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敏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理念*
● 趙 敏
新媒體對大學生道德教育帶來了挑戰與機遇,新媒體環境下的道德教育應創新指導理念,樹立整體育人理念,一元主導與包容多樣的理念,道德教育內容、方式方法與新媒體傳播規律相一致的理念。
新媒體;道德教育;指導理念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在傳統媒體發展的基礎上運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的新的媒體形態,新媒體傳播因其虛擬性、交互性、即時性、開放性、信息繁雜性等特征,對大學生道德教育帶來了挑戰與機遇。
道德教育的創新總是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新媒體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其快速發展影響了社會發展,道德教育創新是其應對新媒體環境挑戰與機遇的必然選擇。筆者認為,新媒體環境下的道德教育創新應堅持以下指導理念:整體育人理念,一元主導與包容多樣的理念,道德教育價值取向與社會道德整體發展趨向相一致的理念,道德教育內容、方式、方法、途徑與新媒體傳播規律相一致的理念。
整體育人指把道德教育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從道德教育的主體、客體、介體,到道德教育的現實環境和虛擬環境,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這樣新媒體環境下的整體育人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指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道德教育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指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與虛擬空間道德教育的結合,這兩方面的含義共同構成了新媒體環境下整體育人理念的完整內涵。
今天,新媒體給人們帶來的最本質的沖擊是傳統意義上的物理空間概念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虛擬空間”橫空出世。虛擬空間具有全然不同于物理實在空間的諸多特征。實在物理空間可以三維度量,物理空間具有實在性、唯一性,某個事物只能在某個特定的時空出現。虛擬空間不是唯一的,而是多重的,同一場景可以被模擬到不同虛擬世界里。
鑒于虛擬空間和物理實在空間之間存在的差異,我們認為,不管兩者有多大的包容性,虛擬空間代替不了實在空間,實在空間的道德教育工作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在網上得到解決。另一方面我們又看到虛擬以其強大的優勢彌補著實在做不到的漏洞。因為虛擬空間同樣具備著 “教育者——交流溝通——受教育者——信息反饋——教育者”這一道德教育基本環節,因此在新媒體虛擬空間中開展道德教育也一定會收到實效。而且如果能夠把實在空間的道德教育與虛擬空間的道德教育有機結合,一定會收到單一的實在空間道德教育與單一的虛擬空間道德教育所不能達到的最優效果。新媒體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道德教育的結合可以體現在目標、內容、方法、手段的結合等各個方面。
近年來關于道德教育合力的問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發揮好道德教育的合力,一方面可以產生比單一學校道德教育更強大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產生一種新的力量。而面對新媒體環境,實現從單一學校教育,向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與新媒體虛擬空間教育結合方向轉變就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新媒體突飛猛進的發展,“道德教育出現了社會化、本真化、深邃化、立體化的發展趨勢”。[1]從空間上看,道德教育已經完全超出了學校范圍;從時間上看,道德教育也已經完全超出了學校教育的階段;從主體上看,主體間關系已經完全超出了國家的范圍,在全球各民族的各種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共生與融合。
傳統道德教育體制的封閉性與以新媒體為標志的信息社會的開放性形成了強烈反差。長期以來我國學校道德教育與社會道德教育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封閉性體系,在面對新媒體的開放性時,傳統道德教育體制就存在一定差距。在新媒體環境下,要把單純的學校道德教育擴展到家庭、社區、社會乃至新媒體自身,讓社會來共同承擔道德教育任務與責任,要健全學校、社會、家庭的網絡化的德育體系和評估體系,盡量減少道德教育與新媒體的結構性落差,減少信息開放與道德教育封閉的沖突,實現從單一學校教育,向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與新媒體虛擬空間教育結合方向轉變,促進教育合力作用的發揮。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社會多樣化和個體特色發展等日益明顯。在這些新背景下,道德教育必須堅持一元主導與包容多樣的理念,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又繼承中國傳統道德的優秀傳統,同時借鑒和吸取西方道德文化的積極因素。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推進當代社會發展的主要潮流,新媒體中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相互激蕩,西方意識形態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滲透與沖擊不容忽視,而新媒體中個體自由、無監督狀態下的選擇,更使得個體易于接受多元的價值觀,也使得道德選擇處于迷茫和混亂狀態。由于新媒體空間中傳者與受者的廣泛性與主動性,在價值導向上傳統媒體有效的調控手段,如封鎖信息源、控制傳播渠道等手段很難實現,因此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新媒體文化是優化新媒體傳播環境的需要,更是新媒體環境下創新道德教育的現實需要。
新媒體形成了跨越時空的網絡交往,對“私德主導、公德不彰”的中國傳統倫理造成了嚴峻挑戰,新媒體的開放性使中國傳統道德面臨開放的多元道德文化并存的挑戰。筆者認為新媒體環境下的道德教育創新應該在繼承發展中國傳統優秀道德文化的基礎上,學習借鑒西方道德文化的積極因素,根據時代發展的特點和新媒體傳播特點與規律,促進我國道德文化和道德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新和發展,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
首先,傳統道德是新媒體環境下道德教育創新的根基。道德價值觀念的先進性和發展性是道德發展的重要標志,每一個時代的道德觀念都可以通過反思批判前人的道德觀念進行創新和重構,形成新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推動道德進步。雖然新媒體創造了與以往傳統不同的虛擬與現實共存的環境,其虛擬、開放的環境受到西方價值觀念的強烈影響,也表現出西方道德與新媒體環境相契合的一些特點,但無論是從理論邏輯還是歷史經驗教訓來看,道德教育都不能建立在拋棄民族傳統的基礎之上,放棄幾千年的道德傳統轉而投入西方的懷抱或者是毀滅傳統將道德前途交付給脫離實際而不可預測的價值體系,后果都將是可怕的。今天中國的道德教育,只有以中國傳統道德作為發展的起點,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支撐,才有可能為新媒體環境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構建提供可靠的基礎。
其次,傳統道德是新媒體環境下實現道德教育高端目標的必要條件。道德教育以一定的道德目標為落腳點,而道德目標則是由一系列不同層次的目標系列所構成,從低級階段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生活規范,到高級階段的理想信念等人生的追求,都是進行不同層次的道德教育所要關注的目標,在新媒體環境下這些道德目標更需要更好地堅持。道德教育的高端目標是指以遠大的人生理想、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為人民服務為內容的個體道德品質的培養目標。從道德教育資源來看,中國傳統道德價值體系中所注重的就是“君子”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大公無私,今天我們的道德教育目標不可能將每一個人定位于“君子”模式,但中國社會的發展確實需要引導人們為國家的民族前途而放棄一些個人利益,為人民服務而奮斗一生。
最后,本土道德價值是新媒體環境下民族文化認同的核心。新媒體環境下各民族文化相互激蕩,在此背景下進行道德教育必須處理好兩對關系,一是繼承傳統道德與道德創新的關系,二是重視本土道德價值與吸收外來道德觀念的關系。應該在繼承傳統美德的基礎上創新道德,推動道德價值的現代化。新媒體的發展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國的現代化不僅體現在生產方式的現代化,更體現為思想觀念的現代化,公平、自由、對個人權利的尊重等都是現代化社會不可缺少的價值觀念。但是,由于中國傳統道德的歷史性和時代局限性,它是不可能為我們提供現成的解決道德問題方案的,我們只能不斷進行道德觀念的創新,追尋適合新媒體環境的、能夠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道德價值觀念,并通過道德教育的途徑向公眾傳播,從而解決各種道德問題。西方發達國家屬于先發型現代化國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道德成果,這些成果已經顯示出在推動人的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我們堅持本土道德價值,學習西方先進的道德價值觀念和道德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促進中國傳統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創新,還可以將中國傳統道德通過新媒體等渠道向全人類傳播,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成果走向世界。
西方德育文化主要是立足狹義文化角度而言的,是指西方道德教育的基本精神、原則、理念和基本模式等主要屬于觀念形態的德育文化,它具有不同于東方文化的特征,很多方面表現出與新媒體環境、現代性相契合的特點。如人文理念深入人心,理性主義的哲理基礎,自由公民的培養目標,注重個體主體精神、權利與義務對等、契約的公民倫理價值,趨歸生活世界的實踐指向。這些是我們應該積極汲取和借鑒的有益因素。而西方道德教育理論深掘與實踐創新并進、理想性與實效性共舉的教育路徑也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借鑒的重要方面。而需要防范和警惕之處主要有個體本位的過度張揚、西方文明中心論、意識形態霸權等。
從新媒體的傳播特征和規律看,新媒體為道德教育的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樹立道德教育內容、方式、方法與新媒體傳播規律相一致的觀念,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新媒體的交互性與即時性、自主性和參與性,共享性和社群化,個性化與受眾的分殊化、信息海量繁雜,多媒體與超文本等傳播特征,使得新媒體豐富了道德教育的載體,促進了道德教育知識價值傳播,契合了道德教育的互動需要。新媒體的多媒體、形象化的特點使其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易于引起學生認知層面的變化。新媒體創設的虛擬環境,使教師和學生在隱去身份的前提下可以輕松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易于引起學生心理和態度層面的變化。而一個人在新媒體虛擬空間形成的習慣也會帶到日常的現實生活中,因而學生在新媒體空間接受的教育,也會顯現在現實生活的行動中。因此,新媒體的傳播特征為促進學生的“外化”和“內化”、提升道德教育效果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首先,結合新媒體傳播的特征,運用把關人理論、議程設置理論,創新道德教育內容,并將內容數字化。在新媒體中,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而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和關注的內容,這就決定了新媒體把關尺度的多樣性,由于新媒體傳播中把關人的地位被極大弱化,新媒體信息內容繁雜、良莠并存。新媒體傳播內容雖然復雜多樣,它也有議程設置的作用,議程設置就是為公眾安排議論的話題,決定人們談什么和想什么,因此,在新媒體中應注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適當發揮“把關人”的作用,并對傳播內容進行議程設置,使傳播內容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注重把教育內容數字化,使道德教育內容圖文并茂、聲像交融,從而把道德教育由平面引向立體,為受教育者提供真實的表現效果,增強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創新新媒體環境下的道德教育方法。創新道德教育方法是實現新媒體環境下道德教育目的的必要條件,新媒體環境下的道德教育方法除了具備傳統道德教育的特點外,還應具備新媒體自身的特點。一是注重針對性,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根據不同性質和類型的問題選擇不同方法,根據思想問題的不同起因來選擇相應的方法,根據受教育者的不同性格特點來選擇方法。二是突出隱蔽性,相對于把道德教育內容照搬上新媒體的顯性方法而言,教育者把帶強制性要求的目的巧妙地隱藏在受教育者平時必須進行的新媒體活動中的隱性教育,淡化了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充分照顧受教育者的內心需要,有利于更好地實現新媒體道德教育的目的。三是彰顯個性化,新媒體是個內容形式多樣的平臺,它為我們多渠道的進行道德教育提供了條件。新媒體道德教育方法使得個體的獨立存在價值和尊嚴得到重視,讓受教育者迅速、準確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實際思想狀況和他們關心的熱點問題,有利于受教育者個性的張揚和發展。
[1]朱銀端.網絡道德教育[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9.
趙 敏/濟寧醫學院副院長,博士,副教授
*本文是教育部專項課題 《新媒體視域中的青少年思想德育研究》(11JD710088)、山東省教育廳課題《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道德教育研究》(J11WH63)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