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乘花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100)
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與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培育略論
唐乘花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100)
社會服務是大學三大職能之一。高職教育的職教特點決定著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要以服務區域經濟為根本,而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又是高職院校突顯辦學特點的重要保障,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將在制定適合行業企業人才需要的專業培養方案、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設計以項目為載體的實踐教學課程、引進行業評價標準進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是高職院校基于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課程建設的現實需要。
高職教育;專業建設;社會服務能力
高職教育的特點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綜合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其中“以服務為宗旨”既涵蓋服務學生,也涵蓋服務社會。早在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起步不久的2000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中就明確要求:“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廣、生產技術服務、科技咨詢和科研開發為主要內容,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活動。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豐富或更新教學內容,在科技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專業實踐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到:“職業教育要面向社會,以服務為宗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以國家綱要精神為指導,重視和提高教師的社會服務力,是高職院校被社會、市場、學生和家長、行業企業、地方政府認可的基本。在社會服務體系方面,緊貼地方發展和需要的實際,打造寬基礎、精品牌的服務體系。”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的培育始終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職教育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本文結合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出版與發行專業課程建設和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探討高職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培育途徑。
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是培養“適銷對路”人才、突顯辦學特色、提升學校品牌、服務社會經濟的關鍵。首先,專業建設是培養“適銷對路”人才的主要依據。專業既是職業的航標,也是人才就業的市場競爭力所在。高職教育在以就業為導向的今天,學生選擇專業的判斷依據是今后的就業機會,專業的吸引力既包含著社會對培養人才的需求也包含學生職業選擇的意愿。其次,專業建設的特色是學校突顯辦學特色的具體體現。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由專業培養目標來實施,專業培養目標、教育教學體系、質量規格要求及實際效果等綜合反映出專業特色。專業特色的程度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辦學特色,是高職院校發展的生命線。沒有專業特色就沒有學校辦學特色,沒有辦學特色就缺乏市場競爭能力。第三,專業建設是提升學校品牌的保障。普通高校是以學科建設和學術地位來奠定實力,高職院校則是以專業設置和布局所集聚的教育資源來提升品牌。專業建設決定著教師隊伍、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實驗實訓設備等,是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集合體,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保障。第四,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經濟的橋梁。專業的學習領域是由行動領域轉化而來的,專業建設是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而設置的,是聯系社會和學校的一個紐帶,也是學生和社會之間的一座橋梁。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反映學校對社會經濟發展、科技發展和職業崗位群體的了解和適應狀況,其培養的人才是否受到社會歡迎,取決于其是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設計課程體系。
高職教育具有高教和職教的“雙重”屬性。首先,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的高教屬性,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學歷、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嫻熟的教育技藝、個人的人格魅力等,高職教育同其他類型的教師一樣,必須熟知自己所教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原理,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了解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發展,履行教育教學職責,承擔教書育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其次,高職教育的職教屬性對高職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需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熟練的專業技能,過硬的動手操作能力、追蹤專業領域和行業發展動態的修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高職教師更是學生步入行業的第一任“師傅”,“名師出高徒”,這就對教師參與企業項目開發、提供社會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必須深度參與行業、參與社會經濟服務領域、承接社會服務項目,在真實的社會服務項目中帶“徒弟”。
專科層次的高職院校既不是普通本科的“壓縮餅干”也不是普通專科的“替代品”,它務必著眼于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所需要的技能型高級專門人才,因此,專業培養方案必須圍繞有利于學生強技能、促就業做文章。要及時了解和掌握行業企業現狀,及時了解和掌握企業對所需人才規格要求的變化,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專業培養方案。比如,我院出版與發行專業教師在深入參與出版社和期刊社的選題策劃、圖書營銷、書稿審讀等社會服務項目中,及時掌握中國傳統出版企業正面臨著數字化的轉型與變革,區域內對數字出版人才形成強勁需求。因此,及時調整專業培養方案,將人才培養定位為立足傳統出版、面向數字出版培養具有既懂傳統出版又熟悉數字出版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教師只有在參與社會服務項目過程中,才能更好地對職業技能標準的各項要求分解量化,深入到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去。并要將行業科技發展前沿的新知識、新技能和職業技能的有關培訓內容納入教學計劃,實踐教學計劃及內容與相應職業技能鑒定內容緊密結合,以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育[2006]16號文件)第四條明確指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開發是我國當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1],它絕不是簡單地在基礎課程上添加職業化元素就能脫離于知識傳授的學科化的束縛。出版與發行專業基于工作過程開發課程體系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工作結合的要求,遵循工作過程邏輯而非學科邏輯,培養學生職業崗位能力和提高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為目標,以工學結合為主線,以“崗位-典型任務-行動領域”作為專業課程設置的邏輯起點,以“教、學、做一體化”為基本手段,構建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把企業的工作過程升華為教育過程,將行動領域工作內容轉化為學習領域的學習目標,共歸納出44項典型工作任務、11個行動領域、5門專業核心課程。
基于工作過程開發課程體系,要求教師對行業非常熟悉,僅僅是調研行業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參與社會服務,深入融合企業,熟知工作過程典型工作任務。
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是為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培養高技術應用型人才,這類人才,必須具有較強的項目操作和項目執行能力。
社會服務項目是教師與企業的切合點,也是學生提升職業能力的載體。高職院校教師可以社會服務項目作為中介,切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去,并獲得將社會服務項目轉化為項目課程或實踐課程的項目內容的第一手資訊。教師根據職業能力培養需要和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圍繞工作體系將課程教學設計成具體的技能訓練項目,并根據項目組織原則實施教學與考核的職業教育課程設計。學生通過項目為載體的實踐教學課程的學習,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主動構建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同時,學生在參與項目中向企業員工轉化,熟悉崗位的職責和業務流程,為學生入職節省了學習時間,為畢業生提供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就業機會,也為企業提供了對路的人才資源。比如,根據出版物營銷員的職業崗位能力培養要求,開發出《出版物營銷實訓指導書》,從單項能力到綜合能力、從簡單項目到復雜項目,共設計出版物市場調查方案設計、出版物市場調查與分析、出版物營銷活動方案撰寫等25個實訓項目。出版與發行專業教師通過承接合作企業的選題策劃、書稿審讀、出版物發行等社會服務項目,共開發出《出版物營銷》等6個綜合實訓項目課程,編寫《書報刊編校一體化實訓指導書》等4本學生實訓項目指導書。
基于工作過程開發課程體系,是以職業情境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強調情境教學。依據引進的社會服務項目,能夠更好地積極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方法,融“教、學、做”于一體。以圖書編輯、期刊編輯、報紙編輯、出版物營銷、數字出版物制作等綜合出版項目為載體,根據崗位實際工作流程的特征和要求,設計教學情境,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實踐真實或仿真出版項目,體驗出版工作內容,使學生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理解和內化職業崗位需要的知識、能力與素質,引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策劃創意、文稿編校、出版數據加工、出版物營銷能力,并形成可供校企共同評價的實訓成果,實現知識和技能與出版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的對接。
依據引進的社會服務項目,可以創新教學組織形式,改班級為項目組、部門,構建“學習共同體”,采用靈活多樣的彈性教學組織形式,探索分組教學、復班教學以及分段集中教學等各種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能提升的教學方式,并采取出版企業的項目考核、部門考核、績效方式對學生學習和實踐項目的成績進行評價。
實踐證明,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對專業建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將專業建設與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緊密結合、要創新激勵機制和搭建平臺,來提升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教師也可以通過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在實踐項目中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毋庸置疑,現階段由于我國高職教育具有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扮演著“主力軍”角色的特點,并將決定普通學歷教育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是高職院校的“主業”。因此,提高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但職業教育未來發展又要求高職院校在重視專業建設的同時,應該與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有機結合。
一方面,在專業建設中,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的開發、教學內容的設計、實驗實訓條件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均需始終圍繞培養目標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基于工作過程來開展;另一方面,專業建設離不開教師的參與。這均需要我們在加強專業建設、全面提高專業教學質量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在專業建設的教學資源開發、實驗實訓條件建設等方面,充分地與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有機統一。比如,我們在建立數字出版平臺、校園數字出版網時就充分考慮哪些社會服務項目可以在平臺上運作;新建校內實訓室的條件設置也與企業實際出版項目所需要的條件相對應考慮。這樣,以專業建設水平的提高帶動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高職院校應制定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激勵機制,通過將社會服務成果計入教師非教學工作量考核并與績效工資掛鉤、納入年末評優與考核依據、設立“社會服務標兵”等激勵措施,引導教師參與社會服務,教師應轉變觀念,正常理解社會服務能力對專業建設能力提升的積極作用。學校通過校企合作與企業搭建社會服務平臺,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脫產或不脫產為當地企業和當地經濟發展服務,教師通過參與社會服務項目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我們目前有校外合作企業15家,校個實訓基地14家,通過校企合作與企業搭建社會服務平臺,教師利用假期脫產或不脫產為合作企業和校個實訓基地服務,主要通過掛職鍛煉或擔任企業的特約編輯、出版顧問、責任校對、專欄編輯等相應職務方式,積極參與出版業的選題策劃、書稿審讀、出版物營銷、網站營銷等,并聯合出版社提供圖書資源,開展送書下鄉,送科技下鄉,為農村建立農村書屋和網站,用新理念、新技術惠及農民。教師通過參與這些社會服務項目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3.建立“項目+合作”的聯動式出版服務模式,在實踐中提升教師社會服務能力
如果說,在專業建設中緊密聯系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制定激勵機制搭建社會服務平臺,是在宏觀和中觀上提升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的話,那么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是在微觀上保證教師能更好地勝任社會服務工作,有效地促進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與企業合作或為企業開發項目是教師開展社會服務的載體,也是在實踐中提升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基礎平臺。我院出版與發行專業是全國骨干校建設重點專業之一,我們主要以項目開發為觸點,以出版物發行為突破口,以編輯技術合作為切入點,聯合區域內出版企業,形成“項目+合作”的聯動服務模式,確保服務效果,幫助中小民營出版公司進行品牌提升,助推湖南數字出版產業的升級。2011年為出版企業策劃選題8個,出版物發行碼洋160萬元以上,編輯加工字數350萬字,開展“國家發行員資格證”培訓與鑒定300人次,并有償承擔數字時代出版設計有限公司等單位員工的崗前培訓及繼續教育工作,開展送書下鄉、援助網站建設、惠及農民2 000人以上。
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培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項長期的重要的任務,需要在不斷的社會服務實踐活動中探索。總之,在高職院校建設過程中,需要將專業建設與社會服務建設有機結合,以專業建設水平的提高帶動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以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促進專業建設水平的提高,始終體現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
[1]楊明凱.以課程建設為抓手,強化學校內涵建設[C]∥侯長林.高職高專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G718.5
A
1674-5884(2012)04-0028-03
2012-02-14
湖南省教育科學2011年度規劃課題(XJK011BZJ010)
唐乘花(1968-),女,湖南長沙人,副編審,主要從事出版與發行、數字出版研究。
(責任編校 朱正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