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云
(電子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4)
大眾化視野下唯物辯證法教學研究
吳曉云
(電子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4)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是我們正確處理唯物辯證法原理課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矛盾對立關系的基本理論依據。為了有效提高唯物辯證法原理教學的效果,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特點、社會的熱點以及經典作家的觀點,靈活機動地組織教學活動、安排教學重點,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求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得以充分體現。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生活化;當下化;經典化
唯物辯證法原理是以事物的普遍聯系與永恒發展為總特征,以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等為核心內容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是馬克思主義區別于以往唯物論哲學和唯心論哲學的重要標志,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鑒于唯物辯證法原理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該理論一直被視為高?!恶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以下簡稱《原理》)教學的一個重點。然而,據相關資料顯示,一些高校的唯物辯證法教學效果仍存在不盡人意的地方,譬如,有同學反映這個原理太晦澀、不易理解,有同學反映唯物辯證法思想太陳舊、不入流,還有同學反映該原理內容太空洞、不切實際等等。為什么同學們對唯物辯證法原理教學存在如此之多的不滿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上講,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深化,多元世界觀和方法論思潮如實證主義、宗教信仰等不斷沖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現狀,給《原理》課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主觀上講,唯物辯證法原理教學效果欠佳,是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與大眾化傳播之間的矛盾在《原理》課教學過程中的個案表現,其根源在于任課教師堅持了教條化和形而上學化的教學傾向。這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原理》課教師能夠在教學中自覺地貫徹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視野,將會對唯物辯證法原理教學效果的提升產生極大的幫助。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簡而言之就是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和普及化,它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講話中指出:“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保?]倘若僅僅停留在學院派、書齋中,抽象地研究馬克思主義,那么就偏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樸實本質。將抽象的、深奧的、被少數人所理解和掌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轉化為具體的、通俗的、被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馬克思主義革命道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只有用大眾的實踐經驗豐富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馬克思主義。二是馬克思主義化的大眾。江澤民同志說,堅持馬克思主義,最基礎的工作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們工作的一個著重點是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這個教育的輻射面要廣、層次要深,要超越年齡、性別、專業、階層等界限,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一項人人參與的事業、一個人人行動的指南。唯有被人民群眾所理解、接受和掌握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才能真正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價值,落實馬克思主義自創立之初就蘊含的現實指向——在現實中實現哲學。
從馬克思大眾化視角來看,當前唯物辯證法原理教學效果欠佳,不過是經典理論與大眾化傳播之間的矛盾在唯物辯證法原理課教學中的表現而已。以事物的普遍聯系與永恒發展為總特征,以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等為核心內容的唯物辯證法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的哲學理論,而作為馬克思主義最出彩、最重要、最深遂的哲學理論,它的大眾化比馬克思主義其它理論的大眾化難度更大、要求更高。馬克思大眾化運動的第一代推手陳唯實老先生早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曾指出,講授辯證法不是一個簡單的活,它既要有專業的哲學背景知識,又要善于把枯燥的理論生動化、實例化,還要在語言形式上注重中國化和大眾化??偠灾碚撏ㄋ谆?、內容具體化、形式中國化是唯物辯證法原理講授的要旨所在。遺憾的是,今天我們的部分高校《原理》課教師已經淡忘了老一輩無產階級理論家傳播經典理論的成功經驗,以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方式講授唯物辯證法原理,使得該原理被人為地異化成一種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發展實際的形而上學。
依據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精神,《原理》課教師應當積極地結合學生的特點、社會的熱點以及經典作家的觀點,靈活機動地組織教學活動、安排教學重點,努力做到既源于教材,又活于、新于、寬泛于教材,使唯物辯證法的教學內容生動地體現三個方面的大眾化特色: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內容當下化、教學內容經典化。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大學生總是基于個人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閱歷感悟和理解唯物辯證法原理的。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所需要的信仰不能硬灌進去;所需要的態度不能粘貼上去。但是個人生存的特定生活條件,引導他認知與感知到一件東西,而不是另一件東西”[2]。依據教育學的基本規律,《原理》課教師應針對學生個性化特點來安排和組織唯物辯證法教學的重點。
一方面,要結合大學生現有的知識背景講授原理。大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是多年學習經歷的豐富積累,這既是他們進一步學習唯物辯證法原理的理論基礎,又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對該原理正確理解的遮蔽。譬如,一些歷史系、中文系等文科專業的大學生,在理解唯物辯證法原理的時候,自然而然地聯想中國傳統文化的辯證思維方式,這種類比的學習方式是值得提倡的。然而,中國傳統的辯證思維與馬克思主義雖然有所相似但又存在根本的不同。就聯系與發展的觀點而言,傳統辯證法主要是一種以聯系與變化為特征的輪回說,而馬克思主義則認為事物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進步過程??梢娡耆凑諅鹘y辯證法思維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不可取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中國古典的寓言、成語或者諺語進行批判性分析,揭示傳統辯證法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根本區別,突顯后者的科學性、先進性和革命性意謂。再譬如,理工科類學生由于一直以來接受的是自然科學的理論熏陶,所以一般都能較好地理解唯物辯證法原理所蘊含的科學理性精神,但是,對于其核心內容對立統一規律理解起來有難度。因為自然科學的知識背景使他們習慣于一種無矛盾的形式邏輯分析方法,而對于對立統一規律所強調的矛盾是事物本質及其發展的動力這個基本觀點是難以接受的。就此,教師可以首先辨析兩個層面的邏輯概念:哲學層面的辯證邏輯和科學層面的形式邏輯,突出辯證法作為客觀的、有內容的方法論原則與主觀的、形式上的科學邏輯的區別,進而闡釋前者的根基性和超越性??傊挥性O身處地的從學生現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對唯物辯證法原理展開解讀,才能讓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該原理。
另一方面,結合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鮮活事例講授唯物辯證法,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步好棋。唯物辯證法本來就是最源初、最真實的生活道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對具體生活事例的反思,引導大學生深刻領悟唯物辯證法的生活智慧。譬如教材關于否定之否定規律提到如下內容:“事物辯證發展就是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形成一個周期?!保?]對于這部分內容,限于篇幅的原因教材并沒有過多地做細節性的理論闡述,只是給予了一些概要性說明,如果教師僅僅拘泥于教材內容泛泛而談,那么,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必將陷于抽象、停頓而不得要領的狀態。因此,正確的做法是枚舉一些大學生生活實際中的簡單事例,形象地再現事物辯證發展的過程以增進他們的理解。譬如,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經常有改錯訂正的情況,這就是事物辯證發展過程一個很好范例。首先,上課聽講和課后練習的環節是學生對新知識的初步接受和肯定;緊接著,老師批改作業、指出錯誤是老師對學生粗淺理解的外在否定;最后,學生針對錯題的訂正是學生實現否定之否定的環節。通過三個階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學習過程的完成,學生就基本實現了一次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唯物辯證法原理并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高深理論,在許多平凡的生活小例中就內在地蘊藏著樸素的哲學道理。作為教師,需要我們做的是:充分挖掘身邊的事例所具有的唯物辯證法意謂,幫助同學正確地理解該原理的內在精神和基本價值。
(二)教學內容當下化
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只有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才能充分發揮說服、教育和指導人的作用。如果我們對唯物辯證法教學的好效果有所期待的話,那么,就應當以一種緊跟時代步伐、反映時代精神的方式講授該原理,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滿足當代大學生對新知識、新理論的渴望。具體而言,唯物辯證法教學應有效地反映三方面的當下特點:
第一,對黨中央的新精神有所反映。黨中央的新精神主要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基本經驗的及時總結,其間不乏唯物辯證法的智慧。譬如,2010年胡錦濤對“包容性增長”概念做出中國詮釋:所謂“包容性增長”就是著眼于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人群相互聯系的基礎前提,用世界的眼光、包容的胸懷對待所有國家、地區和人群,力爭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總目標[4]??倳浀倪@番詮釋不正是馬克思主義聯系與發展觀點的現實版嗎?
第二,對理論的新成果有所反映。目前我們的教材已經部分涉及了辯證法理論發展的前沿成果,但是,出于篇幅有限性的考慮,也出于對理論整體性、成就性的考慮,教材并沒有完全包含辯證法理論研究發展的當前現狀。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大學生的實際知識背景,選擇一些既有針對性又難易適度的前沿理論充實教學內容,以增強原理的說明力。譬如,在德國古典哲學背景下誕生的唯物辯證法,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并不為英美哲學界所理解,但隨著20世紀自然科學新發現的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科學事實和理論指向了唯物辯證法的正確性和重要性,于是,許多英美哲學家們開始從經驗主義科技哲學的角度詮釋唯物辯證法原理。這種詮釋,對于一個善長于自然科學思維方式的理工科學生來說,是有益于唯物辯證法學習的。因此,我們教師可以適當增加此類研究成果的介紹,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該原理。
第三,對社會熱點問題有所反映?!袄碚撌腔疑模钪畼涫浅G嗟摹!保?]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距離經典作家創立唯物辯證法原理的那個時代已經相去甚遠。當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改革開放的新階段,不斷出現許許多多、方方面面的實際問題。譬如,為什么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當今世界,局部地區戰事不斷?為什么相對于經濟發展而言遲緩的文化發展現狀不利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等等諸如此類的社會問題都是廣大青年人普遍關心的話題,而針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又不是任何一本教科書能簡單涵蓋的。我們《原理》課教師應該在教堂教學中充實對此類社會問題的辯證分析,提升同學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以增進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方法論意謂的理解。
(三)教學內容的經典化
經典作品的閱讀對唯物辯證法原理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它不僅有利于廣大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更有利于他們對自身思想覺悟的提高。因此,逄錦聚先生說,原理課教學“盡管學時少,還是應該要求學生讀一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著”[6]。
唯物辯證法原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特定的哲學史背景下,系統闡釋和建構起來的哲學理論。該理論有力地批判了當時的資產階級唯心派和唯物派哲學,同時為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實踐提供了方法論武器。在唯物辯證法原理的內部深刻地蘊藏著鮮活的歷史內容,其邏輯結構既是對資產階級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批判,也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F行教材由于種種原因不可能全面介紹唯物辯證法原理產生和發展的理論過程,及其在社會實踐斗爭當中的具體運用,如果我們教師僅僅限于教材講授,那么,學生往往因為缺乏相應的歷史背景和理論背景,而對原理本身產生生疏感和枯燥感。因此,較好的教學模式是適當地強化唯物辯證法原著閱讀環節。通過對經典著作的帶讀,引導學生與經典作家對話、與經典作家所處的時代對話,使他們了解唯物辯證法原理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理論背景,了解原理所具有的社會批判意義和理論批判意義,從而深度把握原理的精神實質,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并嘗試著像經典作家那樣運用辯證的方法對現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閱讀原典不僅有助于理解原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在原著中,原作者潑辣的語言、敏銳的思想和強烈的現實感,可以讓學生一飽眼福,讓他們感同身受地體會原作者的理論對舊世界、舊理論所構成的批判,從而提升他們自身的精神境界、思想品位,增強他們對社會、對人類的擔當意識。譬如,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以及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等經典作品,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唯物辯證法理論知識,提高其思辨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和工作熱情,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野下的唯物辯證法教學,以生活化、當下化、經典化為特點合理組織和安排教學活動和教學重點,這將有助于高校學生對唯物辯證法原理重要知識點的掌握,也有助于他們對社會現實問題提高辯證分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性、革命性和先進性有充分的認識,從而在復雜多變的社會洪流中自覺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方向。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美)杜 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胡錦濤.深化交流合作 實現包容性增長[N].人民日報,2010-09-17.
[5]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逄錦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編寫體會和講授建議[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07(5).
G642.2
A
1674-5884(2012)07-0117-03
2012-04-11
電子科技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ZYGX2009J133)
吳曉云(1974-),女,江西鄱陽人,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責任編校 游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