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湘平,侯少華,章華雄
(湖南大學體育學院,湖南長沙410079)
對我省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狀況調查與專業學科建設的思考
韓湘平,侯少華,章華雄
(湖南大學體育學院,湖南長沙410079)
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以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狀況為切入點,選取了湖南省10所本科院校09屆(300名)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結果顯示:學生就業定位符合實際、就業領域較廣,但就業壓力大;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寬泛、缺乏特色;影響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有:實踐能力、專業特長、個人潛質與工作態度。因此,學校要加強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培訓;以社會需要為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市場為導向,構建有特色的課程體系。
湖南省;社會體育專業;就業;學科建設
1998年教育部在第4次普通高校本科目錄修訂時,將社會體育專業列為正式專業。隨著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頒布實施,我國高校開始了新一輪的本科專業調整和“擴招”。在高等教育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我省高校抓住機遇,積極創辦社會體育專業,到目前為止,已有18所高校開辦了社會體育專業。客觀地說,通過多年的努力與發展,我省社會體育專業無論在辦學規模、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由于社會體育專業是個新興專業,辦學歷史短,經驗積累少,在辦學實踐中還存在許多問題與困惑。本課題試圖以湖南省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狀況調查為切入點,探討社會體育專業學科建設的有關問題,旨在為我省社會體育專業辦學提供有益的借鑒。
選取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湖南工業大學、吉首大學、衡陽師范學院、湖南理工學院、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懷化學院、邵陽學院10所本科院校的2009屆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300人進行調查。
1.文獻資料法
通過CNKI數據庫檢索系統查閱了相關社會體育專業建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論文30余篇及教育部有關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的有關文件。
2.問卷調查法
(1)問卷的設計
通過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及訪問有關體育學院的主要領導和專家教授,遵循社會學有關問卷基本要求編制了調查問卷初稿,并于2009年元月在湖南省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研討會上廣泛征求了與會領導和專家教授的意見,對問卷的內容和結構進行修改后,制定了《湖南省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問卷》。
(2)問卷的效度和信度檢驗
問卷的效度檢驗:效度檢驗采用專家評定法,邀請了省內10名專家教授,對調查問卷內容進行了效度評價,并根據專家教授意見對問卷進行了最終的修定,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問卷的信度檢驗:問卷的信度檢驗采用了再測法,即采用兩次測量的方法。先在小范圍內對上述10所高校2009屆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1個月后再對以上10所高校2009屆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進行相同的問卷調查。問卷回收后,通過SPSS 13.0統計軟件計算兩次問卷的相關系數,結果顯示:r=0.90,P <0.01,表明問卷具有很高的信度。
2009年3月初至5月底,課題組對以上10所高校2009屆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隨機選取300人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每個學校30份),回收279份,回收率為93%,其中有效問卷260份,有效回收率為 86.7%。
3.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問卷獲得的數據建立SPSS數據庫,通過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畢業生的自我定位是真實反映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個人就業的主觀意愿。主要調查了畢業生對就業形勢的看法、就業地區選擇、職業選擇及工作薪酬等4個因子。結果顯示:畢業生認為就業形勢好的人數為零;一般的為96人,約占37%;不好的為164人,約占63%。在對就業地區的多項選擇中,選擇北京的36人次,上海的41人次,廣州、深圳的77人次,東部發展城市145人次,中部大中城市88人次,選擇回鄉的23人次。在是否愿意去小城市工作的調查中,樂意去的為130人,占50%,可以接受的為105人,約占40%,不愿意的25人,約占10%。在對就業職業的調查中,呈現多元化趨勢,選擇就業要與專業對口的僅為16人,約占6%;無所謂的194人,約占74%;視情況而定的50人,約占20%。對工作薪酬要求,每月1 500元~3 000元的198人,約占76%;3 000元~5 000元的44人,約占17%;5 000元以上的18人,約占7%。以上數據說明,在就業壓力大,社會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我省社會體育專業學生沒有一味追求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或去廣州、深圳工作。而是愿意選擇去中、東部發展城市工作或小城市工作,對職業的選擇沒有強調專業對口,對工作薪酬也較為客觀,體現了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理念。
在社會用人單位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要求調查中,主要就學校品牌對學生就業影響和求職渠道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能力要求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學生認為學校品牌對就業和工作薪酬有影響的為168人,占65%,無影響的52人,占20%,不確定的為40人,約占15%,這說明學校的品牌與學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對學生就業有較大的影響。從學生求職渠道多項選擇調查結果分析(見表1),學校組織的校園招聘會和社會招聘是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途徑,老師及親朋好友的推薦也是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有效途徑。

表1 求職渠道
在學生希望從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獲取哪些信息多項選擇調查(見表2)得出:畢業生最想獲取的是用人單位信息,它是學生決定是否遞交簡歷(推薦表)或參加面試的重要依據。其次是應聘技巧,它包括了學生簡歷內容重要因素,用人單位注重因素和試用單位看重因素三個方面的調查。

表2 希望從就業指導中心獲取信息
簡歷是畢業生向用人單位自我推薦的重要載體,亦是獲取招聘單位面試的重要依據。在對簡歷內容重要性調查中,要求學生對社會實踐能力、特長、性別、學歷、專業進行排序,并按照排序分別給予第一至五名0.5至0.1的加權分(見表3)。結果表明:社會實踐能力是學生獲取面試機會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和特長則分別排在加權分的第二位與第三位。在與學生座談中,大部分學生認為:社會體育專業是一個新辦專業,社會對該專業缺乏了解,對學生畢業后該干什么、能干什么模糊不清,國家也沒有為社會體育專業提供相對應的工作崗位。因此,在就業時用人單位首先考慮的是應聘者的能力是否符合崗位要求,其次再考慮學歷及個人專業特長。故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占據優勢,脫穎而出。但從總體上說,社會體育專業在社會上的認同率偏低,除了加強自身的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外,還要加大對社會體育專業的宣傳力度,贏得社會的普遍認同。

表3 簡歷內容重要性
其次從面試單位注重因素(見表4)得出:面試單位最注重的是被錄用人員的個人潛質與發展潛力,它是個人成就事業,有所作為,單位不斷創新發展的智慧保障。

表4 第一輪面試單位注重因素
再看試用單位注重因素(見表5):試用單位最注重的是試用人員的工作態度和執行能力。因認真負責的態度和責任心是完成工作任務的前提,而執行能力則是領悟領導意圖順利完成任務,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

表5 試用期單位注重因素
1.專業培養目標
從培養目標看,依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社會體育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能在社會體育領域中從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咨詢指導、經營開發以及教學科研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國家從宏觀層面確立了“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重創新能力”人才培養目標的大方向。各辦學院校設置的專業方向主要有:(1)群眾體育健身指導與管理;(2)體育產業經營與管理;(3)體育保健與康復(醫療體育和矯正體育);(4)涉外體育英語;(5)體育新聞等專業方向。從調查結果(表6)來看,目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領域多選擇體育教師和體育管理兩個領域。從天津體育學院社會體育專業1999年至2005年就業統計看,有38.5%的畢業生進入了教育領域,直接從事社會體育服務的只占10.9%。而體育管理方向有名無實,形同虛設。究其原因有:一是國家沒有給社會體育專業提供相應的行政管理崗位;二是剛畢業的學生缺乏行政管理的經驗與能力。而保健、英語與新聞等專業方向也因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的影響,造成學生專業素質不高,就業信心不足的被動局面。事實證明:社會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方向的設置與市場需求還不能很好吻合,畢業生的就業歸宿應在哪里不明確。

表6 職業意愿調查
2.學生專業特長
學生專業特長是在求職過程中,謀取崗位很重要的專業素質之一。但在對學生專業特長的調查(表7)中顯示: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對自己的專業特長缺乏自信,有16.9%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專業特長。而填寫籃球特長的占31.2%,其余專業特長除了排球、足球外,僅只有跆拳道、舞蹈、游泳、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等幾項,且學生分布人數少。在學生專業能力自我感覺調查中,認為專業能力較好的56人,一般的89人,較弱的75人,很弱的40人。從以上可以看出,作為一個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專業特長是社會判斷學生專業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亦是增強學生求職自信心的重要因素。

表7 學生專項特長
3.課程設置
在對學習成績影響就業因素調查中,認為有影響的69人,沒有影響的137人,不清楚的54人。這一結果反映目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面臨的尷尬局面,即專業學習成績與工作崗位不相關。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大多數不能在本專業所培養的目標內謀求相關的崗位,只能隨行就市、靈活就業,而不考慮專業對口,故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專業成績不太在意。對影響學生就業課程因素的調查(表8)顯示: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各板塊在求職過程中其影響度趨均,而專業實踐課程在課程板塊中依然最為重要。從(表7)調查結果看,學生專業特長較差,是導致就業困難的原因之一。一是社會并未提供相對應的工作崗位,二是學生綜合個人能力缺乏。出現這種尷尬局面,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但不管如何,作為一個新興發展的專業,要加強自身的學科建設,抓好專業學習,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是最為重要的。與其它專業學生就業差異因素的調查(表9)顯示:知識技能是影響本專業學生就業的最重要因素,而我省的社會體育專業并未形成有特色的知識與技能體系,從而在社會就業中就不能彰顯其專業特色,被社會所認同與接納。

表8 影響就業課程的重要度
4.就業領域與就業率
在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領域和就業率調查中得到:學生考取研究生和保送研究生共23人,占統計人數的8.8%;一次性簽約就業成功的193人,占統計人數的74.2%;從就業領域看有教育領域、健身休閑領域、貿易領域、金融保險證券領域、市場營銷領域、房地產領域及公務員領域,就業領域呈多元化趨勢。說明我省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并沒有一味追求專業對口,而是隨行就市,靈活就業,體現了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理念。

表9 與其它專業學生就業差異因素
培養目標和專業方向不明確是制約當前我省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社會體育專業是一個新辦專業,國家并沒有明確就業領域及提供相關工作崗位,用人單位對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到底是學什么,畢業后能干什么不很清楚。按照目前我省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目標定位所確定的課程設置和專業方向培養出來的人才,論知識掌握比不上體育管理專業和體育經濟專業學生,更比不上普通高校相關專業學生,論專項技術比不上運動訓練專業和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這種目標定位的結果,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特長與特色,難免不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弱勢。因此,我省創辦社會體育專業的高校,應根據師資、場館、設備、經費投入等實際情況,選擇社會體育需求高的某個特色領域進行專門的人才培養。要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設置不同的課程板塊,突出一專多能的特點。切實改變我省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方向上的求大、求全、脫離社會實際的狀況。
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者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為受教育設計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一結構的方式。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各高校所采用的“專才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需要。狹窄的、單一型的知識結構導致學生無法主動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更無法適應社會崗位和職業不斷變化的需要。故我省社會體育專業從創辦之初,各院校就在努力探索適合本專業生存與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如有些學校采取“2+2”分流培養模式,既在前兩年開設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后兩年設置專業方向,按專業方向選修課程模塊。有些學校采取綜合培養模式,專業下不設專業方向,開設必修課和選修課,重視學生的綜合知識能力,培養既懂經營管理又能進行技術指導的復合型人才。然而,以上過分強調知識才能而忽略知識應用型的“通才教育”也與當前社會職業的需要不相適應。事實告訴我們,在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的特定歷史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既不是傳統的“通才教育”;也不是狹義的“專才教育”。而是以綜合素質為基礎,以專業素質為主干的“通識教育”是采取在寬口徑、厚基礎上進行專業教育的方式,構建以知識、技術、素質、能力為特征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其培養規格應該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基礎素質、寬厚的專業素質,較高的人文素質,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課程體系是教育者為受教育對象設計的知識結構,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因此,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緊緊圍繞培養目標和專業定位及人才培養。要面向社會,以市場為導向,以傳授知識、技能為基礎,以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以主干學科和主干課程為依托,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一要加強基礎課程。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與品格,具備厚重的人文素養和現代科學知識。二要突出專業主干課程和專業特色課程。專業主干課程應向學生傳授本專業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識與技能。通常應緊扣教育部要求和專業規范設置相關的課程。在此基礎上各高校可根據自身的辦學優勢和社會及市場需要開設專業特色課,專題課及專業方向課等,培養既精又寬的專業素質。三要拓展選修課程,為培養寬口徑和適應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應加大選修課程的比例,提倡跨專業選修課,鼓勵選修邊緣交叉課程等,使學生能根據興趣愛好與特長選修課程,拓寬知識領域。四要強化專項技能提高課,要求學生從進校起,就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一個體育專項,進行系統的學習與訓練,以提高專項技能水平,形成個人的體育專項特長。五要強化實踐課程。將實踐課程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體現在教學計劃的每一門課程中,并將實踐課和實習基地建設納入專業課程建設之中。
1.我省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定位符合實際,09屆畢業生一次性簽約就業率達74.2%,就業領域較廣,就業形式靈活,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被學生所認同。
2.影響我省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有:實踐能力、專業特長、個人潛質及工作態度,另外,學校品牌也是影響學生就業的因素之一。
3.我省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寬泛,專業方向缺乏特色。學生的體育專項技能較差,綜合素質較弱。
1.加強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培養,拓寬獲取就業信息的途徑與渠道
2.以綜合素質為基礎,以專業素質為主干,構建以知識技能、素質能力為特征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3.以市場為導向,以傳授知識、技能為基礎,以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以主干學科和主干課程為依托,構建有特色的課程體系。
[1]劉善云.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培養方案改革與發展對策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J].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Z].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吳明華.湖南省社會體育專業人才需求狀況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4(3).
[4]程 杰.社會體育專業課程的設置[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5).
[5]于永慧.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困境與前景展望[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
[6]王樹宏.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3).
G812.6
A
1674-5884(2012)04-0001-05
2012-01-10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XJK08BTM001)
韓湘平(1953-),男,吉林九臺人,教授,主要從事體育教學訓練、社會體育研究。
(責任編校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