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1999年12月日本政府審議通過了 《關于改善初、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報告,該報告指出,有必要加強學校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實施從小學階段開始的職業生涯教育,并將職業觀和勞動觀教育作為中小學職業生涯教育核心,這是日本政府首次正式提出“職業生涯教育”這一概念。伴隨著日本社會經濟的變化,年輕人的就業意識和價值觀念等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日本高校充分認識到了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在這種條件下,原來的就業部門也必須隨之發生變化。過去的就業部門的工作重點是職業介紹、就業活動支援,但卻并未進行真正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而就業部門更需要的則是幫助并指導學生對于資格證的取得、就業方向的確定,以及面向未來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職能。正因為原有的就業部門加入了新的職能,所以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要設立貫穿整個大學的職業生涯支援部門,即“職業生涯教育中心”。
日本高校經過多年的實踐,建立了完善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此體系的三大支柱分別是:職業生涯教育相關課程與講座、體驗式就業及課外支援活動。
日本高校實施的職業生涯教育系統地建立了職業生涯教育課程體系與效果測評系統。
1.課程設置。為了使學生掌握社會和職業中的基礎知識、提高職業能力,各高校紛紛調整了課程設置。概觀各高校所設置的職業生涯課程,大體包括以下4項內容:如何充實地度過大學生活;產業社會現狀;職業生涯規劃;求職技巧。如何度過大學生活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將學生生活與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起來,引導那些還沒有人生目標的學生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鼓勵學生在大學生活中勇于挑戰和嘗試;幫助學生在如今人情淡薄化的時代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并針對現今大學生基礎知識匱乏,學習能力低下的問題,培養學生信息收集能力、文章寫作能力、自我表現力和溝通能力。產業社會現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產業經濟現狀、動向和企業的組織結構,掌握商務禮儀。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主要是通過審視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思考自己的職業觀,進而建立人生規劃。但學生的理想往往與自己的能力和現實的就業環境之間存在差距,所以讓學生學會如何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問題,建立良好的就業心態也是這門課程的重要內容。求職技巧課程主要是請企事業領導、已經就業的畢業生等講授自己的職場經驗和求職技巧。
2.職業生涯教育講座。職業生涯教育講座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講座,二是關于資格取得的講座。詮釋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講座最好的例子是立教大學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的支柱之一——“工作與人生”系列講座。該講座面向全校學生開課,聘請了校內外的講師,以系列講座的形式,不僅講授了順利就業所需的知識與能力,還介紹了當今的就業環境及變化。該講座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較早期就開始思考工作與人生的關系,進而能夠更充實、更有目標的度過大學生活。關于資格取得的講座以立命館大學為例進行介紹。立命館大學設有專門負責組織各類講座的機構稱作“講座中心”,多年來舉辦過理財師資格講座、司法考試講座、會計師考試講座、公務員考試講座、托福等英語講座、系統維護等有關于信息處理的講座等。每年舉辦講座的數量和聽講座學生人數都在增加。這些講座可以充分運用日常教學中學習到的知識,使得學習內容多樣化,教學效果突出,得到了學生和業內的高度認可。
3.效果測評系統。為了評價教學效果,各大學都建立了評價系統,以便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更好的發展職業生涯教育。如武藏野大學開發了適合性測試系統,測試內容包括:性格傾向、社會適應程度、成長感、規劃成熟度、事業觀等,并對每個項目制定了詳細的評價標準。對一至三年級學生每學年測試一次,以測評職業生涯教育的實施效果,并監測學生在接受教育后的意識變化。四天王寺國際佛教大學為了更準確的對每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做出評價,在開課之前和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相同的問卷調查,內容是教師為這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即希望通過該課程培養學生哪方面能力。通過問卷調查前后結果的比較,評價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并在以后的課程中不斷加以改進。正因為有了客觀全面的教學效果評價系統,日本高校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才得以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體驗式就業成為支撐高校職業生涯教育體系的另一支柱,學生可以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體驗活動,也可以直接到企業面試進行實習。武藏野女子大學將實習納入必修課,開設于三年級暑假,2學分,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就業體驗更好的規劃未來。文京學院大學則將其稱作體驗式學習,開設在三年級上學期,長達15周,并有兩類供學生選擇,一類是去往國外的有合作關系的大學進行“跨文化交流體驗式學習”,另一類是在日本國內企業中的體驗式學習。
學生實習環節得以順利實施,需要“產學官”通力合作作為保障。所謂“產學官”合作是指產業界、以高校為代表的高等教育界和政府的聯合協作。2003年6月,為解決年輕人就業問題,日本政府發表了“年輕人自立、挑戰計劃”。在各省廳的聯合協作下,自2004年起的三年中實施了若干解決年輕人就業問題的措施。其中包括與產業界合作,通過派遣職員到學校教授就業經驗及讓學生到企業進行就業體驗等手段,幫助學生更好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等。2003年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和日本工商會議所聯合發表了《關于促進以年輕人為中心的就業問題及人才培養的共同宣言》,具體措施包括官民合作推進企業實習、試雇傭的進行;官民合作提供就業信息;大力開展學校內的職業生涯教育;為更好的創業提供職業教育等。學生實習作為職業生涯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同時也作為“產學官”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受到政府、企業、高校以及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日本高校職業生涯教育不僅貫穿于課程和講座之中,而且提供了針對于每位學生的個性化服務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1.咨詢指導服務。法政大學開設咨詢指導室,學生可以通過預約得到專業指導人員一對一的咨詢指導。咨詢師對低年級學生在如何度過大學生活方面的困惑給予輔導和幫助,并在指導他們了解自身性格的基礎上建立起早期的職業規劃;對高年級學生在求職面試、職業選擇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建議和指導,并幫助他們調整就業心態。此項服務對職業指導人員配備數量及專業知識和經驗提出了很高要求。日本高校根據學生的規模配備相應數量的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職業生涯教育指導人員,他們既要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熟練掌握心理量表、職業適應性量表以及各種計算機輔助軟件等現代化的職業生涯指導工具,又要熟悉當前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而且需要具有學生工作、教務工作乃至國際交流工作等相關經驗。
2.由學生組織參與的職業生涯支援活動。如日本法政大學針對新生,由高年級志愿者負責組織和開展的拓展活動,內容包括:在學及已經工作的學長的經驗演講、新生自我介紹和采訪、大學生活規劃講演、交流會等。這樣的活動一方面給予新生相互交流、向學長學習和自我審視的機會,另一方面也給高年級學生提供參與策劃、組織的實踐機會,取得了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日本高校的職業生涯教育從大一入學開始貫穿大學四年,針對各年級特點和不同需求制定階梯式遞進計劃。一年級,通過職業適應性測試,幫助學生提高自我認知,明確自身發展方向。并通過如何度過大學生活相關課程,使學生從低年級就開始思考人生規劃,并加強寫作、溝通等基礎能力的培養。二年級,主要強化學生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幫助學生形成早期的職業生涯設計方案。三年級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為主,開設產業社會現狀相關課程,幫助學生了解社會;開設各類專業資格證書取得相關的講座;組織學生參加就業體驗和研修實習,讓學生較早接觸到職業環境,通過身心體驗社會,樹立良好的職業觀。四年級幫助學生擇業,開設求職技巧等課程,并通過招聘會和企業宣講會,讓學生全面了解招聘信息和市場需求,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就業。而咨詢師的一對一咨詢指導和學生自發組織的各類活動則貫穿大學四年,從各個方面為學生提供無微不至的幫助。文京學院大學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職業生涯教育計劃,稱作 “Bunkyo-Career Design Program”,如圖所示。

可見大學職業生涯教育不僅具有一定的體系,而且內容豐富,手段先進,有助于學生從學校順利過渡到社會,并能促進學生職業規劃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從1999年起,我國開始了大規模的高校擴招,高等教育歷經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發展歷程,但同時也使得大學生就業壓力空前巨大,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2012年6月11日發布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2011屆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為608.2萬人,其中82.1%的人畢業半年后受雇全職或半職工作;1.6%的人自主創業;9.3%的人處于失業狀態,其中1.1%準備國內外讀研,6.1%準備繼續尋找工作,還有2.1%放棄了繼續求職和求學,如果按此比例推算的話,將近57萬人處于失業狀態,10多萬人選擇“啃老”。面對就業的競爭和壓力,大學生對職業生涯教育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高校對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不足也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這一背景下凸顯了發展職業生涯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通過對日本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實例的考察,我國可以借鑒日本經驗,建立政府、高校、企業、學生共同合作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
首先,政府應從政策上進行指導,促進“產學研”合作,成立相關協調部門協調高校與企業合作,制定適合我國的人才培養計劃,應加強高校與政府、企業間的合作,定向培養人才;公開招募推進職業生涯教育的實踐項目,鼓勵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在財政、人力等方面加強資源配置,設立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基金等專項資金,鼓勵高校、企業、學生積極參與。
其次,高校應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教育理念,完成從就業指導向著眼于持續發展的職業生涯教育轉變;完善高校就業指導部門職能,增加專業人員配置,力爭發展成為教育、指導、服務一條龍的職業生涯教育中心;建立貫穿大學四年的、系統的、階梯式遞進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對現有的脫離社會需求的課程進行改革,建立完整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和測評體系;通過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社會實踐、一對一咨詢等多種方式進行;促進教學手段多樣化;加強創業教育,強化實習制度。
“產學研”合作有利于有的放矢地解決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問題,并有利于培養適應企業的專業性人才。一方面幫助學生從學校向社會平穩過渡,另一方面幫助企業盡快培養出可用之才。因此企業應積極與高校合作,加強交流,努力為學生提供實習平臺,積極外派講師到校講座。學生應從大一開始積極主動地參與職業生涯教育相關活動,提高自我認知,積累社會知識,提高職業能力,端正就業態度,做好生涯規劃,努力就業,積極創業,成為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基于此,我國應建立“政府政策支持,高校創新培養,企業積極合作,學生主動參與”的高校職業生涯教育模式。促使學生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提高職業能力,培養職業意識,形成職業觀念。在教育過程中,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職業,同時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就業能力,調整就業心態,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1]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
[2]姚裕群.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
[3]王國輝.日本大學從就業指導向職業生涯教育轉型探析[J].教育科學,20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