高呢?
過度教學的后果就是學生學習能力的下降,這與學案導學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學案就像是一個軌道,教師讓學生在自己鋪設好的軌道上學習,效率提高了,而學生的思維卻失去了自由;成績提高了,而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則缺失了。
一些教師反應,使用學案后,“如果要求每節課都使用(學案),要完成學案上的問題,課的流暢性與完整性就會被打破。”“(使用學案)大大增加了課堂容量,突出了重點,提高了學習效率。但一段時期后,感覺上課枯燥乏味,老師講解的同時,學生忙于填寫學案,忽略聽課環節。”學案導學往往會形成“課前學生看學案,課上老師講學案,課后學生做學案”這樣一種狀況,尤其是在實行教學案一體化的情況下,課堂教學更容易導致教師按照學案照本宣科,把課堂變得很僵化。
鐘啟泉教授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學案導學要關注學案的使用情況,但課堂教學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地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加以調整,而不能把課堂教學變成演繹學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