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秋實
2010年,我國教育行業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由2005年的18470增長為 38968元[1],增幅巨大。與此同時,教育行業增加值也由2006年的6179億飆升到2007年的7286.3億,這充分顯示了工資改革的積極成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教育行業平均勞動報酬提升較快,但是在十九大行業中僅排在第十一位,總體水平仍然偏低。同時,對于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所需經費,由于 2008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中并沒有具體規定各級財政的分擔比例,許多地方因“財政緊張”,對于教育的資金往往撥付不到位,教師的津貼補貼只能由學校自籌資金解決。更為嚴重的是,一些經濟貧困地區,如國家級貧困縣,地方財政收入很低,主要依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勉強解決教師基本工資,津貼補貼無法落實。2008年,《國家教育督導報告》顯示,2006年我國小學和中學教職工年人均工資收入水平,分別比國家公務員低5198元和1948元。這充分表明,教師工資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樂觀,相反,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在科教興國戰略的引導下,我國的教育事業迅速發展,義務教育的覆蓋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加大,總體水平不斷提升。但是,正如 《國家教育督導報告(2008)》所指出的那樣:目前教師配備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農村邊遠地區教師數量不足、補充困難,影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而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全國性的中小學教師工資普遍偏低所導致的教師流失嚴重、師范生不愿從教外,更為突出的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師工資的較大差距,而這也是困擾很多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的大問題。
我國義務教育目前實行“分級辦學、以縣為主”的經費投入體制,中小學教師工資的發放主體因辦學主體的不同而不同,而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政府財政實力的差異又導致了教師工資拖欠和地區間工資差異過大的現象。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有82.7%的教師分布在縣鎮農村,其中四分之一分布在艱苦地區,但仍然不能滿足農村教育的需求。由于缺乏教育資源,在廣大農村學校,一位老師身兼數職,擔任多個科目多個年級的老師并不罕見。農村教師本身就存在的巨大缺口,與農村教師工資偏低形成矛盾,成為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阻礙。因此合理解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師工資差別,提高農村教師工資,是城鄉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
2009年我國開始在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的績效工資制度作為一項新的教師評價制度,是為了真實反映“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激勵原則創立的,是為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實施的。績效工資政策的真正落實,需要政府、學校和教師來共同推進。但是,在落實過程中,績效工資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具體落實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首先是在現實中較為常見的工酬不符現象,亦即工齡長、職稱高的老教師,即使承擔很少的教學工作也相較于年紀輕、職稱低、教學工作量大的教師獲得更多的工資收入。這樣的行業內收入分配格局不利于吸引年輕師范生從事教師工作,也不利于調動資歷較淺教師的積極性,往往容易導致年輕教師出工不出力、混日子、熬資歷的情況出現。
另外,教師活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對教師績效進行評價的核心內容應該是教師的行為以及未來達到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行為也是相當復雜的,對于教師創造性的教育活動不可能采取固定的方式去簡單地量化考核。像事業單位工資改革之后引入了績效工資就很有可能與升學率進行簡單的掛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了績效激勵是為了讓教師投入更多精力育人的初衷。同時,教育作為一項培養人的活動,需要教師的團結協作,過分量化既增加教育成本,又容易引起教師內部的矛盾,從而降低工資的激勵作用。
工資制度作為社會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要積極順應市場經濟的規律,著眼于改變觀念,以此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工資收入分配問題。我國教師的工資收入遠遠落后于世界上許多同等收入水平國家,正是因為我們對教師工資問題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而我國區域之間的對比也表明,在那些確實把教育放在重要戰略地位的地方,教師工資待遇就比一些只是在口頭上重視教育的地方好得多。
因此,要解決好教師工資問題,就要求各級政府在觀念上高度重視,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在具體的實施操作上,中央政府要在提高中小學教師待遇方面制定指導性政策,各級地方政府同時也要積極承擔起責任。只有通過從上到下共同的真正重視,整個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才有可能得到真正改善。
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師工資基本由基層地方政府負擔,教師能否按時并且足額地領取工資完全依賴于基層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這種分散型的教師工資管理發放體制正是造成中小學教師,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中小學教師工資拖欠問題一直無法獲得有效解決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在增加財政對教師工資支持的基礎上,對中小學現行的工資管理及發放制度進行改革。
對于當地財政確實無法負擔中小學教師工資的貧困地區,建議由上一級政府財政予以補充,譬如國家級貧困縣的教師工資缺口由國家統一撥付,省級貧困縣的缺口由省財政進行確保,以此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地區拖欠教師工資的問題。另外,具體到發放方式上,可考慮實行政府財政統一發放的辦法,從財政預算中單獨列項,專款專用,及時按月足額撥付到位。同時,在法律層面,可通過制定、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且嚴格執行,有效遏制拖欠、挪用、截留中小學教師工資行為的發生,切實保障教師的工資待遇和合法利益。
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56%,完善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助于我國的社會繁榮安定。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水平長期以來落后于城市,而由于城鄉教師工資待遇不平等及其導致的農村優秀教師流失等后果,不但損害教育公平,也影響社會公平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實現。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應大力支持農村教育發展,不僅要注重學校、操場等硬件設施,更要鼓勵更多的優秀教師前往農村學校任教。地方政府應該通過采取統一城鄉教師工資待遇、均衡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適當給予農村教師補貼等舉措取消城鄉教師工資不平等,推動農村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以此在更大程度上促進我國整體國民素質提升,并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
我國自2009年開始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師中推行績效工資制度之后,如前文所述,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績效工資制度沒有得到有效落實,甚至在部分地區因其落實的不平衡反而進一步拉大了教師之間的收入差距。
因此,要科學規劃、合理統籌,因地制宜地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一套與當地發展水平相適合的完善的績效工資制度,如通過規定績效工資與基本工資的比例,綜合教學成果、學科研究等多方面因素來評定績效工資的發放等。
具體來說,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評價系統。該系統應該能夠既包括教師的專業發展情況和職業認證狀況,同時也要包括對于教師課堂表現和學生學業成就的評估。同時績效工資制度的推行也要適當考慮到被考量教師對績效工資可能的反應,并根據可能存在的和實際推行中發生的反饋對績效體系進行調整。另外在績效工資制度評定的過程中,還必須注意對不同教師群體的區分對待,在績效工資制度的激勵作用和可接受性之間尋找到適當的平衡點。總而言之,必須兼顧到績效工資制度工資分配的公平性和分配效率問題。
[1]數據來源:《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