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娣
(安康學院 教育科學系,陜西 安康 725000)
論課堂教學語言倫理的涵義和意義
王兆娣
(安康學院 教育科學系,陜西 安康 725000)
課堂教學語言與倫理的結合具有合理性。課堂教學語言倫理是指師生在關于課堂教學語言的表達和交流過程中所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則和具體的道德規范,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關系。對課堂教學語言倫理涵義的探討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即認識課堂教學語言現狀,預測課堂教學語言發展的遠景;調節師生的關系,維護課堂言語交流的秩序;提高師生道德素質,促進課堂教學語言行為文明發展;增強課堂教學言語交流質量,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語言倫理;涵義;意義
課堂教學語言指的是師生以課堂環境為背景在實施課程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符號系統。課堂教學語言是課堂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它在促進教育教學這個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上也具有重大的倫理價值。但往往我們卻把課堂教學語言僅僅看成是一種知性的傳播信息的工具,對教學語言的研究也大多只是工具層面上的使用技巧研究,而忽略了其本有的倫理特性。課堂教學語言的研究發展還需要倫理的充實。對課堂教學語言倫理的研究既是教學實踐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學倫理學、教學語言學研究發展的需要。
(一)課堂教學語言行為和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倫理行為和活動
其一,課堂教學語言行為活動是一種可被善惡評價的行為和活動。有學者說,“教和學都是勞動。教學是通過師生的勞動,構筑和充實人類知識寶庫的一種特殊生產。”[1]教學語言行為和活動伴隨著這一勞動而開展,它是教學生產的一個過程。在這一勞動生產過程中不僅存在著個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還存在著教師與學生的利益關系,因此也會產生對此行為和活動的善惡評價。而對教學語言行為和活動評價的目的也無疑是對其自身善的選擇和惡的擯棄,“通過揚善抑惡,使影響師生間協調的間離因素排泄出去,達到平衡,造成閑靜和諧的教學氛圍。”[2]因此,對課堂教學語言行為和活動的善惡評價體現了課堂教學語言的倫理特性。
其二,課堂教學語言行為活動是一種為培養一定道德品質和達到道德境界的行為和活動。《大學》中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教育的目標,也是教學的目的。赫爾巴特也說過:“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3]而教學語言活動是一種在學校課堂教學這一特定場合中的行為活動,它是教學實現預期目標的中介行為和活動,也就是通過教學語言活動,教學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課堂中的教學語言行為和活動就是為培養一定道德品質和達到一定道德境界的具有倫理品性的行為和活動。
(二)課堂教學語言表達和交流中體現了一種道德倫理關系
語言是社會關系的體現,是聯系社會團體中每一個人的紐帶。課堂教學是一個小社會,在一定意義上課堂教學語言和言語行為是課堂教學倫理關系的體現,是教育倫理關系的小索引。這種倫理關系是師生、生生間的。陳茹東教授在《語言倫理學》中談到語言與倫理的關系時,首先認為倫理作為人際關系的法則、秩序,它必須體現在以對世界的符號化為形態的語言結構系統上面,語言符號中那些代表社會角色的詞語實際是倫理角色的符號形態。作為語言的一類——教學語言也是如此,教學語言中如“老師”、“同學”等稱呼詞語,都代表了一定的教學倫理關系。其次,認為語言行為也體現了人際之間的一定倫理關系。在課堂教學的言語交際中,不僅師生的言語信息會打上師生雙方倫理關系記號,而且師生間的言語方式、方法、語氣、態度、語速等也會受課堂交際雙方倫理關系的制約。總之,在課堂教學中,不論是靜態的語言結構系統還是動態的語言行為都深刻地體現著一種倫理關系,這種倫理關系是師生們在課堂教學這一特有場域環境中的交際關系。
(三)課堂教學語言行為無時無刻不受到道德意識的制約和支配
語言的使用體現著個人或社會的道德意識、道德標準以及道德價值。語言行為本身就被包含于一種道德意識中,受道德意識的支配。“語言是一種社會行為,社會行為是以道德作為規范的手段的(法律條文只是某些道德原則的規章體現形式)。道德行為是人們以一定的道德意識為基礎進行選擇的結果,語言行為也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識(語言的美丑、正誤、當否等方面的觀念)為基礎進行的語碼選擇。”[4]因此,教學語言行為也體現著師生或者教學團體的道德意識、道德標準和道德價值。教學中師生想說什么、如何說等行為表現都產生于一定的倫理意識。
(四)課堂教學語言的使用要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
在教學語言行為交流過程中,師生要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只有受到道德的約束,教學語言才能在課堂上呈現出和諧文明的狀態,才有利于整個教學語言交流秩序的健康發展。合理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是整個教學語言行為活動順利進展的基礎。失去了道德原則和規范的制約,將無法保障教學語言行為交流活動有序健康地進行。
總之,倫理貫穿于整個教學語言使用的全過程。倫理影響著課堂教學語言的形成與理解。課堂教學語言的使用存在著倫理特性,倫理是課堂教學語言的必然特質,因此課堂教學語言與倫理的結合是合理的。
依據北京大學陳汝東教授對“語言倫理學”的概念解釋,“語言倫理學”即是從語言學和倫理學的雙重角度來闡釋人們言語交際行為中的道德倫理現象,探討言語交際中的道德規范系統的一門學科。筆者認為語言倫理是指人們在語言行為交際中所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則和具體道德規范,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關系。基于以上,課堂教學語言倫理是指師生在關于課堂教學語言的表達和交流過程中所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則和具體的道德規范,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關系。課堂教學語言倫理是課堂教學語言的價值指導,它為師生的課堂教學語言提供善的價值坐標。它的價值尺度建立在善惡標準基礎之上,并依靠公眾輿論、師生的語言道德修養和傳統語言道德習慣來維持。
道德問題是倫理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而要解決道德問題就要先找準道德的特殊矛盾,按照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分析觀點,道德區別于其它社會現象的特殊矛盾在于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矛盾。因此利益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是倫理的基本問題,也是善惡矛盾評判的基礎和根源。課堂教學語言倫理現象雖然其場域限定在學校的課堂上,但也屬于一個特別復雜的社會問題。所以它要解決的是關于教學語言道德方面的問題,進而也需要找準自身的道德特殊矛盾,只是這種矛盾中的個人利益規定在學校里的教師和學生這一特殊對象們之間,由此可推論教學語言倫理的特殊矛盾在于師生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社會利益的矛盾問題。這一矛盾是以課堂中師生的節制為前提,以相關的社會習俗、輿論、信念的力量來支撐,以善惡評價標準來解決的。
善和惡是道德范疇中最基本的一對矛盾范疇。它是對人們或實踐進行肯定或否定評價的最一般的概念。馬克思倫理學把善惡觀看成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復雜的道德關系的反映,即是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利益相互關系的一定表現形式。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善惡概念的具體內容主要取決于具體的社會和時代,具有歷史性,但又有一定的繼承性和共同性。在人們心目中,符合人類、社會、群體共同利益的則是善的,即是道德的;違背人類、社會、群體共同利益的則是惡的,即是不道德的。用在語言行為的善惡矛盾判斷上,則就是“有利于協調個人與社會之間利益關系的,可看做道德的;不利于或有損于協調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的,則是不道德的。”[5]因此,“在言語交際中如何對待和處理言語交際行為中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關系,就構成了不同的言語道德觀念,造就了不同的言語行為,形成了不同的言語道德評價標準。”[6]用在今天教學活動的判斷上就是“是否促進人的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凡追求、促進人的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的教學就是善的;凡阻礙人的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的教學就是惡的。”總之,不論是看是否協調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還是看是否促進人的現代化和社會的現代化,都是把人與社會作為評價對象,而在今天就是把強調人與社會是否和諧共存發展作為道德判斷的善惡標準。課堂教學語言倫理善惡標準既要遵守語言倫理的善惡標準觀點,又離不開教學倫理善惡標準的支撐。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課堂教學語言倫理的善惡道德判斷標準就是有利于人和社會和諧共存與發展的教學語言和言語行為就是善的,道德的,凡是有損于人和社會和諧共存與發展的教學語言和言語行為就是惡的,不道德的。
(一)有助于認識課堂教學語言現狀,預測課堂教學語言發展的遠景
課堂教學語言倫理反映了課堂上師生語言交流過程中的現實狀況,尤其是教學中利益關系狀況。它借助教學語言道德觀念、教學語言道德原則與規范等形式來表達自身對教學語言交流現象等的認識,并把課堂教學中的各種語言行為現象及形成的關系區分為善的和惡的,有利的和有害的,應當的和不應當的,道德的和不道德的等等,用這些來體現教學語言活動現實情況,從而把握教學語言活動的道德規律,預測教學語言發展遠景。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語言和行為認為是善的,而把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語言和行為認為是惡的,從而用來分析評價教學中語言及行為現狀,預測教學語言發展的遠景,及時糾正教學中的惡的語言及行為,引導教學語言向善的方向發展。
(二)有助于調節師生的關系,維護課堂言語交流的秩序
課堂教學語言倫理不但用善惡、利害等標準來說明有關教學語言的行為現象,體現教學關系,還起到調節師生關系的功能。它告訴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哪些語言及行為是有利的,哪些語言及行為又是有害的;哪些是應當的,哪些又是不應當的,從而對照和評價師生語言及行為現狀,糾正師生語言思想行為中有害的一面,調節師生的教學關系,引導師生關系和諧發展。課堂教學語言倫理是社會和集體的共同思想結晶,它通過道德評價、道德教育、道德命令、道德示范、自身修養等途徑來調節教學語言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關系。
(三)有助于提高師生道德素質,促進課堂教學語言行為文明發展
提高師生素質一直是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的頭等教育任務,如強抓學生素質教育改革,穩定教師隊伍,對教師進行職業培訓等。雖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發展進程需要來看,提高師生的整體素質還需繼續努力。課堂上師生言語沖突,教師辱罵學生,學生打老師、罵老師,搗亂課堂秩序等現象時常發生。不但不利于師生們的發展,還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課堂教學語言倫理是師生在關于課堂教學語言的表達和交流過程中要遵循的道德準則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關系。它從善的角度指導著師生的課堂語言行為,及如何形成和諧的言語交際關系,這也是對師生道德素質要求的重要內容,因此學習課堂教學語言倫理有助于提高師生的言語道德素質,進一步提升整體教學素質,促進課堂教學語言行為文明發展,使師生發展適應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需要。
(四)有助于增強課堂教學言語交流質量,提高教學效率
近幾年,我國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語言失德現象,不僅嚴重干擾教學正常秩序,還影響教學的有效進行。對課堂教學語言倫理研究有助于闡釋和解決近幾年來我國課堂教學環境中的語言倫理關系問題。探討課堂教學語言倫理有利于維護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促進師生健康和諧的教學關系,進而增強課堂教學言語交流質量,提高教學的效率。
[1]曾釗新.試論教學中的道德調節[C]//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學(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赫爾巴特.論世界的美的啟示為教育的主要工作[C]//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戴昭銘.語言文明和道德建設[J].語文建設,1996(12).
[4]陳汝東.語言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胡斌武.課堂教學倫理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3.
[6]衣 芳.馬克思主義倫理學[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4.
G424
A
1674-5884(2012)07-0120-03
2012-04-11
王兆娣(1980-),女,陜西安康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教學論研究。
(責任編校 游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