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華中學(210006) 劉明飛
巧用鄉土資源,激活初中地理課堂
南京市中華中學(210006) 劉明飛
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地理教學要緊密聯系生活實踐,在初中地理課堂中融入鄉土地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對學生進行鄉土地理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他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鄉土地理, 初中地理教育, 地理新課程
在中學階段鄉土地理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它是中國地理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本區縣、市或者本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地理環境。2011版義務教育地理新課程標準規定“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初中的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本地區的鄉土資源,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我們在教學中要積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地理學家斯?弗?奧勃羅契夫說過:“要成為本國真正的公民,就必須研究自己的國家。首先應該研究自己的鄉土,研究鄉土的自然,富源的歷史。”初中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適當地引入生活中一些生動有趣的或學生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地理教學的質量。將鄉土地理有機融入初中地理各章節的教學中, 有著深遠的意義。
1. 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中適當地融入一些有趣且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材料,往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引入的鄉土地理素材,一般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為大多數學生所熟悉的內容,具有通俗易懂、親切的特點。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名勝古跡,比如紫金山、中山陵、棲霞古寺、夫子廟、秦淮河、玄武湖等等。我們這些鄉土資源穿插到日常教學中,就能最大限度地理激活地理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2. 幫助學生理解復雜、抽象的地理概念
初中學生尤其是初一新生對抽象概念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 對于一些理解難度較大的概念應適當運用鄉土地理材料, 幫助學生理解。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中提到“交通運輸樞紐”這個概念,課本中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學生理解也存在著困難。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交通運輸樞紐又稱運輸樞紐,是幾種運輸方式或幾條運輸干線交會并能辦理客貨運輸作業的各種技術設備的綜合體。一般由車站、港口、機場和各類運輸線路、庫場以及運輸工具的裝卸、到發、中轉、聯運、編解、維修、保養、安全、導航和物資供應等項設施組成。”如果把這樣的解釋告訴學生,估計整個課堂將會索然無味。這時引入鄉土地理的知識就能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
教師提問:“在南京要乘坐高鐵應該去哪里?”
學生:“去南京南站。”
教師:“南京南站連接了我國多條高等級鐵路,它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教師:“要明天一早盡快到北京開會應該怎么辦?”
學生:“去祿口機場坐飛機或乘坐高鐵。”
教師:“如果坐長途客車應該去哪里乘坐?”
學生:“去中央門長途汽車站。”
教師:“我們南京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運輸樞紐,除了剛剛提到的交通運輸方式,水路運輸也很發大,南京港是我國重要的港口,因此南京是綜合的交通運輸樞紐。”
通過鄉土地理資源的引用,學生在一問一答中就可以把“交通運輸樞紐”這個抽象的地理概念具體化、簡單化, 從而進一步加深對交通樞紐基本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和理解。通過鄉土地理教育,我們可以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知識生活化,加深學生對所學地理概念、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 培養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
鄉土地理教育貫穿于整個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生活中學生所熟知的鄉土地理材料,逐步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培養他們環境保護的意識。如講《水資源》一節時請學生討論如何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學生結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談論節水措施:一水多用、少使用洗滌劑和清潔劑、使用節水器具、少使用農藥、化肥、污水處理等等。教師進一步結合南京實際情況,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向學生展示具體措施。通過鄉土資源的展示,學生對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有更深刻的體會。
教師舉例1:“南京從2010年起到2014年底投資180億元實施一項水環境整治的重大工程——雨污分流工程,讓城市污水和雨水,進入不同的管道,最后分流進入污水處理場所,從而保護水資源。”
教師舉例2:“我們在地鐵站、高架橋下的綠化帶里經常會看到有自動噴灌系統,它通過收集雨水及循環用水,可大大節約水資源。雨花區的玉蘭路被譽為一條節能路,它利用自動噴灌系統給綠化噴灌,能節水80%。”
在學習水污染問題時結合南京市秦淮河綜合治理工程進行探討,并讓學生對秦淮河集慶門大橋段經常發生死魚現象進行調查。通過學生親身調查得出發生死魚現象主要是排放生活污水所致,通過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又如八年級下冊討論長江環境問題及其治理、保護時,讓學生對南京地區長江沿岸污染情況進行調查研究,通過搜集圖片、新聞,實地調查,形成調查報告。在鄉土調查活動中逐漸培養和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融入鄉土地理教育,在生活中學習地理,更重要的是在潛移默化中樹立了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 增強了學生對南京的認識和熱愛
在地理課堂中融入鄉土地理教育,增加了學生對城市的了解,增強了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廣泛引入鄉土地理材料,使學生了解我們南京這座城市發展中的有利和不足,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也為以后更好的建設這座城市打下堅實的基礎。
1. 源于鄉土原則
《地理新課程標準》規定,“鄉土”范圍指縣一級行政區,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可以講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區(地級市)地理,本文所說的鄉土主要指南京市區域范圍內。本原則要求所采集的鄉土地理資源是來源南京市范圍內的,其有親切感、大家熟悉的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學生建設并改造家鄉的志向,將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付諸實踐。
2. 服務于教學原則
我們所收集的鄉土地理資源要緊緊圍繞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有選擇性地采集和使用,不能單純為了增加鄉土資源而增加。在課堂中穿插的鄉土地理素材要為教學服務,對教材內容起到輔助和拓展的作用,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增強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真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 易于使用的原則
我們采集鄉土地理資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教學。由于教學時間和內容的限制,經整理的資源要易于使用。鄉土資源素材應多以圖片、文字、音頻或視頻的形式呈現。在整理歸類上,可按教材章節內容分類存檔,易于查找。由于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鄉土資源最好采用電子文檔形式存放,并放置于一個共享平臺上,如網站或FTP服務器里,以便大家查找和修改,反復使用。隨著不停的修改和補充,鄉土資源會越來越豐富、實用,最后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
在課堂中滲透鄉土地理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還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課堂中如何引用鄉土地理材料進行地理教學,如何巧用鄉土地理激活地理課堂是我們每位地理老師應該認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問題。
1. 組織學生參加野外考察實踐活動
地理學科是一門比較貼近生活的學科,要學好地理我們就必須走進生活,親近自然。新課程改革對地理野外實踐的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并且專門增設活動設計、建議等內容。野外實踐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活動,它改變了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通過野外考察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獲取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而且通過親身體驗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組織學生參加野外考察實踐活動一定要設計和制訂完備的野外考察實踐活動方案和應急措施。
南京金陵晚報組織過多次“虎鳳蝶行動”,通過去紫金山撿垃圾來保護中華虎鳳蝶和其它野生動物生存環境。我們組織學生報名參加,另外在活動中我們還增加了對紫金山地形的考察,讓學生了解山脊、山谷等地表形態,同時讓學生尋找紫金山遠古時代是河流的地質證據,通過這樣的野外考察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學的等高線地形圖、海陸變遷等知識。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考察江寧方山地質公園、六合瓜埠山石柱林、湯山的溫泉、猿人洞等等。
2. 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鄉土地理調查
組織學生在較小的范圍內進行自主調查、研究,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活動設計時要結合書本中的地理知識制定明確的主題和目標,最后形成調查報告。活動的設計要考慮可操作性、不能過多占用學生的業余時間等問題。比如在講解七年級地圖知識時,讓學生繪制本校的校園平面圖,學生在動手繪制的過程中深刻理解了地圖三要素的重要性;南京的秦淮河污染十分嚴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市區秦淮河污染嚴重的河段、污染源,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實地調查等得出調查報告,通過親身經歷了解水污染的危害、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南京地區的宗教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宗教種類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并留有許多宗教建筑,學生在調查南京地區宗教建筑及其地址、建筑特點后,更加深刻了理解課本中有關宗教的知識。
3. 教師要了解南京及周邊的地理環境
熟悉了解本地區的地理環境并非一朝一夕事,這需要教師長期地積累。除了認真研究課本中的地理知識,還需要對本地的自然、經濟、文化、歷史、民俗、等進行研究,平時注意收集這方面的資料。另外南京及周邊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我們可以利用節假日多到南京及周邊走一走、看一看,拍攝一些照片或收集相關的圖文介紹,合理地融入日常的教學中。
4. 教師要關注新聞,發掘鄉土資源
學習地理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中常常有一些新聞事件可以用于課堂教學,我們應當關注本地區日常新聞信息。新聞的來源可以是電視、報紙或者網絡。我們在將此類本地區新聞事件展示給學生的時候應盡量使用視頻或圖片比較直觀的形式,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南京四十八景之一的獅子山于2011年7月因暴雨發生小面積滑坡,在講述山區常見自然災害時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了解南京地形雖以丘陵為主,但如不注意保護也會發生地質災害;南京秦淮區原址修建大報恩寺“琉璃塔”、大報恩寺遺址地宮佛頂真骨舍利發現等新聞也可用于宗教章節的教學中。
5. 教師要加強備課,團隊合作
在每一章節的備課時,教師應思考本章節哪些地方可以融合本地區的鄉土資源,如何才能夠巧妙而自然地將它們聯系在一起,怎樣組織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加深對本鄉本土地理環境的了解。我們應當在集體備課時發揮團隊的力量,大家開動腦筋,充分發掘本地區的鄉土資源。個人的精力和認識是有限的,大家應該分工合作,各自負責搜集某一方面的鄉土地理資源,并將資料整理給大家共享和使用。
總而言之,鄉土資源中蘊藏著豐富而精彩的地理知識,它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每位地理老師要做有心人。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教師應當充分、合理利用鄉土地理資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真正做到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2] 周志全.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利用研究 .科教文匯(下旬刊), 2011(12).
[3] 李章啟.如何在鄉土地理外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11).
[4] 梁琰.鄉土地理是初中地理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地理教育, 2007(03).
[5] 李慕蘭.試論鄉土地理知識在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性 .大家, 2010(07).
[6] 蘇志鵑.淺談鄉土地理材料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 2010(08).
(責任編校:戴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