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現冬
語文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喚醒教育,它借助語言文字,從人的生命深處喚起沉睡的自我意識,促使人的價值觀、生命感、創造力全面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自由、自覺的建構。寫作教學作為語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可以說是一種重要的喚醒方式。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同時也是“享受有人情味的和有創造性的生活時必備的能力”[1]。目前,學生寫作存在三大困境:一是無話可說,二是話不成文,三是文無個性。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從喚醒教育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寫作教學,通過寫作教學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創造力,進而把寫作與學生的生命體驗和精神成長聯系起來,這或許是從根本上解決當下學生寫作難題的有效手段。
伏爾泰說:“沒有真正的需要,便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學生之所以對寫作缺乏興趣,是因為沒有把寫作當成自身的內在需要。如果只是為寫作而寫作,自然不會產生持久的興趣和動力。事實上,表達自己、渴望交流、認識自我與世界是每個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固有需要,而寫作恰能夠滿足這種需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喚醒潛伏在學生內心深處的寫作需要和沖動,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把寫作與自身的生活、成長聯系起來。一旦學生學會了用寫作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傾訴渴望,便會把寫作當成自己生活乃至生命的必需,不吐不快。
然而,長期以來,模式化的作文訓練和僵化的評價方式不但難以喚醒學生沉睡的寫作欲望,而且嚴重束縛了學生鮮明的個性,導致學生為題作文,為考作文,而不是為需作文,寫作教學呈現出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現象。筆者認為,寫作教學首要的任務,應該是喚醒學生內心的表達需要,使寫作成為學生心智自由馳騁、個性盡情發揮、情感自由釋放的一種活動。那么,如何才能喚醒學生寫作的欲望和需要呢?
首先要重視體驗。體驗包括生活體驗(直接經驗)和讀書體驗(間接經驗),重視體驗,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在寫作中無話可說的煩惱。學生無時無刻不處在生活當中,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認識和理解,關鍵是老師在寫作教學中要善于激活并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使學生產生一種不吐不快的表達欲望,真誠地記錄下自己生命成長的痕跡。在這方面,流行于日本的生活作文教學模式給我們以啟示,它在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生活世界的同時,把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與塑造學生的人格結合起來,通過生活作文來發揮人的個性,克服自我缺失,其代表人物蘆田惠之助說:“閱讀之方法即是讀自己,寫作之方法即是寫自己,聽話之方法即是聽自己,講話之方法即是講自己。”[2]也就是說,把學生的生活體驗與自身的生命成長結合起來,從某種意義上體現了喚醒教育的理念。另一代表人物小砂丘指出,每個人的作文之法就是他的修身、他的歷史、他的“個我”的發現。要求生活作文必須要寫真實,包括作者內在的真實(即作者的看法、想法、感情、行動的真實)和外在的真實(即自然、人、社會、文化中所含的意義、價值、美、規律性等)。為此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聆聽。
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曾告誡自己的學生:“學習觀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亞去,你們只要在屋子邊上那塊草地上蹲下來仔細看一看,你們就會發現一個十分驚人的昆蟲世界。你們大概不知道螞蟻會發出聲音并能互相‘交談’。螞蟻的‘話’是很輕的,但已經能夠用磁帶錄下來了。也就是說你們可以聽到螞蟻怎樣‘講話’。螞蟻為什么能背起比自己身體重好多倍的東西?人就不可能這樣。這同樣是個謎。在大自然里每走一步都會出現許多謎。跨出第一步吧……睜開雙眼,注意觀察,令人驚訝的東西就在你身邊。”[3]作家王小波也說過:“生活是天籟,需要凝神靜聽。”只有學會觀察世界,聆聽自我,才能不斷發現生活的真諦,領略生活的奧秘,產生豐富的生命體驗。觀察的要點一是要注意細節,二是要注重聯系,三是要主動體驗。因此,要提醒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觀察和聆聽中建立與生活的關系,思考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得到新的發現,產生“想說”的欲望。
其次要注重發表。喜歡傾訴、交流是人類尤其是兒童特有的心理傾向。文章不單是寫給自己看的,學生更希望獲得讀者的肯定與贊譽,而發表是對學生寫作的最大尊重和對作品價值的充分肯定。發表有正式、非正式之分,非正式的發表可以稱之為展示。只有當學生發覺自己的作品有讀者并能及時得到反饋時,他才會產生寫作的欲望,并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寫作。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盡量為學生創造展示的平臺,提供發表的機會。比如,可以通過朗讀、辦板報(壁報)、當堂展演、學生互評等方式讓學生的作文得到展示;有條件的可以建立班級寫作博客,隨時發表,多向交流,能極大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另外,有的學校每個假期讓學生把自己一學期以來的作文修改、打印、裝訂成冊,并配以插圖,編寫前言和后記等,開學后展示、評比并擇優推薦發表,這一舉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喚醒了學生的寫作欲望。總之,注重發表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是一種由外而內的喚醒,使學生由“要我寫”轉變為“我要寫”,使寫作真正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
強調生活積累與體驗,僅僅是寫作的一個方面,如果只是照搬生活、刻意模仿,是寫不出生氣貫注、義理嚴謹的文章的,結果只能是干巴巴的“流水賬”,話不成文。這種現象在廣大中學生身上屢見不鮮,根源何在?筆者認為,關鍵在于教師的指導并沒有喚醒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學生所寫的只是對生活表象的無動于衷或只鱗片爪的平淡記錄。這樣的生活沒有經過思想的過濾,也不會觸動學生的心靈,因此,還是外在于學生的生活。
寫作是對生活的重新組織和概括提升,其中夾雜著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對生活的思考與想象。從寫作心理學角度來看,寫作不是被動的學習和機械的模仿,而是一個主動思考、思維不斷得到鍛煉的過程。單單強調寫作技巧的訓練,教給學生各種文體的寫作知識與方法,并不一定能喚醒學生的思考與智慧,有時反而使學生舍本逐末,不能用富有個性的言語來表達獨立思考的內容,只能借華詞麗句來掩蓋內容的空洞和思想的貧乏。
作文是學生以體驗者和思想者的雙重身份參與的活動,要想把對生活的片段的甚至是雜亂的感受寫成文章,必須使學生能把所感知的生活現象的各個方面融會貫通,在頭腦中反復思考、整理,發現事物之間的內部聯系,然后,把整理好的思想下筆成文。只有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思維才會不斷得到發展。所以說,寫作是思維的體操,一點都不為過。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傳統的作文教學存在的最大弊端是語言脫離思維。“學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著別人的思想,卻沒有表達自己的思想”。他們所寫的,“是一些硬擠出來的、笨拙的、背誦下來的句子和詞組,它們的意思連兒童本人也是模糊不清的”[4]。怎樣改變這種狀況呢?如果我們把寫作過程歸納為三個階段,即“感于物”、“得于心”、“形于文”的話,那么,“感于物”即是對所經歷的生活心有所感,情有所動;“得于心”指經過吸納內化,心有所得;“形于文”即是將自己心中獨特的感觸、情感、思想付諸文字。這個“內化—外化”的過程,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思維過程,而且,這一過程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需要多次反復。可見,最終落實在紙張上的文字并不是現實生活的復制品,而是更高、更美、更集中、更有表現力的生活,也即藝術的生活;是經由寫作者情感與心靈浸潤過了的生活,也是經過思維過濾了的生活。所以說,寫作需要喚醒學生思想和智慧的參與,它是內化與外化相統一的過程,是學生心靈與生活體驗的對話。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作文的水平就是他思想發展的水平,同時,學生的思想可以在反復修改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為此,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要有問題意識。當前,學生作文的一個普遍弊端即是缺乏獨特感受和獨立思考,這跟學生不善于思考、問題意識缺乏有很大關系。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醒人們:“帶著更多的問題,而非更多的答案去生活。”對于學生來說,問題是思考的開端。既可以追問自身及心靈,也可以追問社會現象及生活百態。問題不僅可以喚醒、激活學生的思想,也能深化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同時解決了學生敘事平淡、說理不透的問題。審視2011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存在一種趨勢,那就是由抒情文體向議論文體的過渡,即著重考察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孫紹振先生認為:“不管作抒情性的散文還是規范的議論文,都離不開概念的、邏輯的嚴密貫通,以及對矛盾的具體分析。”[5]也就是說,不只是議論文體需要理性思考,其他文體也同樣需要。因此,在日常寫作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追問、思考,養成問題意識,提高思維能力,激發潛藏智慧,作文水平自然也會水漲船高。
二是要養成精心修改的習慣。葉圣陶說:“修改是一種思想過程。”修改不僅是學生重新梳理自己思想脈絡的過程,而且是進一步斟酌表達方式的過程,從而使文章意脈貫通,表達準確生動。在修改作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讀者的反饋和自我的反思不斷進行自我評價和校正,新的感受、思想不斷被喚醒,思維水平也得到有效提升。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寫作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修改的質量重于寫作的數量。因此,教師在日常寫作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對作文的修改,以養成良好習慣;同時,還可以適時地上一些專題性的作文修改課,專題內容如:學生作文改前改后對比,修改的方法和技巧,名家作品修改例談,等等。另外,作文修改可以考慮以下三種方式:一是學生自改,二是老師批改,三是同學互改。
當前學生作文中存在一種不良風氣,即戲說歷史,編造故事,東拉西扯,堆砌詞句,脫離自我,矯情濫情,無病呻吟,也就是溫儒敏教授所反對的“文藝腔”。這種華而不實的文風經由媒體的傳播和炒作,卻成為學生紛紛仿效的范本。這不但蒙蔽了學生的真實性情,而且使學生作文轉入了另外一種千人一面,對學生創造意識的培養,有百害而無一利。
作文的價值在于創造,但創造并非高不可攀。喚醒創造意識,就是要喚醒學生沉睡的原初自我,解放被禁錮的心靈,從而展現出自己的個性,成為獨特的“這一個”。梁啟超在一次演講中說:“(文學)藝術的權威,是把(文學)藝術家自己‘個性’的情感,打進別人們的‘情閾’里頭,在若干期間內,占領了‘他心’的位置。”[6]也就是說,作文只有寫出自己個性化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動人心。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創造性表述”和高考作文評分標準所說的“創新性表達”并非是讓學生一味追求“前人所未言”,而首先是讓學生不要人云亦云,作文的內容和語言要打上個性的痕跡;其次才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錘煉語言,另出新意。
如果說,“展現個性”解決了學生作文在內容上的創新問題,那么,磨礪語言可說是作文形式上的創造。真正獨特的感受,往往是通過個性化的語言來傳達的。個性化語言運用的原則是:“凡足以表個性之言動雖小必敘,凡不足以表個性之言動雖大必棄。”[6]學生作文習慣用現成的話語,現成的話語說過多次就變成了陳詞濫調,成為自動化語言,反過來對真實獨特的感受產生遮蔽。如何打破這種話語圈套呢?要多向經典文本學習。魯迅先生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說明著‘應該怎樣寫’。”[7]經典文本之所以不朽,就在于它對現成的老套感受和話語具有了一種突圍。因此,要喚醒學生在語言表達上的創造意識,必須引導學生向名作家和經典文本學習,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
綜上所述,無論是喚醒寫作欲望、喚醒思考,還是喚醒創造意識,都是屬于一種由內而外的激活與誘發,著重于解放進而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同時,這幾個方面相互補充、彼此交融,著力于從喚醒教育的視角來解決當前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既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無話可說”的煩惱,又從喚醒的視角對學生“如何說話”進行了有效的指導。德國文化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鮑勒諾夫說:“喚醒,能使主體的人在靈魂震顫的瞬間感受到一種從未體味過的內在敞亮,他因主體性空前張揚,而獲得一次心靈的解放。這種喚醒深達人的存在的本性和無意識深處,使心靈不再在習慣的誘因下沉睡,而是在劇烈的震蕩中,蕩滌盡情感的自然狀態,使純真的心靈獲得更新與復活。”[8]因此,在寫作教學中實施喚醒教育,適時地喚醒學生豐富的心靈,引導他們在寫作中把生命成長的痕跡及時記錄下來,那么,他們多彩的個性與創造力一定會讓我們驚嘆!
[1]柳士鎮、洪宗禮.中外母語課程標準譯編[G].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474.
[2]方明生.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教學思想[J].外國教育資料,1996,(2).
[3]朱紹禹.美日蘇語文教學[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520.
[4]吳立崗等.蘇聯教育家改革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32.
[5]孫紹振.尋找黑天鵝[J].語文建設,2011,(9):9.
[6]梁啟超.梁著作文入門[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7:50.
[7]魯迅.魯迅全集(6)[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21.
[8]鄒進.現代德國文化教育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