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忠霞 張玲
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南通 226007)
我國正式頒布《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以來,心理咨詢工作邁上了職業發展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就整體而言,我國心理咨詢專業化水平相對較低,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成為制約國內心理咨詢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樊富珉教授曾指出,心理咨詢專業化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專門的崗位和固定的編制;第二,有專門的要求與資格;第三,接受專業系統的教育;第四,有專門的培訓機構和規范的課程。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化發展與教師、律師、醫生等執業行業一樣,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要素:①掌握從事特定職業相應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建立標準化的專業培養課程標準,接受必要的專業教育和訓練。②確立專門的崗位和固定的編制,即心理咨詢實現職業化。③建立健全的專業組織和一套健全的專業規范,實行專業資格準入制,開展心理咨詢的專業資格認證,心理咨詢規范化。④需要持續不斷地關注從業人員的個人成長。為了促進國內心理咨詢職業的專業化發展,在分析現有不足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
心理咨詢專業化發展的立足點在于心理咨詢的本土化。①心理咨詢發源于美國,是伴隨著二十世紀初期的職業指導運動而發展起來的,心理咨詢作為舶來品,它在中國的運用需要有一個結合中國實際加以改造和消化的過程,即本土化的過程。②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差異,中西方人在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表現形式以及在心理問題的理解和體驗上均存在明顯差異。一定的社會文化不僅塑造了咨詢家和治療家,也同樣塑造了他們的來訪者。比如在心理問題的表述上,西方人能夠坦然面對并陳述自身的心理問題,而中國人則有心理問題軀體化的傾向;在心理問題的處理上,西方人一般希望通過心理咨詢更好地了解自己以便能自行處理好問題,咨詢師通常采取“非指導性原則”,而中國人則希望得到心理咨詢師的具體指導,希望尋求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③縱觀國內心理咨詢師的培訓教材,大量篇幅都是關于西方理論與技術的介紹,基本上沒有本土化的內容,這種完全“拿來主義”的做法,往往使受訓者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踐中鬧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話。這些造成了國內心理咨詢中的一個滑稽事實:一個中國人用西方人的頭腦來幫助另一個中國人。
實現心理咨詢的本土化,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深入挖掘中國古代心理咨詢的思想和方法。中國古代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心理咨詢思想,深入挖掘這些寶藏,并積極探索傳統心理文化對心理咨詢的影響,從而建立富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體系。二是積極加工和改造西方的理論和技術成果,使之更適合中國的實際。西方國家在心理咨詢的理論和實踐上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通過學習、借鑒并改造這些理論與經驗,有助于提高我國心理咨詢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更好地促進心理咨詢的本土化發展。
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心理咨詢員”和“心理咨詢師”有關考試制度,并將心理咨詢師列入《國家職業大典》,有力地促進了心理咨詢職業化發展。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心理咨詢職業化進程仍處于初級階段。
推進心理咨詢的職業化發展,重點應把握好三個方面。一是加強心理咨詢的社會宣傳,引導人們正確對待心理咨詢。二是因勢利導,制定促進政策,明確心理咨詢人員的職業地位,確定專門的崗位和固定的編制,避免不少學校心理咨詢工作者評定職尷尬現象。三是健全心理咨詢的資格認定與審查制度,提高心理咨詢行業門檻,加強大學相關專業的教育,強化督導制度等。
我國心理咨詢行業起步晚,與規范化發展還有一定的距離,如有些學術名稱不統一、培訓工作不規范、收費問題有爭議等,都需要進一步改進和規范。
準確提出心理咨詢的科學用語和名稱。心理咨詢專業用語混亂,導致學術交流和溝通的困難,這也使學習者無所適從。如對心理咨詢人員就有 “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以及“心理醫生”等稱謂,命名的不同導致相關領域的行業組織和機構對心理咨詢的認識出現分歧。
心理咨詢是復雜的專業工作,需要長期、正規的院校教育、繼續教育及持續不斷的臨床督導。針對國內心理咨詢師培訓機構較為混亂、培訓者的資格認證制度存在缺陷、受訓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等情況,必須確立規范、系統、專業化的培訓體系。
規范的心理咨詢服務收費標準有助于從業人員獲取合理報酬,使心理咨詢職業獲得可持續發展。而現實生活中,心理咨詢的收費問題是個爭議頗多的領域,并且在臨床實踐中顯得相當混亂。隨著心理咨詢行業逐步走向規范化和職業化,收費問題將直接關系到這一行業的生存和發展,正如有人斷言,“如果心理治療不收費的話,這個行業將不復存在。”收費標準作為一項重要的設置,是應該相對嚴格而恒定的,其制定應參考當地經濟水平、心理咨詢機構的規模、心理咨詢師的資質和當地物價法規等因素,在此基礎上,心理咨詢師可以根據當事人的具體情況作出一定范圍內的調整。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員能帶進咨詢關系中最有意義的資源,就是他自身。這充分表明了心理咨詢師的綜合素質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這種素質不僅包括咨詢人員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包括咨詢人員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因此,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化成長應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成長;二是心理咨詢人員的個人自我成長。我國心理咨詢師的培養模式是考試合格就可拿到國家心理咨詢師證,達到一定級別就可進行門診咨詢,并且是一考定終身,這是一個很嚴重的缺陷。很多咨詢師一旦執業后便不再尋求繼續教育,再加上入職后培訓一般需要交納不菲的培訓費,致使他們更不愿意參加繼續教育,嚴重影響心理咨詢的質量,需要采取綜合措施提高心理咨詢人員的專業成長。
政府或主辦單位可以定期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培訓。從形式上看,可采取純理論式培訓、體驗式培訓、團體輔導式培訓和督導培訓等;從內容上看,包括基礎知識的普及教育、不同學派的培訓、某個咨詢技能的培訓等;從參與人數上看,可以個別培訓、小組培訓和大組培訓等。
心理咨詢人員在實習和從業之初,必須有督導師的專業督導,從心理咨詢人員的專業發展角度看,這種督導制度必須長期存在。督導是咨詢人員專業成長的最好向導,可以通過錄音、錄像、案例研討等方式進行個體或團體督導,“督導過程也是職業勝任能力的評估反饋過程,督導可以幫助被督導者提高在心理治療中認識自己問題的能力,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極限、盲點、個人特征以及語言行為等的特殊習慣可能對干預過程產生的消極影響”。有經驗的督導甚至可以及時處理被督導者的各種未完成事件,及時發現咨詢人員的職業枯竭傾向,并及時加以疏導等。
現有心理咨詢師培訓往往重視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技能,而忽視咨詢人員自身個體的素質和修養,這是非常嚴峻的問題。如果咨詢師欠缺個人成長的體驗,就難以擁有工作中所必須的個人安全感、自信心與活力,專業技能和知識的發揮也會因此受到限制,也無法為求助者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因此,作為咨詢人員,需要具備清晰的自我概念,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學會解決“未完成事件”,學會處理職業枯竭,不斷提高職業倫理水平。這就需要咨詢人員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尋求督導的指導與幫助、開展專業同盟之間的心理互助等,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
高校是知識創新力量集中區,是新理論、新思想、新成就在社會上最具張力的輻射源。我國心理咨詢發展有其獨特的特征,就是學校尤其是高校的心理咨詢始終走在社會心理咨詢的前列,高校心理咨詢的研究成果、心理咨詢的發展水平對整個社會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產生引領作用。一方面,高校擁有一批知名學者、專家組成的強大研究團體,他們不斷接受新思想、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其創新成果可迅速輻射到社會實踐中,從而推動心理咨詢行業的專業化發展。另一方面,高校源源不斷地輸出心理咨詢專業化所必須的高素質咨詢人員。國外的發展經驗表明,加快高校心理咨詢的發展意義重大。在歐美,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的人員有嚴格的專業要求,如美國要求專業人員具有臨床心理學博士、哲學博士或教育學博士學位。因此,加強高校心理咨詢專業的學科建設和人才的培養,有針對性地對相關專業的學生開設系統的心理學及心理咨詢學的學科課程,并提供一些臨床實習訓練的機會,有助于為心理咨詢行業輸出一批高層次、高水平的后備軍,進而推進咨詢隊伍向專業化邁進。
[1]樊富珉.從香港與日本的經驗看中國心理輔導的專業化道路.社會心理學研究,1999.4.
[2]汪新建,張秋霞.關于心理咨詢與治療本土化的思考[J].甘肅社會科學,2003.2(86-89).
[3]江光榮.心理咨詢與治療.安微人民出版社,1995.
[4]趙旭東,叢中,張道龍.關于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職業化發展中的問題及建議.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3.
[5]蔣春清.中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特點.中國臨床康復,2005.44.
[6]徐青,徐沙貝,陳祉妍.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費用問題討論.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