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蕾 顏 蘭 舒亞玲
伴隨著十多年前“超女”李宇春的橫空出世,女性中性化現象開始在國內青少年中大行其道;而這些年隨著各類選秀節目出現的熱門詞“偽娘”,使得男性中性化在青少年中成為一個時尚、前衛的概念。“中性化”在當代大學生中日益成為一種流行現象,它具體表現為:很多大學生打扮呈現中性化,從外表很難讓人迅速辨認出性別,男生失去了陽剛之氣,女生沒有了陰柔之美;在性格氣質上模仿異性:男生扭扭捏捏,女生粗獷潑辣,在外表、性格中性化后,行為便開始中性化,甚至出現了女生暴力事件。
在當前的國內青少年性別教育研究中,對“雙性化”涉足和研究較為廣泛和深入,而對“中性化”則相對較少涉足,甚至出現了將兩者混淆、對“中性化”褒貶不一的現象,而這很大程度上又誤解和掩蓋了中性化的形成機制和真正本質。這與中性化在國內公開時間較短、是一個相對新鮮事物有關。
應該說,“雙性化”與“中性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從提出的時間上看,“雙性化”提出的時間要更早一些。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和心理學家Bem 提出雙性化理論模型假設,指出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是兩個不同的維度,并把人的性別角色類型分為男性化(Femininity)、女性化(Masculinity)、雙性化(Androgyny)和未分化(Undifferenciation)等四種。[1]雙性化英文為 “androgynous”,它是一個合成詞,由“andro+gyny”組成,前者是男性,后者是女性的意思,因此這個英文的意思是“男+女”。雙性化概念還有幾種說法,如“雙性同體”和“雌雄同體”,指的是社會中的個體以天賦的生理性別為基礎,同時吸收和表現出相關性別的個性特點,因而帶有更強的主動、自為性和能動性;而中性化指的是社會中的個體具有性別不典型的特點。兩個概念存在著原則上的不同,通俗地說,中性化就是我們所說的“不男不女”,而雙性化是“半男半女”。
雙性化理論模型認為,雙性化的人心理最為健康,其次是男性化的男人和女性化的女人。Spence JT研究認為,雙性化的人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適應能力,是一種健康的心理模式。[2]國內研究也表明,具有雙性化性別角色類型的大學生在自信心、適應能力方面明顯優于其他性別角色類型的大學生。[3]而中性化具有過渡的性質,是雙性化性別角色發展的過渡階段。中性化個體在性別角色表現中,男女性別成份都不高,它可能導向抹殺性別差異的發展。但如加以適當的引導與教育,將有利于個體的成長。
家庭作為個體社會化的第一環境,對孩子性別角色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在嬰兒期,父母在孩子還未形成或意識到性別特征或性別角色標準時,就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他們,使之接受適合他們性別的固定模式。如果父母從小就對孩子施以相反的性別角色對待,就會出現相反的結果。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經常出現由于父母喜好的原因,或是為了增加孩子今后社會生存的砝碼,一些女孩被教育得越來越 “強勢”,一些男孩則受到家庭無微不至的呵護,反而養成了文弱、多愁善感等習氣。
伴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消費主義在我國大中城市中正不斷興起,并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有與消費主義有關的東西,如電視選秀節目、媒體廣告、服裝時尚等等,都無孔不入地滲透進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將中性化的性別氣質塑造成為一種時尚。李宇春、周筆暢等中性氣質的偶像明星就是這樣被制造出來。許多大學生粉絲紛紛模仿他們心目中的偶像的造型,包括發型、服裝、語言、行為等等,他們是大學生中性化的主要群體。而李宇春等中性化明星所代言的各類青春產品的廣告,不僅使中性化形象在大學生觀眾的心目中更為深入,而且也加深了他(她)們的性別認同。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往往忽視了性別,不管對男生還是女生都提出同一教育要求,運用同一教育方式。這種無性別差異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性別意識和性別行為的發展。一方面我們缺乏對大學生的性別平等教育,使他(她)們意識到不同性別在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上均是平等的,不必羨慕和盲目模仿異性的言行,而應努力發揮自身性別的優勢和長處;另一方面我們缺乏對大學生的性別角色教育,引導他(她)們養成與自身性別相一致,并與社會期望相符合的性別角色觀念。
當中性化風潮來臨的時候,中性化的性別氣質也成為了大學生表達個性的一種重要方式。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對于自身的需求和認同感非常敏感,因此有相當一部分人在服裝上選擇那些炫耀個性特征的款式[4]。中性化服裝已經成為了大學生主動建構性別認同的一種重要方式,他(她)們希望通過中性化的裝扮來獲得特定群體的認同。例如,有些女生不穿裙子,而喜歡穿寬松的T恤,言談舉止模仿男生的樣子;而有些男生則喜歡穿上緊身衣、透明裝甚至收臀闊腳的褲子,再加上一頭披肩長發,充分表現出自己中性化的個性追求。
一般來說,男女性別組成平衡的環境有利于大學生了解社會的性別角色期待,形成符合社會主流的性別角色認知。在現實中,許多大學生的社交范圍以寢室或班級為主,而一些單一性別相對集中的班級,如藝術類、外語類等,大學生社會交往的性別角色氛圍相對單一。國內有研究發現,在這種氛圍中有中性化傾向或行為特征的女大學生較一般女生更受同學歡迎[5]。這種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正向暗示”是一些大學生出現中性化傾向的重要動因。
大學生中性化日益成為一個時尚現象的同時,在社會上、校園中也備受爭議。一些人對此歡欣鼓舞、趨之若鶩,有的人則對此不喜歡、不理解、不適應、不接受。這一復雜現象的背后,主要是由于社會對大學生中性化的性質與利弊未能作出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并以此服務于性別角色的社會化過程。
1.中性化促進了大學生性別角色內涵的豐富和創新
中性化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性別角色傳統的二元結構得以豐富和創新。當前,具有中性化氣質的女大學生擁有了一些傳統意義上屬于男性的性別特征,使她們在尋找職業、適應職業和適應社會方面更加自信、果敢、主動、理性等;具有中性化氣質的男大學生也擁有了原來只屬于女性的深情和細膩,使自己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更加和諧。
2.中性化契合青春期的個性張揚,有利于大學生在角色認同中揚長避短
中性化現象的興起,是大學生追求個性、時尚和獨立的一種表現。同時,它也為大學生在心理社會緩沖期對性別角色的嘗試提供了機會。中性化具有吸收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兩種性別優勢的可能性。大學生在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中,通過比較、鑒別來學習和內化符合本性別特征的優勢氣質,同時積極借鑒和吸收另一性別的優勢氣質來彌補自身不足,從而有利于大學生在性別角色的社會化過程中取長補短,更好地完成社會化過程和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發展。
3.中性化促進了校園亞文化的豐富和發展
隨著中性化現象的興起,男、女性別的服飾、外貌和形象的界限被打破了,相互滲透并逐漸由兩極向中間發展。這一新的潮流和趨勢,為大學生多元化的個性時代增添了多彩的社會時尚內涵,為校園亞文化的豐富和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肯定大學生中性化的積極影響的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其積極作用并非沒有“邊界”,一旦中性化發展過界乃至釀成行為偏差,將對大學生的發展和成長產生消極的影響。
1.中性化有可能導致大學生性別角色的混淆
中性化的角色規范和角色期望目前尚處于探索和不斷構建的過程,沒有統一和穩定的角色規范、角色期望可供大學生進行有效的社會化參照。因此,如果某些大學生一方面不能放棄傳統的社會性別角色,另一方面又想要進行中性化這種新性別角色的社會化過程,就會造成他(她)們對自己性別認知上的偏差。例如,一些男生會主動放棄一些傳統體育項目的鍛煉,繼而失去了與其他男生交流的機會;一些女生表現得大大咧咧,但是在談論自己的性別表現時缺乏足夠的自信。
2.中性化有可能增加大學生融入社會的阻力
中性化作為一種新生的性別角色,未能進入社會主流,因而這些大學生在被社會接納和融入社會方面也將會面臨更大的阻力。例如,某些中性化的女大學生在具有了一些傳統意義上屬于男性的性別特征的同時,一些傳統意義上極具女性風范的性別特征如溫柔、善解人意、耐心細致、忍耐性、謙卑等的養成卻被忽略。這些社會期待女性性別特征的缺失,使得中性化女大學生的性別特征與社會期待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這種差距將成為這些女大學生融入社會的阻力。
3.中性化有可能導致大學生兩性交往和日后家事處理潛藏隱患
大學生的性別角色認知和由此引發的行為習慣,對于異性關系和日后家事的處理都有著極大的影響。我們發現,“男女無差別”的角色認知是中性化大學生們的代表性觀點,這樣的看法一方面低估了客觀存在的男女差異,致使他(她)們對因角色差異形成的沖突缺乏應有的認識和思考,另一方面表明他(她)們在對性別角色扮演及應盡義務的認知上有所偏差。這些都有可能成為他(她)們日后在兩性交往或家庭事務中不能正確處理矛盾問題的隱患。
對于大學生中性化現象,我們既不能采取“鴕鳥策略”,閉目不管,更不能粗暴干涉,嚴厲禁止,而是應該正視現實,并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和教育,這樣才能為大學生營造健康的性別角色認同空間。
學校和老師應該讓大學生懂得,男女性別上的差異并不意味著優劣,并不必然導致個性和人格的高低,男女之間在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上均是平等的。因此,大學生不必羨慕和盲目模仿異性的言行,而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到自身性別的特點,努力發揮自身性別的優勢和長處,克服和避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
另一方面,性別平等教育并不意味著拒絕多元化、多樣性,不能以為性別無差異就是平等,而是要與性別自然屬性相吻合的個性化發展,這里的個性發展必須是基于自然基礎之上的潛能的發展,是在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基礎上,向異性學習,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而不是男生女性化或女生男性化。只有建立在性別差異基礎上的發展,才能最終達到大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人格的完善。
所謂性別角色教育,是指不同性別的人應該與社會關于性別的“原型要求”相適應。學校可以考慮開設一些有關性別角色和性別差異的課程,使大學生認識到男女之間存在的客觀差異,比如可以通過《公關禮儀》、《女性形象學》等課程的教學,讓女生對社會期待的性別義務有所了解;通過讓男生多參加體育活動和體力勞動,以培養他們堅毅、勇敢的性格;通過《婚姻與家庭》課程的教學,使男、女大學生明白在家庭結構中有“丈夫”、“妻子”、“父親”、“母親”等位置,每一個位置都有它特別的權利和義務,這些都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性別角色認知。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大學生親身體驗社會對不同性別角色的期望和要求,豐富他們對性別角色的感性認識。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認識到,性別的完善應該是基于自身性別完善之上的加法操作過程,而不是摒棄自身性別的減法操作過程。可以這樣說,在現代社會,需要建立平衡、多元化的性別形象,這樣才能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靈活表現,更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在培養大學生的雙性化氣質方面,我國學者早在1996年就第一次明確提出,要結合理想的雙性化性別模式來“因性施教”,相繼有一批研究者,先后竭力倡導實施雙性化教育的途徑,例如,鼓勵積極的跨性別交流、對學生既要“因性施教”又要注意不“因性有別”等觀點都是值得推廣和深入研究的[6]。
[1]Bem SL.Gender Schema Theory: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J].Psychological Review,1981,(4).
[2]Spence JT,Hemreich RL.Andronyny Versus Gender Schema:A Comment on Beam’s Gender Schema Theory[J].Psychological Review,1981,(8).
[3]宋麗麗,鄒萍.大學生性別角色雙性化研究綜述[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6,(3).
[4]馬雪梅.服裝中性化現象的分析研究[A].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43.
[5]江劍平,方華.兩高校女大學生交際中性別偏愛及干預研究[J].中國性科學,2006,(1).
[6]胡江霞.論“因材施教”及其實施策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