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鴻喜
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其功能是具有導向作用,能夠促進課堂教學改革;具有激勵作用,可以加強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具有決策和鑒定作用等。所以,課堂教學評價是現代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一直以來,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存在諸如評價目標空乏模糊、評價標準混亂失度、評價方法生搬硬套、評價主體參與不力、評價過程造作低效①等問題,致使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往往流于形式,沒有發揮出評價應有的作用。
有鑒于此,筆者認為要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當務之急是事先要制定出一個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評價標準,把它作為衡量課堂教學的一把標尺。無論哪種形式的評價,也不管由誰來參與評價,如果都拿著這把尺子來衡量,其評價結果就不會出現太大甚至離譜的出入,便于評教者對課堂教學下結論,也使施教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建立評價標準,首先得確定評價指標,即從哪些方面進行評價。
物理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有諸多共性,其評價內容也有相似之處,但用一般學科的課堂教學評價內容來評價物理課堂教學,不但體現不出物理學科自身的特殊性,其操作性也不夠強,有效性更是值得懷疑。所以,對物理課堂教學進行評價時應該緊緊圍繞學科自身特點來確定評價內容。以下是筆者的一些設想:
物理學是一門研究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結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是人們對無生命自然界中物質的轉變的知識做出規律性的總結。所以,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之前,在長期的生活與生產實踐中,對物理現象及其規律已經通過眼、耳、口、鼻等感官得到了大量“自以為是”的答案,這些認識就是學生的物理前概念。由于這些前概念已經深深地扎根于他們的頭腦之中,其難以在一兩節課內就得到改觀,所以在物理教學中不但不能無視他們的客觀存在,而且要想方設法緊緊圍繞這些前概念實施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一節物理課的好壞就取決于教師是否很好地解決了學生頭腦中的與所授內容相關的前概念,因而把是否充分挖掘了前概念作為物理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之一。
因此,就要求評價者在聽評課之前,對授課教師即將講授的內容有非常專業的認識,同時要做大量的聽評課準備工作,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深入學生群體調查前概念的存在情況,把相關的所有前概念羅列出來,并一一預設出解決這些前概念的最優化策略。帶著羅列出的這些前概念及其解決策略進入課堂聽課,聽課時一看教師授課時引出的前概念是否夠全面,二看教師解決這些前概念的策略是否有效,最后根據課堂具體情況給教師的授課打出相應的分值。
中學物理課程標準提出了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要在一節課上落實這三維目標,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學中逐步滲透原始物理問題的教學。所謂原始物理問題,是指自然界及社會生產、生活中客觀存在的,能夠反映物理概念、規律且未被加工的典型物理現象或物理事實。學生學習物理的最大動力之一就是學有所用,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只滿足于紙上談兵,解決傳統習題。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是:對物理現象或事實進行描述,形成原始物理問題;抽象、設置物理量,變成物理習題;經演算、推導解決問題。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原始物理問題的引入,能很好的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既掌握了知識和技能,又感受了過程與方法,同時獲得了情感體驗,不失為一種非常好的教學策略。
以是否引入原始物理問題教學為評價內容,要求評價者在聽評課之前,對授課教師即將講授的內容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掌握與該內容相關的應用及前沿動態,以便在聽課時能夠充分判斷教師引入的原始物理問題的適切性,以及解決該原始物理問題的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然后視課堂具體情況作出評價。
眾所周知,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毋庸贅述。物理實驗為課堂注入了活力,但傳統實驗教學大多都是用正規的實驗器材和儀器完成的,即常規實驗。常規實驗遵守嚴格、有序、規范的操作步驟,突出了實驗的規范、定量、嚴肅等特點,確實能很好地促進學生解釋物理現象,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但是,由于所用器材復雜,不親切,和實際生活距離較遠,長期做這樣的實驗,無形中拉大了物理與學生間的距離,學生面對冰冷的儀器,動手的積極性大打折扣。再者,這樣的實驗只能局限在實驗室的空間里,不能滿足學生隨時隨地動手的需求。為了彌補這種實驗的不足,在教學中應該盡可能多做“非常規物理實驗”。非常規物理實驗,是指主要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易得物品、材料、器具、人體或人體局部以及兒童玩具等開發進行的一類體現自創性、體驗性、趣味性、簡易性、生活化的物理實驗教學活動。就地取材,使學生一下子找到了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契合點,深切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
以課堂教學是否形象生動地進行了實驗演示,特別是非常規物理實驗的演示為標準,評價者一要仔細觀察施教者實驗演示的熟練程度、學生的可視程度及學生的參與度,二要看教師是否做了非常規物理實驗,視具體情況進行評價。
如前所述,物理知識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所接觸和了解,并已形成或對或錯的認識,加上青少年好動的心理特點,所以他們在課堂上總是躍躍欲試,渴望表達、渴望動手,也因此,新物理課程標準里面的行為動詞較教學大綱豐富了很多,諸如“描述”、“說明”、“解釋”、“調查”、“經歷”、“探究”、“敢于”等等。所以一堂物理課的好壞并不在于老師講得如何精彩、盡興,而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知道的,學生有模糊認識的,是否讓學生自己親口說出來了;學生能思考的,學生想思考的,是否給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琢磨、思考;學生能動手的,希望做的,是否放手讓學生自己做了。真正讓學生動起來的課堂無疑是一堂好課,所以把課堂教學是否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為評價內容之一。
以此為內容進行評價,同樣要求評價者自身要具備深厚的教育教學功底,對施教者調動學生思考、表達、動手的實時性、科學性、有效性能夠準確做出判斷。
前四個標準可以說是針對教師的教提出來的,而教是為學服務的,教的好,不一定學的就好,學的好才是真正的好,所以一堂課的好壞歸根結底還應該體現在學生的學上。學生是否學得好,僅憑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來判斷是遠遠不夠的,有時可能是片面的。要全面了解學生在一堂課上的學習情況,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學生課后較課前是否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把這一條作為判斷課堂好壞的標準,無疑具有很大的說服力。
要判斷學生的認知系統在課后較課前是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就要依照授課內容,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設計一份比較科學的問卷,然后拿同一份問卷對學生進行課前和課后測試,輔之以適當的訪談,通過比照后測與前測的結果并結合訪談情況就可知曉學生在這一節課上究竟獲得了多少,然后給這節課下定論。
用以上五項內容來評價物理課堂教學,既關注了教師的教,又關注了學生的學;既考慮了物理課與一般學科的共性,又考慮了物理學科自身的特殊性,評價結果勢必會比較客觀和全面,很好地起到評價應有的功能。但這種評價顯然對評價者的素質要求比較高,且把評價延伸到了課堂之外,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較大的精力。
注釋:
①周逸先等.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誤區[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6.
[1]張錦文、劉紹鋒.從學生的前概念談物理教學觀的轉變[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4).50-51.
[2]邢紅軍等.對原始物理問題教學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6(8).68.
[3]張偉等.非常規物理實驗:有待深入開發的重要物理課程資源[J].物理教師,2005(9).48-50.
[4]閻金鐸、郭玉英.中學物理新課程教學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