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清遠市清城中學(511515)陸志明
近幾年,大部分高中生在自己學習成績不理想、考入一般院校的藝術以外專業無望時,根據自己的特長而把目光盯住音體美這“小三門”上。我校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報考音樂專業。我校為了使學生在音樂類專業術科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而順利考上音樂院校,在每個年級都開設了音樂特長班。音樂特長班的學生是以中考時優先錄取的在音樂方面有特長的學生為主,以本校有音樂興趣愛好的學生為輔,文化成績較差。
根據廣東高考的要求,音樂特長班的學生必須參加音樂類術科和文化科考試,只有音樂術科與文化科成績都上本科線,才能被本科院校錄取。高考文化科目有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六科,總分是750分,而近年來音樂專業文化本科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一般在280-320分之間,分數要求不高。但在整個高中課程學習中,音樂特長班學生重音樂術科學習,輕文化科學習,使得自己在高考時往往因為文化科成績差而上不了好的高等院校。針對以上問題,對于音樂特長班文化科之一的地理,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對音樂情有獨鐘)和地理學科的特點(對地理事物的描寫和歌頌的音樂好作品)實行因材施教,運用音樂作品進行地理課堂教學,促進音樂班文化科高考成績的提高。
音樂特長班學生對音樂情有獨鐘,如果能在文化課中利用音樂進行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體現在:一能引起學生的聽覺好奇和對音響較持久的耐心,引起學習文化課的興趣;二能引導學生對音樂本體的關注和對音樂要素及音樂技能的探研,促進音樂術科的進步;三能使學生在音樂中獲得歡愉、享受快樂并得到身心的滿足,提高文化課的學習效率;四能激發學生通過音樂的途徑喚起思維的活躍及思想的上進,得到情感態度的培養。學生能在音樂中開心、用心、賞心地學習文化課;又能在音樂的考察、體驗、感悟、探究中提高音樂術科的素養。
音樂是一種從自然和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聲音藝術,其中不乏有對地理事物的描寫和歌頌的好作品。這些音樂作品較清晰、準確、形象地表達地理科學的內涵,有些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地理規律,具有一定的地理科學價值。例如,①描寫自然地理的歌曲:地形地貌的有《高原之歌》、《太行頌》、《黃土高坡》等,氣象氣候的有《春之歌》、《四季歌》、《北園之春》等;②描寫區域地理的歌曲:《亞洲雄風》、《我愛你,中國》、《我家在東北》等;③描寫經濟地理的歌曲:《天路》、《春天的故事》等;④描寫旅游地理的歌曲:《桂林山水》、《神奇的九寨》、《阿里山之歌》等。
這些含有豐富地理知識的音樂作品,如能運用到地理教學中,不但能極大地滿足音樂特長班學生最本能、最喜好、最容易表現的音樂學習需求和提高,還能以音樂帶來共鳴,充實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習地理學科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提高學生地理學科的成績。
在音樂特長班中運用音樂作品進行地理教學,既起到“音樂方面的教育”的輻射效用的同時,又起到“通過音樂進行地理學科教學”的目的。“通過音樂進行地理學科教學”是音樂特長班文化科學習的獨特手段,是其它任何教學手段所無法替代的。
俗語說:良好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語是引導學生學習的第一環節。音樂導入,方式新穎、生動,可以激發音樂特長班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1:復習世界地理知識時講到跨亞非兩洲的“埃及”這節內容時,可以運用《尼羅河畔的歌聲》引入:“太陽剛剛爬上山崗,尼羅河水閃金光,家鄉美麗的土地上,勞動的人們在歌唱,忘掉你的憂愁和悲傷,唱起美好的希望,用勞動的汗水和歌聲迎接豐收的好時光……”,鮮明活潑的節奏讓學生陶醉和放松,興趣盎然,使學生注意力從課前從事的各種活動慢慢轉到新課的學習上來,從而進一步質疑:①這首歌是哪個國家的歌曲?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在哪里?②歌中描寫的尼羅河是世界第幾大河?古代和現代埃及的生產發展、文明進步與尼羅河有什么關系?以此自然地進入新課的學習中去。
把音樂作品融入新課的教學,能充分體現創新教育的本質,并能發展學生的智力。
案例2:“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這節內容就可運用《我家在東北》這首歌的賞析來完成教學任務。《我家在東北》的歌詞:哎… 哎…,嘿…嘿喲。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滿山遍野,大豆高粱。在那青山綠水旁,門前兩棵大白楊,齊整整的籬笆院,一間小草房啊!……學生通過視聽、朗讀和歌唱,再從地理角度分析概括出東北地區農業生產和布局特點。這樣既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基礎知識,又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同時又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體會到了生活中“處處皆學問”的道理,從而養成從音樂作品中學習的習慣。
練習是對新課進行反饋、鞏固、消化的一種形式,練習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通過對音樂作品進行地理分析練習,既鞏固新知,又達到活用知識的目的。
案例3:當我們復習完《中國水系》進行鞏固練習時,給學生播放《長江之歌》的MV。《長江之歌》的歌詞: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該歌詞中就蘊涵著哪些地理知識呢?
(1)“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說明長江上源是靠冰川融水及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的,春潮是指春汛。
(2)“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說明我國地勢特征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3)“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和“健美的臂膀”,長江水系在生產與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長江是一條重要的灌溉水源;水力資源;水利資源;中上游水質清潔,也為沿途居民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用水;長江干流流經12個省(市、自治區),其上游流經的西南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的重要聚居區。
好的課堂小結不但可以使知識得到概括、深化,使整個教學結構嚴謹,更能促使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得到升華。
案例4:“中國的疆域”這節內容,可以通過讓學生高唱《歌唱祖國》這首歌結束教學。《歌唱祖國》的歌詞: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雄壯嘹亮的歌聲使學生進一步領悟所學新知識的思想內涵,更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祖國的贊美和熱愛之情,再次把學生的愛國熱情推向新的高潮。
把學到的知識轉換成自己的知識,是學生學到知識的重要體現。把地理教學中的記憶性難點編歌訣,不僅是激發學生想象力、培養創造力的有效途徑,也是讓學生通過音樂的形式學會歸納知識和抒發情感的過程和手段,培養學生學習成就感。
案例5:復習全球大氣環流時,先請學生演唱陳奕迅的《十年》:“如果那兩個字沒有顫抖,我不會發現我難受,怎么說出口也不會是分手……直到和你做了多年朋友,才明白我的眼淚,不是只為你而流,也為別人而流。”然后布置作業:嘗試用全球氣候環流改寫歌詞并進行歌唱。第二節上課時就有很多學生爭先歌唱自己改寫的全球大氣環流版的《十年》:無自轉海陸差異的地球,只會看到單圈環流;在赤道上升,在極地往下沉。一旦有了自轉就有偏轉,形成了三圈環流,在中緯度有西風,在高緯度有了東風。直射雖然不能逗留,就在它北移的時候,東南信風,會向右走。海陸相間,溫度季節變,氣壓有高低,運動還是一樣,順著從高到低的指向,記住規律南左和北右。海陸之間,比熱有不同,所以北半球,不是常年溫柔,比如在東亞的季風環流,風向改變就是如此理由。直到和他做了多年朋友,才發現東亞氣流,不是向東南流,就往西北而流。
總之,在音樂特長班中運用音樂作品進行地理教學,不僅促進音樂特長班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對藝術美的感受、表現和創造。還能使他們在地理課堂中輕松、活潑的音樂氣氛里喚起學生的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地理成績。最終讓學生走進音樂,走進地理,走進心儀的音樂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