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軍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婁底417000)
融合中國傳統造型藝術風格的影視三維虛擬角色的創作研究
吳少軍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婁底417000)
中國傳統造型藝術追求神似而不求形似,中國傳統美術多用線條而不重體塊,不重透視或以散點透視為基本視角,這與三維影視動畫的特征有某種程度的較難相融性。本文就創作影視三維虛擬角色時,如何傳承中國傳統造型藝術并進行創新,創作出中國特色的三維虛擬角色作出探討。
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三維虛擬角色創作;傳承與創新
當前影視動畫較多采用三維動畫這一形式,在影視作品中,角色承載了主題表達功能,是影片的靈魂,因此三維動畫電影中的三維虛擬角色造型設計極其重要,關系到影視作品的成敗。角色設計屬于造型藝術范疇,中國傳統造型藝術存在獨特性,傳統造型藝術重神不重形,沒有嚴格透視,追求抽象意境,這些特點使三維影視產品較難從傳統造型藝術中汲取營養,現階段中國影視動畫沒有創作出成功的三維影視動畫角色形象。例如我國2006年制作完成的第一部三維動畫電影《魔比斯環》,角色設計與情節設定都沒有體現出中國民族特色,一味模仿國外角色設計風格,缺乏文化根基,作品不成功是不出意料之外的。
中國傳統藝術極其豐富并且輝煌,幾千年的創造與積累形成了我國深厚的文化藝術底蘊。影視動畫是一種起源于國外的新的藝術形式,我國的影視動畫片如果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必須植根于中國傳統藝術的豐沃土壤里,汲取能夠應用于影視動畫創作的一切營養,形成自己的風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模仿別人的風格或試圖憑空創新,都是不可取的。
我國傳統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份,是維系我國各民族的精神紐帶。我國傳統藝術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本土文化的結晶。
我國傳統造型藝術是在“觀物取象”和“立象以盡意”的造型過程中提煉出來的,這里的“象”是指經過藝術家的主觀思維創造,經過復雜的智力活動與智慧處理的,附加了某種人性特征的事物造型表達,例如古人畫出來的松竹梅蘭絕對不是眼前看到的松竹梅蘭,而是加入了高潔、堅貞、儒雅等人格特質的松竹梅蘭。這與西方以認識論為基準,以“探索未知”為目的,追求真即是美的美術哲學是有差異的。因此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不追求逼真,認為如果看到的與創作出來的作品完全一致,便缺乏了靈氣,失去了想象的空間,沒有“意境”。而西方美學則認為美是理性的感性呈現,因此體現在造型藝術上就是以數理為基礎,追求視覺形式的和諧美。西方畫家對客觀事實采用了“鍥而不舍,自盡其事”的態度,在追求寫實效果的過程中,發展了人體解剖、空間透視、光影質感等造型技術和法則。
我國傳統造型藝術具有與西方造型藝術完全不同的特征,有其獨特性。主要概括起來是重意不重形,對造型事物加入了創作者的生命意象聯想,沒有發展出系統的空間透視,光影質感等造型技術。與西方造型藝術比較起來這是一種風格不同的造型藝術體系,無所謂高低,筆者本人有時更喜歡中國美術作品中靈動的藝術風格。
盡管動畫藝術是在西方藝術體系下發展出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對于二維動畫片或二維動畫角色創作,傳統造型藝術與之有很好的相融性。我國藝術家有許多成功案例,也創造了許多經典形象。例如《鐵扇公主》中的孫悟空就是根據京劇臉譜藝術,同時運用古典畫的寫意和裝飾性特點,用線條勾勒出孫悟空形象;動畫片《哪吒鬧海》中哪吒形象的設計主要是吸取了中國民間年畫精髓,也參考了傳統壁畫、版畫和戲曲藝術,配以民間畫常用的青、綠、紅、白、黑等色彩,塑造了一個極具民族特色的動畫形象。但如果對中國三維影視動畫作品中的角色設計去考察,則很難看到有成功的案例。
我國近階段沒有經典成功的三維影視作品或三維動畫角色形象,當然不能將責任歸咎于中國傳統造型藝術風格。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摧殘及在改革開放后由于國外流行文化的入侵,整體喪失信心而岌岌可危,動畫藝術也是如此。我國動畫藝術在建國初曾經達到一個非常高的藝術水平,制作出了一批高藝術水準與具有較大影響的二維動畫作品。但是近年動漫產業在選材及制作水準和創作理念上都大大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這要求我們深入研究傳統藝術,學習與借鑒一切可以借鑒的傳統藝術元素,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充滿生命力的優秀三維角色形象。
角色設計最基本的步驟就是角色的形體造型設計,一般的動畫角色都是從人體通過夸張抽象派生出來的。研究角色形體設計首先要研究人體造型設計。西方認為人體是美的化身,另由于其美學哲學追求“真”,西方人體藝術對人體進行了解剖學上基于數理基礎的科學研究。例如一個標準男性人體的高度是8個頭長,男性的肩寬則應該是2又1/3個頭長。而我國傳統繪畫領域人體一般只是自然的點綴物,即使是專業的人物畫如仕女圖,主要表現的是抖動、飄逸、龍飛鳳舞的動態與氣韻,講求的是線的靈動而非形體結構的研究。當然在唐代石窟中的飛天、菩薩、力士、佛像、觀音的輕衣薄紗里也可以窺見人體的影子,但到了宋元之后,封建專制的強化,使正常的人體藝術受到了壓制,因此我國傳統繪畫中對人體造型的研究在某些方面相對西方來說是發展緩慢的。但由于我國傳統藝術的豐富性與廣泛性,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然有太多值得我們參考與借鑒之處,有太多的養分給我們吸收。例如在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畫種年畫中,那些畫中的門神、武將、菩薩,娃娃,盡管沒有西方人物的精確比例,但是采用簡潔的幾何圖形,大膽夸張的人物造型,或顯古樸粗獷,或顯天真可愛。武將體態則給人氣宇軒昂,勇猛威武之感,娃娃體態則給人體態豐腴,生動稚拙之趣。難道這些簡化、變形、抽象、夸張不正是現代動畫角色造型設計需要的嗎?
從傳統造型藝術風格上尋求角色形體設計靈感時,我們不能苛求我們的先人沒有給我們基礎的研究與訓練,沒有創造基于數理的造型體系。正確的途徑是既要借鑒西方藝術的精華,又要糅入中國藝術的精髓。基礎的形體設計訓練,我們應該向西方學習,比例、結構、體塊、光影在三維動畫角色設計時是必須考慮的。但變形與夸張,形態與簡化,整體風格選用,則可融合中國傳統造型藝術風格。動畫形象就是通過動畫的特別表現手法塑造的具有生命力的形象,它與真人形象的區別在于假定性。在進行角色設計時,不需要追求形體造型的逼真性,但夸張與變形也是有章法的,原則是要融入傳統藝術元素,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要能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
在動畫角色設計中,服飾設計是角色造型設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份。服飾是角色性格、情感、身份地位的展示,也是風俗習慣的表露。動畫角色設計時外貌體態有可能相同或相近,不同的服飾可塑造出角色的差異,因此服飾是角色設計的主要信息表達,是一種重要的視覺語言。通過服飾藝術的塑造,單一的角色造型就會變得豐富多彩。服飾可以將其本身的文化、歷史及各種信仰表現到角色中,使虛擬角色更加自然化和人性化。
中國的傳統民族服飾藝術博大精深,璀璨華美,內容豐富,是動畫角色設計師應該不斷研究學習的藝術資源。中國傳統服飾在發型、發飾、冠帽、冠飾、服裝樣式、服裝配飾、服裝面料圖案等方面,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唐朝女性的頭飾,精巧華美,造型獨特,唐代的女性服飾風格仍在影響當今的日本服飾文化。
中國服飾藝術是中國古代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綜合體現,是中國傳統藝術中一顆絢麗奪目的明珠。現代動畫角色設計師應當從多個方面來研究與學習傳統服飾藝術,并應用于角色設計,創造獨特的中國風格角色。一是應該研究與學習傳統服飾與文化風俗習慣的關系,服飾是文化風俗習慣在著裝方面的具體體現,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服飾風格。二是要研究與學習傳統服飾的總體結構特征與形式,中國不同時期不同民族都有不同形式與不同結構的服飾。三是要研究與學習傳統服飾的配色與圖案使用,只有在角色的服飾紋理、圖案及配色上使用中國特色的內容元素,才能突顯出中國特色與風格。四是要研究與學習傳統服飾的材質,例如中國人配玉是一種特殊的文化,還有宋代男性冠帽上的羽毛裝飾也是一種特殊材質。角色設計師只有掌握與深入了解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才能夠較好地應用于角色設計,創造出中國風格的虛擬角色。
總體而言傳統的中國繪畫山水畫較多而人物畫較少,人物畫也是以靜為美,強調委婉雅麗,閑散寧靜。但是由于中國傳統藝術種類繁多,積累豐厚,可用于研究角色動作形態的資源與素材比比皆是。例如發展到了藝術巔峰的明代壁畫,其中佛教題材飛天中的人物繪畫,對人物動態進行了完美捕捉,極具動感。還有墩煌壁畫中的人物,感情強烈外露,動態夸張,顯得靈活而有情致。再如中國傳統雕刻中的石獸、青銅神獸等皆昂首闊步,盡顯陽剛大氣的動態。
角色的動作形態也是與這個角色所處的文化環境有關的,現在我國的一些角色設計師由于沒有深厚的傳統文化藝術功底,并且是看國外的動畫片成長的,所以自然不自然地借鑒或運用國外的角色設計風格,殊不知模仿是不能超越的,只有形成自己的風格才有路可走。
融入傳統藝術元素,從本土藝術中尋找語言,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形成獨特的中國風格是中國動畫發展的唯一出路。角色是影視動畫作品中的重要視覺符號,是表達劇情內涵的核心元素。設計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虛擬三維角色需要設計師研究并學習中國傳統藝術,從優秀的本土文化中汲取營養。盡管民族化才是中國動畫發展出路,但也不能被其所限制,應在取其精華的同時,汲取國外動畫藝術的優勢,創造中國動畫藝術的新輝煌。
[1]李 濤.美、日百年動畫形象研究[D].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J959
A
1674-5884(2012)04-0179-02
2012-02-04
吳少軍(1974-),男,湖南婁底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影視及游戲動畫制作研究。
(責任編校 莫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