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晴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英語句法數量象似性的關聯認知分析
楊 晴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句法象似性是語符量與其表達概念量的自然關系和相似性。文章從關聯認知的角度來探討句法數量象似性,將數量象似在言語交際中的出現視為一種明示交際。說話人為了獲取交際的最佳關聯,增加或者減少語符的數量,從而確保了聽話人能用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在話語理解過程中,變化的語符數量充當了明示刺激,迫使交際者改變和構建自己的認知語境,理解對方的話語。
數量象似;最佳關聯;認知語境;演繹推理
在象似論中,不同語言學家探討出了不同的象似原則,數量象似性是大家所公認的重要原則之一。Neweyer(1998:158)指出,句子越長,詞形越復雜,其中包含的所能傳達意思的結構成份就越多,句子中的成份越多,則包含的意義越復雜。Lakoff和Johnson(1980)把語言表達形式與意義的關系比喻成容器與水的關系。容器越大盛水越多,形式越復雜包含的意義越多。總的來說,語言學家們認為句子結構的長短、復雜性與其概念意義的多少、重要性、可預測度、新舊程度是自然相關的。而這些結論都是建立于人類的認知基礎之上的。句子中語符越多,人們就必須花費更長時間和更多精力說它們和閱讀它們。
在認知的基礎上,人們比較具體的概括出了句法數量象似性的種種特征。在此,文章考慮到的問題是,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是如何按具體情況的需要來選擇語句中的語符量,或改變語符的數量來吸引聽話人的注意。聽話人又是如何通過演繹推理來明確說話人改變語符量的目的,以及不同語符量所產生的不同語境效果。顯然,這涉及到話語的產生和理解。因此,我們將在語用的范疇里,以關聯理論為指導去探討數量象似在言語交際中的理解機制。
Raffaele Simone曾經在他的論文中提出,有些話語類型所能表達的意義是如此特別以至于其它任何類型話語都無法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如同沒有兩個詞會具有一樣的意思,沒有兩個可以表達一模一樣意思的句子,某一類型的話語就最適合執行某種類型的行為。在某個話語場合下,必定有一個且只有一個最適合的表達。這個在特殊情境里被選擇出來的特殊的表達形式被長期使用也就成了固定的句型。王寅教授提出(2003:5),象似性論述的是形式(含結構)和意義之間的關系,這里的意義包括所指意義,這就必然要涉及到語境問題,而且意義又是與功能、意向、話語用義(或叫話語的交際意義)緊密相關的,就必然要與語符使用者密切相關,因此,象似性理論不僅屬于語義學,而且還當屬于語用學。
在關聯理論的研究中,所有的人類交際都被視為明示交際。明示交際具有關聯性,它的內容必定與交際的對象相關。明示行為暗含關聯保證,人們總是自動地把注意力轉向那些好像對他們是最關聯的現象。(1995:176)交際中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都是行為者為了表明自己的交際意圖而發出的,這些行為使得行為者的交際意圖變得明顯,也刺激接受者去理解交際意圖。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增加或減少話語中語符量的行為暗含了關聯保證。說話人是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吸引聽話人的注意力,保證他從中可以獲得某些相關信息。聽話人的直覺就是語符量的增加或減少這一現象與自己是相關的。因為,他相信說話人不會給出不相關或不夠相關的信息。于是,對此語符量的變化做出一定處理,并且獲取最大的認知效應。
在明示交際中,聽話人相信說話人不會給出不相關或不夠相關的信息。更確切的說,人類的認知總是為最大關聯做好準備。每一個明示交際行為都被假定為是具有最佳關聯性的(1995:260)。即處理話語信息時所做出的努力能收獲相對應的語境效果。說話人不可違背這樣的原則。
在話語交際中,說話人通過減少或增加話語量來改變說話的形式,從而產生明示刺激。
如果語符量的增加在聽話人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可以產生更多語境效果的假設,那么這個話語也就具有更多的語境效果更具關聯性。如果用較少的語符形成的假設不能在聽話人頭腦中產生說話人意圖他產生的語境效果,那么說話人自然將加入語符以生成能產生預想語境效果的假設。以下面兩組句子為例:
(1)a.We went a long way.
b.We went a long,long way.
(2)a.The deer was shot.
b.The deer was shot by the woman.
假設在一個具體對話中,如果說話人說出(1b)來表達她原本說出(1a)就可以表達出來的內容,我們認為說話人疑似違背了相關原則。因為,她讓聽話人做了額外的努力來處理話語中的第二個“long”,而這樣的努力如果沒有額外的語境效果來作為補償就是一種浪費。實際上,從關聯交際原則來看,說話人給出的明示刺激總是具有最佳關聯性。那么,(1b)兩次使用“long”對交際雙方來說都是表達相關假設的明示刺激。從聽話人的角度來看,他憑自己的關聯本能和對說話人的充分信任絕對相信處理第二個“long”的努力是可以換來語境效果的。根據關聯原則,他可以做出多種語境效果的推斷,但是必有一種是具最佳關聯的。即:說話人不是不相信聽話人的聽話能力而進行重復,而是想表達“the walk is longer than the hearer would have thought.”,換而言之,“the walk is very long.”。再看例(2),兩句話中deer之前的the預設著有一只鹿的相關信息存在于交際雙方當前的語境背景中(當前談論的話題)。在語符較少的句子(2a)中,說話人憑自己對聽話人的認知能力與傾向的了解,確定在此輪對話中關于“who shot the deer?”的假設與聽話人是不相關的。她已經充分回答了前輪對話中自己做為聽話人得到的“what happened to the deer?”的問題,這個問題表明問話人在他的語境中已經有了“something has happened to the deer”的假設,并且希望通過有效對話來加強這一假設。若假設被加強,語境效果產生,對話就是關聯的。而在對話語(2b)的理解過程中會有如下的相關假設的產生“something has happened to the deer”,“somebody did something to the deer”。所以與(2a)相比,(2b)能產生較多的語境效果,讓聽話人獲得更多的相關信息。
我們知道人們使用更多的語符來傳遞較難預測或較陌生的信息。關聯理論認為正是說話人引導聽話人最省力地去獲取最佳關聯。因此,說話人對聽話人的認知能力和語境資源的假設必需是相當充分的,在此假設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話語形式傳遞與聽話人相關的假設。以下的話語很可能出現在課堂教學中:
(3)a.Only amateurs can compete in the Olympics.
b.The Olympic Games is an international sporting competition held every four years.Only amateurs- -- that is,people who receive some payment for their sporting activities---are allowed to compete in the Olympic Games.
顯然,與(b)相比有更多的假設無法從(a)中推斷出來。如果說話人想通過這兩個不同話語使相同的假設明顯于聽話人,則(a)可以視為是(b)的省略句。既然聽話人對Olympics已經比較熟悉,在(a)的刺激下,他頭腦中將有個與之相關的語境形成,時間、地點、喜歡的項目、明星等的假設會很容易被調用起來。同時說話人也相信聽話人對amateur的概念有透徹的理解,不需做更多的解釋了。以上兩句話之后的內容都可以或可能圍繞the reason why only amateurs can compete in the Olympics.來展開。對amateur概念解釋,語符的添加則取決于聽、說話人二者之間的互明程度,而不是任意的。只有對聽話人的認知能力和語境資源有準確的估計,說話人才能有效遵循省力原則而不至于浪費雙方的時間與精力處理不相關的語符信息 (楊萍,2001)。
語境在關聯理論中也被稱為認知語境,是一種心理構建與所有相關假設的總和,是認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1995:132)。在話語理解過程中,聽話人可將上一輪和上上輪話語的推理結果運用于當前語境中,或將記憶中概念的百科知識加入當前語境,或者將對物理環境觀察所得信息加入當前語境(苗興偉,2001:122)。語境是動態的語境,處于開放狀態的,處于被構建的過程。
話語中語符的多少必將影響聽話人的初始語境的構建,語境的延伸方向和延伸步驟也會不同;語境發生變化,語境效果隨著改變,不同語符量的話語理解相應改變。
(4)a.an Italian dinner
b.an Italian dinner with an osso-bucco as main course and chocolate mousse as dessert.
假設說話人用含(a)和(b)的話語讓聽話人去準備晚餐。從前一句來看,聽話人能獲得的假設是晚餐必須是意式的,這個假設形成后成為初始語境的一部分。聽話人頭腦中意式晚餐的認知被激活,初始語境得以被延伸,意式菜的基本組成、材料、做法等假設可能在不同的延伸時段被加入到初始語境當中。(b)中包含更多的語符,聽話人能直接根據語符激活更多的語符指示的概念實體,從而構建初始語境,其中假設有:晚餐必須是意式的,牛脾肉是主菜,巧克力當甜點。當然,聽話人頭腦中有關牛脾肉和巧克力的百科知識被激活后,相關的假設使得初始語境得以延伸。通過(a),初始語境經過多次延伸后,在關聯原則的引導下,聽話人最后才能形成通過(b)構建的初始語境。延伸的過程與多個步驟都需聽話人花去額外的努力,如果沒有額外的語境效果就違背了關聯原則。因此,說話人用了不同的語符量影響了初始語境的構建,左右了聽話人為理解話語消耗的精力,改變了語境效果。
總的來說,與小語符量相比,大的語符量可為初始語境提供更多的假設,可能獲取的語境效果也比較多。在話語中刻意簡化話語形式,說話人相信用來理解話語的語境的構成不會消耗聽話人過多的精力,省略的部分可預測性強,可以較快被還原。即便省略部分會造成理解難度的增加,額外的努力也決不會沒有補償,相反肯定有更多的語境效果,這一點將在下面內容加以分析。
Fodor(1983)認為人類的認知機制有兩個基本模塊,輸入系統和中央系統。前者處理看到的和聽到的信息。后者組合各種途徑所得的信息并進行推理加工。關聯理論也提出話語的理解過程是非展示性的演繹推理過程,除了輸入腦海中的字符,字符表征的概念意義和記憶中儲存的所有的概念信息都可以成為聽話人構建假設的基礎(1995:72)。話語理解的過程是推理和符號解碼相結合的過程。
在言語交際中,大的語符塊的輸入使得假設的推導變得更加復雜,原因在于,語符的解碼過程變得較長,推理變得復雜。例如我們要構建假設:
(5)It will get cold.
句中的指示代詞it必須被賦予它的語義表征;will這個意義模糊的詞將被特殊化;cold的詞義也有待挑選排除。一個可能的假設被構建The weather will become cold in several hours or several days.要建立一個假設,聽話人必須要確定語符的意義表征,要通過各種方法對意義進行選擇、充實,最后使之完整。語符多,要被確定的語義表征也多。話語多了,要被構建的假設也多。這個例子也證明構建假設不僅僅是靠解碼,也依賴于語義選擇這個語境化信息的處理過程,如指示代詞的意義復原,詞義的特殊化和排歧等。輸入系統中推導出來的新假設多了,可以與舊的假設相互作用的次數也多了,語境效果也相應增加,聽話人認知世界得到更大的改變,他為處理信息付出的多的努力有了充分的回報。
除了以上明顯意義的推導,話語理解常常經歷暗含意義的推導。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的例子來證明長的話語包含了隱藏的話語信息,聽話人通過演繹推理可以得到更多的語境效果。
(6)a.Mary’s grandfather is lying under the daisy.
b.Mary’s grandfather has been dead.
通常來說,a句被視為是委婉語中表達過世的典型例子?!癲ead”和“die”這兩個詞是“死”的最直接的表達,它們容易引起人們悲傷低落的心情。因此,人們用比較委婉的方式傳遞“死”的信息,避免引起不好的聯想。但是,試想在(a)句的委婉意義被廣泛接受而固定下來之前,最先聽到這個表達的聽話人又是如何通過推理來得出其中暗含的(b)的假設呢?聽話人首先排歧,擇意,確定a的語義,然后構建語境,使語境中舊的假設和新的假設相互作用得到新的語境效果。聽話人語境中能獲得的關于daisy,grandfather,lying的假設是相當多的,但是根據關聯理論,我們知道人的大腦在進行演繹推理時以刪除法(elimination)為原則,以關聯為指導,它會自動激活千千萬萬假設中最相關的假設進入到中央系統。理解話語(a)的推理步驟如下:
Old assumptions:The daisy is growing around the grave.
If somebody is lying in the grave and under the daisy,he is dead.
New assumption:Mary’s grandfather is lying under the daisy.
Interaction:If Mary’s grandfather is lying under the daisy,Mary’s grandfather is dead.
Deduced assumption:Mary’s grandfather is dead.
只有經過這樣的一個推理過程,聽話人才有可能推導出由(b)可以直接得到而暗含于(a)中的假設。說話人用另外一種比較復雜的說法來傳遞出b中的假設,讓聽話人的理解過程變得復雜。根據最佳關聯原則,聽話人一定可以從(a)中得到額外的語境效果,即說話人刻意避免直接表達,避免不愉快的聯想。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不少的被視為是委婉表達的話語是在加大語符的基礎上形成的,如同是拐彎抹角的表達,給聽話人造成了一定難度。但是,委婉效果就是聽話人額外付出所獲得的額外語境效果。
文章從最佳關聯,認知語境和演繹推理三個方面對數量象似性的理解過程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分析在具體的話語環境中進行,話語的形式的象似性,意義,說話人的意圖,聽話人的認知假設,在交際中得以詮釋。希望幫助人們在具體環境中運用象似性、理解象似性;幫助語言教師能更好地運用句法象似性解釋和服務于教學,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
[1] Fodor,J.The Modularity of Mind.Cambridge:MIT Press,1983:36 -37.
[2]Lakoff,G.& John,M.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Newmeyer,F.J.Language Form and Language Function.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8.
[4]Simone,R.Iconic Aspect of Syntax:A Progmatic Approach.In R.Simone(ed.),Iconicity in Language(pp.6).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4:153 -159.
[5]Sperber,D.an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1995.
[6]苗興偉.關聯理論與認知語境[C]//何自然,冉永平.語用與認知-關聯理論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7]王 寅.象似性原則的語用分析[J].現代外語,2003(1):3-12.
[8]楊 萍.關聯理論與句式風格[C]//何自然,冉永平.語用與認知-關聯理論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H314.3
A
1674-5884(2012)04-0165-03
2012-01-26
楊 晴(1980-),女,湖南武岡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語語言學研究。
(責任編校 莫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