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金芳
文化視野下考試制度的理論建構與分類實踐*
● 滕金芳
考試作為國家認定、選拔和評價人才的基本制度,承載著維護社會公正、促進人才流動并保障社會有序運行的功能。考試制度改革作為深化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應與整個社會以及教育自身制度建設同步推進。從文化的視野看,當前的考試制度面臨著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本身又表征著某種文化特質。因此,在文化視野下重新思考考試制度的理論建構及其實踐,對于優化考試的文化品性,促進考試活動更公平、更有效將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國家考試制度的選取與其精神文化的發展直接相連,考試文化的持續發展又以考試制度的存在延展為前提。如何立足中國傳統,結合民族特色形成與時代相適應的當代考試制度應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
我國考試制度的法制建設已顯滯后,立法層次、內容以及法律規范間的相互協調遲滯了依法治考的步伐。根據時代的變化及社會發展的要求,考試制度的全面建設與完善應最終取代固守的僵化的傳統考試制度。例如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公務員考試管理制度的發展嬗變,從1989年國家人事部、中共中央組織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國家行政機關補充工作人員實行考試辦法的通知》,到1993年國務院頒布實行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再到2005年《公務員法》的頒布,可看到公務員考試錄用實行的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是國家選拔人才的有力保障。同時,各種職業資格考試制度的建立也為社會民眾提供了各施所長的競爭機會。由信息產業部和人事部共同負責的全國計算機軟件專業技術資格考試于1989年開考,由人事部和國家統計局負責的全國統計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考試于1990年開考,全國經濟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考試于1991年開考,全國審計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考試于1992年開考,全國企業法律顧問執業資格考試于1992年開考,這些執業資格考試制度的確立是中國考試制度從固守成規走向交流融合的明證。借助于考試制度的革新,才能辯證汲取傳統考試文化的價值和外來考試文化的精神,形成承載著傳統特質文化和異質文化的中國特色考試制度。
文化的發展變異均為累積而成。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中,無論是社會心理層面還是社會意識形態層面,對考試的態度是愛恨交加,成者贊其公平公正,敗者毀曰重識記輕才能。而且傳統的家族觀念對于個體影響至深:“在我國傳統以家庭為重的社會文化環境中,許多子女的價值觀與生涯方向深受父母影響,而形成‘他人取向’的生涯建構與‘他主認定’的自我認定,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將父母/他人/社會的價值取向內化為自己的價值系統。”[1]這種家庭式的價值認知往往將應試者的成功視為家族榮耀,而非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從專業的選擇到職業的考取,均能窺見此種功利心態,金融專業與財會專業之熱與歷史專業、哲學專業之冷,就是國人功利心態的典型顯現。由興趣到熱愛,由熱愛到獻身應是個人價值實現的一般路徑,摒棄功利心態,傳承人文精神應作為考試理念轉變的標識。
中國傳統的考試模式單一,常停留在以紙筆作答詮釋經典和簡單技術操作檢測的層面。高考應試模式創新變化體現在學校自主招生試點運行、部分地區實行春秋兩次高考等方面。公務員考試模式則重視筆試和面試,而面試中又設置了結構化面試和無領導小組討論面試等兩種形式。面試能更好地區分應試者的能力素質差異,全面評價應試者的組織協調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論辯說服能力、情緒穩定性以及處理人際關系技巧等方面的能力,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應試者的能力傾向和發展潛力。考試模式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轉變是全面評價判斷應試者的客觀需要,多元化的考試模式為多元化時代的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保障。
文化依附于特定載體而傳承,考試屬于制度載體。考試內容能折射出國家對人才的基本素質和能力要求,通過考試內容的選擇,國家實現了對主流價值的潛在導向。《黨政領導干部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考試大綱》中規定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內容,就是對國家領導干部政治素質的基本要求。從國家司法考試可看出考試內容從僵化的理論識記到創新的技能測評的轉變,如以前以選擇題形式考查正當防衛的要件時,僅列出正當防衛的四個理論要件ABCD供考生選擇,現在則會選擇一個相關案例,讓考生判斷是否屬于正當防衛。從考試理論知識到檢測法律技能的轉變是當代司法考試制度的共識之路。
現代科技發展推動和促進了考試管理的科學化和自動化。紙筆測試和手工操作將成為過去時,以計算機網絡系統為支撐的高效快捷的考試運行系統將成為時代新寵。借助于網絡技術,優質教學資源可廣泛傳播以改變以前的不均衡狀態,借助于網絡技術,考生可自主選取學習模塊來實現學習目的。但技術等物質文化畢竟屬于顯性文化,通過傳入或引進等即可實現,而觀念等非物質文化屬于隱性文化,因其變化慢而常形成所謂“文化滯后”現象。打造考試硬件設施的同時,更應該重視考試的軟件建設,如為視力障礙考生單獨印制放大字號的試卷,允許聽力障礙考生佩戴助聽器或免試聽力。
眼花繚亂的考試作弊手段嚴重扭曲了考試功能,考試作弊呈現作弊目的利益化和產業化傾向。作弊方式由請朋友替考演化為請職業槍手替考,呈現作弊主體多元化和組織化傾向;作弊工具由當初的紙條、BB機發展到利用手機、無線耳機、作弊筆和無線發射臺等專用設備,呈現高科技化態勢。由此,電子攝像考場與考場屏蔽設備的啟用也成為理所當然之事。當考試演化為一場科技對科技的實力較量時,不能不說是科技時代的悲哀。如果考試所具有的評定與選拔功能、診斷與反饋功能、提高和預測功能、導向和激勵功能難以有效發揮,那考試的價值意義必將被抽空懸置。
考試文化不僅凝結著代代相襲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融合了當代先進文化的特質。公正公平理念的傳承、人文精神內涵的滲透,人生價值的合理定位以及社會誠信正義的弘揚,無不依托考試制度的完善而得以體現。我們不僅需要考試制度的宏觀特色建構,更需要微觀的具體實踐。宏觀的特色建構需要高屋建瓴,微觀的具體實踐則需要有的放矢。眾所周知,考試被廣泛地應用于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職業技能鑒定、執業資格認證、專業技術資格評定、人員招聘錄用以及外語水平、計算機等級的認定等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培養選拔人才、提高公民素質、控制社會流動、調節社會分工、配置社會人力資源、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日益發揮重要作用。針對各種類型的考試,探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考試舉措,才能形成特色鮮明的考試制度,真正踐行當代特色考試文化。
比如,學歷學位類考試包括中考、高考、成人高考、自考、同等學力、研究生考試、MBA考試、EMBA考試等。其中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試等傳統考試尚能秉承公平公正,組織周密,實施措施得力,暗箱操作空間小,具有較高的社會公信度。高學歷不僅可能有優厚的經濟回報,也可能帶來“士大夫”般的榮耀地位,兼具實質意義和象征意義,但仍應由基礎理論知識測試向應用能力測試傾斜,向道德品行評價轉型,注重開放式命題和人性化標準設置。現行中小學考試中取消考試排名,高考測試體育科目、高校自主招生、高考應急預案等制度改革內容契合考試精神,符合考試文化發展趨勢,命題基地、國家題庫的建設也將提上日程。而MBA考試、EMBA考試則側重在職人員培訓,在職人員的素質提高僅僅依靠緩慢的學校教育難以充分實現,經濟發展需要廣開學路。此種學歷類考試應體現出主流價值文化與專業領域知識的融合。但此類考試作為職場通行證含金量較高,由此滋生的考試舞弊行為也應得以有效控制與及時懲治,以保證公正公平選才用才。
再如,公務員類考試包括公務員考試、選調生考試和三支一扶考試等等,也能以其客觀公正的評判和嚴格周密的審核贏得社會較高的認可度。如今公考成為當代大學生和各類年輕就業者公認的“黃金選擇”,百萬大軍會考,引發公考培訓熱潮迭起。我國長期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文化以及科舉考試意識形態文化的影響,公務官員仍具有傳統社會官員的某些特點——占據資源多、尋租空間大、社會關系廣和社會聲望高。這類考試應當體現主流價值文化和政治素質能力的融合,重視協調能力與管理能力的測試。
而職業類考試則分化嚴重,包括教師資格、秘書資格、人力資源師、心理咨詢師、公共營養師、證券從業、期貨從業、司法考試、企業法律顧問、導游資格考試、駕照考試等等。職業考試的泛濫既是功利性原因使然,又是職業考試失控的結果:“目前,我國僅全國性的職業資格考試就有197項,水平認證考試有24項,各種職業證書考試名目繁多,對有的考試的設置目的和必要性沒有進行很好的論證和調查,缺乏相應的法律和現實依據。”[2]職業考試中教師資格、秘書資格、人力資源師、心理咨詢師、公共營養師資格考試相對容易取得,而司法考試資格、證券期貨從業資格、駕照資格則因其極強的專業性或實踐性難以即得。此類職業考試必須根據職業特點強調職業道德與職業技能的有機統一,并需要根據職業發展變遷及時更新考試內容,調整考試思路,合理分流考試群體以避免社會的無序競爭和人才資源浪費。如全國統一司法考試就可能于2012年采取與公務員考試兩考合一的方式進行,并可能于2015年前增加司法考試專修課程,規定法律本科畢業應參加兩年司法考試專修課程并取得碩士學位后可參加司法考試,非法律本科畢業應參加兩年司法考試專修課程并取得法學第二學位后參加司法考試。
目前,我國外語類考試如四、六級考試、托福和雅思,相對規范,考取有難度。四六級考生眾多,托福、雅思含金量高的現實讓諸多不法分子為謀求利益鋌而走險,一時替考槍手和種種先進的作弊設備“應運而生”。英語四、六級考試曾進行有益改革,如將100分制改為710分制,不設及格線,不頒發合格證書,只發成績單,且不要求與學位掛鉤。外語類考試往往在不經意間傳播異域文化和他國民族精神,此類考試應在加強對作弊行為打擊力度的同時,注重中西文化精神的比較甄別,強化考試中的誠信文化和人類的共同價值理念。
藝術類考試如鋼琴考級、書畫考級、棋類考級原是提升應試者的藝術素養和技能,但這類考試更多是家長為孩子安排設置的“綜合素質”提升課程,因其不菲的培訓費用為諸多藝術培訓機構所青睞。此類考試的考試標準相對彈性較大,更需要重視考試文化的熏陶功能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另外,其他考試類別如財會類的會計師、經濟師、統計師、審計師、精算師,建筑類的建筑師、造價工程師、公路監理師、電氣工程師、房產評估師、招標師考試,醫藥類的職業醫師、職業藥師、職業護士,外貿類的報關員、報檢員、物流師、單證員、跟單員、國際商務師考試,計算機類的計算機等級考試、計算機職稱考試、微軟認證考試、Linux認證考試、JAVA認證考試等,此類考試更需要重視專業技能的掌握,需要嚴格保證認證質量。倘建筑師的資格虛假、職業醫師的資格虛假,其所導致的可能社會后果不堪設想。
當然,當前我國考試立法已逐步展開,如已頒布《中國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0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5年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1998年全國人大通過)、《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1998年國家教委頒布)、《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2004年教育部頒布)、《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2010年國務院頒布)等,但尚需出臺一部統一的《國家考試管理法》以切實實現國家對考試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考試作為檢測手段應有一種激發功能,激發被考者強烈的學習欲望和高尚情趣。優秀的考試制度會全面傳承經典文化,代代相襲主流意識形態。綜覽當代考試制度,只有從理念入手,重實踐重能力,講公平講公正,進而形成一套具有民族和時代特色的體系化考試制度,不斷完善“識才選才用才”的與時俱進的考試機制,凝練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和現代競爭意識的考試文化,才是固國之本,強國之策。
[1]王秀槐.人我之際:臺灣大學生的生涯建構歷程[J].本土心理學研究,2003,(17):165-244.
[2]李化德.論國家考試立法[J].現代法學,2008,(5):30.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教育招生考試科學研究專設課題《當代考試文化的特色建構與分類實踐》(項目編號ZK1101311C062)成果之一。
滕金芳/山東政法學院招生辦副主任、副研究館員
(責任編輯:劉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