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延芝
據一份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人認為“功利主義”是目前國內大學存在的最嚴重問題。
如今不少大學的辦學理念越來越多地被市場行為所制約,許多學術考評都與經濟指標掛鉤,更有甚者借用企業的盈利管理標準核算教師的績效,一時之間,教師忙于做科研爭項目,輕備課疏教學,學生則忙于各種兼職打工,原屬本分的教與學受到很大沖擊。功利主義使得校園不再寧靜,而是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喧囂和浮躁之中。人大原校長紀寶成認為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有一些大學陷入適應論、生存論和工具論的論調之中,過分強調大學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忽視了大學超越性的一面;過分強調大學學習和學術的生存目標,忽視了大學教育完善人生、升華人性的功能。今天的高校人才培養中,普遍存在著“過窄的專業教育、過強的功利主義、過弱的人文精神”的現象,這樣的教育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更無法培養出大師。
在專業與功利的影響下,許多大學事實上存在著逐步變成“職業養成所”的傾向,人文科學與基礎教育淪為了專業教育或職業養成的點綴或裝飾。以大學思政課為例,新課改后課時量大幅縮水,由原來的七門減少到四門,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專科生只把后兩門作為必修課。經歷過大學生活的人都知道,思想政治課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學生不歡迎,老師沒興趣。一份調查顯示,大學生中愿意認真聽政治課的僅占19.4%,90%的學生認為現行政治課教材可讀性不強,偏重說教,不愿意讀;而高校思想政治課青年教師中,83.9%的教師覺得被學生輕視,89.2%的教師認為被社會輕視,近四成的人無法坦然承認自己的職業。
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認為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假使大學教授均以研究學問為畢生事業,以奉獻教育為無上職責,大學自然會養成良好的學風,不斷地培植出博學敦行的學者,有了博學的教授,不但是學校的佳譽,而且是國家的光榮。大致說來,教授的社會責任感主要有三個方面:高深的學問,能夠推動學科進步;優秀的傳授學問的技能;崇高的人格和卓越的社會服務意識。如今,有些教授已經不再是學問高深、率先垂范的儒雅學者,而是異化為市場的文人,一旦評上教授就開始向官場邁進,漠視神圣的學術研究,或進入不搞研究只出成果的圣人階段。官場化的教授也是中國學術的怪現象,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認為中國現在的許多高校唯利是圖,把金錢、經費看得很重,一些博導甚至不給本科生上課,大學生的水平比以前差了很多,而哈佛大學規定教授一定要給本科生授課,否則沒有資格任教授。這種反差和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大部分考生在選擇大學時考慮最多的就是專業的就業狀況和收入高低,“為未來謀”本無可厚非,可是如果一味以這種價值取向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標,就會導致學生急功近利,浮躁不安,專業生源分布不均。因為許多基礎研究和人文研究需要很長的時間,短期內無法收到可觀的經濟效益,如果大多數優秀考生把選擇專業的視野全部集中在功利性和經濟性的維度之上,會導致基礎理論研究與實用性研究嚴重脫節,不但會背離大學精神的根本宗旨,而且會影響人才結構的培養規律,從長遠的角度看還會制約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
巴黎世界高等教育會議1998年通過的《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宣言》認為高等教育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應考慮多樣性,避免用一個統一的尺度來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研究型重點大學的評價體系應側重重大課題和前沿性的基礎研究,科研成果以及創新能力成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對于一般的本科院校、職業學院以及側重應用操作性的專業型大學,其培養目標是為社會提供勝任崗位要求的業務人才和工作人員,相對精英教育而言,可以稱為大眾教育,這類院校的評價標準應側重基礎性和實用性,尤其要把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業務素養作為中心,評價體系以基本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活動為重點,適當兼顧科研狀況。不分情況和類別,單純以論文數量或就業率來衡量培養指標有失偏頗。
許多大學迫于資金緊張和校園建設的壓力,采取大學市場化、商業化運作的途徑,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學資金緊張的局面,但是過于商業化的運營模式無疑會影響甚至沖擊著大學精神的固有范式。擔任哈佛大學校長長達20年的德里克·伯克認為,大學商業化會導致“大學利用其教學、科研以及其他校園活動進行營利現象”。事實證明,完全借用市場化的手段對高校進行改革存在諸多問題。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不可完全按照企業模式來運作。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學術中立一直是大學的靈魂,商業化帶來經濟方面的顯性后果往往讓人們遺忘了大學精神缺失帶來的隱性后果。商業化過程中過多的短視效應使大學“整個事情都是做買賣,而不是教育”。
理念,優化教育范式
功利主義教育只重視知識的物化屬性,弱化培養人的精神價值。其實任何學科都具有人文精神,科學在本質上也是一種人文事業,科學技術的創造過程、科學的價值、科學所要求的嚴謹態度、團隊精神等都充滿著人文精神。也許某一學科或知識不需要每一個人都掌握,但人文素養卻應該是每個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許多大師級的科學家之所以有所建樹,不僅在于他們具有嚴謹的科學精神,還在于他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對于提高人的創造力、培養創新人格起著顯著作用,它有助于開闊視野,培育辯證思維意識;有助于養成批判意識,超越傳統規范;有助于培養寬泛廣博、觸類旁通、雜交互補的綜合思維;有助于培養人的想象力,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和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勇氣。
目前我國的部分高校,學術與公共資源的話語權掌握在行政干部手里,為獲得學術資源只得人人爭當行政干部,有些教授從政后忙于應酬,科研成果和教學質量明顯下降,也有些教授為了爭取課題和經費采取了不合規則的手段,這種現象嚴重污染了大學精神。因此,必須優化高校管理機制,尋求適合大學內在發展規律的治校路子,突出學術至上的原則,正如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所說,“學校是一個學術組織,不應被行政干預太多”。應積極試點高校去行政化的運行模式。要改革目前的校長產生方式、取消大學領導的行政級別,通過真正的師生代表參加的公開遴選方式,通過競聘演講和遴選答辯等過程,選擇高校領頭人。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校長都是政府主管部門直接任命,“空降”校長首先對“上級”命令無條件執行,而不是首先向“師生”負責,這種機制不利于激活大學的自由精神。其次,要合理界定部門職責。高校行政部門的工作重心應由“領導”轉向“服務”,即主要為大學的教學、科研等活動提供良好的運行環境和機制保障。
[1]康德著.鄧曉芒譯.實踐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3.
[2]Derek Bok,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3]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著.徐輝,陳曉菲譯.現代大學論—英美德大學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4]馮友蘭著.三松堂自序[M].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