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宗濤
遼寧師范大學(大連 116000)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提出高中技術課以提高學生技術素養為主旨,立足實踐,注重創造。“五環”教學模式即“專題設計環節、動手實踐環節、作品評價環節、課堂延伸環節、創新活動環節”,在技術課上采用“五環”教學模式可以有機地將研究性學習與技術教育、科技活動進行了整合,從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1)從日常生活、學習中選擇研究課題
研究課題應體現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類似于科研工作者的探索活動,獲得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里傾向。課題選擇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這樣才能起到既激發了學生對新問題探究的興趣,又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2)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實踐中提煉課題
從教師給出課題到學生親自選擇課題,需要過渡階段。
具體做法為首先給出學生要研究的模型或材料,然后過渡到學生自行選擇課題。
(1)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從好奇心開始,一切科學都源于想象。在這里要鼓勵學生多運用發散思維、聯想能力,激發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促使思維不斷深化,對課題盡可能多地提出解決方案,允許多種方案同時實驗,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確最佳方案,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性、求異思維的重要環節。
(2)討論探究
在學生獨立設計基礎上,再讓他們分成4~6人小組進行無序探討、研究,再由小組的組長向全班作有序匯報,進行全班交流、信息催化,彼此激勵,相互啟發,引發聯想,達到完善方案的作用。
討論時,一般采用智力激勵法,并做出規定①延遲批評和評價;②盡可能多提設想;③盡可能提新奇設想;④結合與改善他人設想。
(3)歸納整理
采用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從眾多方案中,選出具有科學性、創新性和實用性的方案來,進行完善,并繪出草圖。
勞動創造了一切,動手操作是動手技能形成的根本。將設計方案進行物化,是培養學生技能素質的重要一環。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將自己的設計方案轉變為作品,既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增長了理論聯系實踐發能力。這一環節中,要注意培養學生以下觀點及能力。
(1)培養正確的勞動觀點
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認真負責,團結協作,愛護公物,遵守勞動紀律的優良品質和行為習慣。
(2)熟練使用常用工具的能力
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掌握一些常用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并形成技能。如正確使用電烙鐵,掌握焊接技術;正確使用虎鉗、克絲鉗、鐵剪刀、錯、鋼劇等。
(3)培養較強的繪圖能力
通過訓練讓學生掌握繪圖的基本知識,能夠將自己的設想,繪制成草圖,并根據所給材料繪出平面展開圖。
(4)形成動手技能
通過最后的加工制作,讓學生掌握按照正確操作規程制作,并形成一定的操作技能。
將每組同學制作完成的作品在全班同學面前展出,根據作品的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及勞動觀念、態度進行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自我評價時要客觀地找出作品的優點及存在的不足,他人給予評價時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問題,學會從評價中汲取知識,來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欣賞別人的作品。最后,教師要多用鼓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的作品,尤其對差生作品,要多指出他的優點,但對普遍存在的問題也要當堂指出。
通過春游考察、學農、學工、參觀和聘請科技專家作報告等活動,讓學生走向社會、走向自然,在實踐中學習,在社會中思考,為學生創設更大的創新活動空間,更開闊的活動場地,更多的社會實踐。
社會大課堂中的經歷和見聞,往往還能觸發學生的內心靈感,選擇出有價值的發明課題。
在課堂教學基礎上,根據學生興趣、特長,成立多個創新活動小組,讓學生在實驗、考察、討論、設計和制作中進一步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成立以創新為主的各類活動小組
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成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小組,這對提高學生科技意識、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是大有益處的。在這一環節中要注意對活動時間、地點、經費、人員、內容的落實予以充分的保障。
(2)還可以成立學生自己的社團組織——創造學會
由高中學生自己籌劃成立創造學會,使他們由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組織者指導者。學校可以為他們提供了活動場所、各種活動工具及輔導教師。學會可以利用雙休日、節假日開展各種創新活動,如創新發明活動、生物與環境科學實踐活動、參觀科技展覽活動、科學論文答辯活動等。
開展“五環”教學活動,可以激活學生各科學習中的知識儲存,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讓學生學會溝通與合作,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