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聰
遼寧廣播電視大學(沈陽 110034)
職業教育在我國建經濟發展進程中肩負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大量有技術、有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深入探討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探討如何解決我國職業教育校企結合中出現的問題和的矛盾,已成為目前研究的重點課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在辦學過程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探索,從實踐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但由于理念、政策機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依然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校企合作方面,雖然國家大力倡導,地方大力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也做了一系列工作,但是相當一部分院校和企業的合作積極性還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企業需要職業教育,但事實上卻不太關注職業教育,只顧眼前利益,不能從人才戰略的高度去認識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職業院校即使認識到了校企合作對自身發展和對學生培養的重要作用,在碰釘子以后,也開始出現為難情緒。這就致使雙方即使出臺了合作方案也很難得到全面系統的執行,無法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環機制,校企合作理念難以深入貫徹。
①在雙方合作過程中,政府沒有通過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各方的義務和責任,也沒有設立經費投入和執行方面的強制性要求,致使校企合作總是處于較為自發、松散的合作層面。②我國校企合作實行多年來,始終缺乏一套操作指導層面的執行標準和指導手冊,很多職業院校和企業在合作中難以準確定位合作目標和具體執行方法,處于一種缺乏指南的摸索狀態,容易走彎路。③由于職業教育投入周期長、見效慢,缺乏針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會直接影響企業的參與熱情。
校企合作的順利運行是建立在校企雙方共贏的基礎之上的。只有雙方資源充分互補、互利,形成良性循環,使合作長期開展下去。目前我國職業院校自身發展相對較弱,合作理念更新滯后,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夠靈活,在院校內涵建設、合作模式選擇,行業企業參與等諸多方面尚有欠缺,高等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緊密聯系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另外,政府在推動校企合作中的協調作用發揮不強,沒有建立專門的校企合作的協調機構,阻礙了校企合作的體制化運行。
針對當前校企合作開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有必要進行多層面的反思,力求尋找一條能夠幫助校企合作良性發展、逐步完善的新途徑。
校企合作是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是實現職業教育走向內涵發展關鍵所在,深化校企雙方合作理念,真正將其轉化為自身需求,才能夠從根本上促進整個校企合作工作的良性發展。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多引導、多推動、多扶持,要幫助和指導職業院校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之上積極拓展辦學思路,確立合作思路,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專業特色準確進行合作定位;還要鼓勵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讓行業企業多了解、多受益,樂于與職業院校聯合育人,并能夠將支持和參與校企合作最為企業的社會責任與義務。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校企雙方在合作目標、利益追求以及運行方式等具體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不同。要想在建立起合作伙伴關系,就要努力尋求最大利益平衡點,必須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切實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
①政府應該在校企合作中起到正確輿論導向作用,力求樹立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對待、同等重視的全新教育觀念,營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圍。②政府要完善有關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明確合作雙方在培養人才方面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確保校企雙方的利益和發展得到保障,還要增加資金,形成多渠道的資金投入。③校企合作在實際操作中迫切需要國家研究、編制一本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服務手冊作為指導,提出校企合作的原則、方向與執行標準,規范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為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專業提供可供借鑒的校企合作模式、課程開發標準以及相關的評價標準等內容。
隨著職業教育向著辦學產業化、體制多元化的趨勢轉變,校企合作的模式也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呈現了多元化的特點。只有選準切入點,探尋符合雙方需求,建構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組合,才會從根本上調動校企雙方的參與積極性,進一步推動校企深度合作。在實際操作中,職業院校與企業可以從所處行業類型、專業方向、崗位類型等既定條件入手,圍繞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結合企業的先進生產裝備和技術發展,與企業共同制定合作培養方案,廣開合作渠道,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如針對不同規模和特點的企業設立二級學院、“校中廠”、“校中院”、“2+1”教學模式、頂崗實習、訂單培養等多種合作形式。既可以將企業的資金、設備、師資和技術引進職業院校、也可以主動送服務上門,將培訓送到車間和一線,既可以承接企業訂單、根據企業用人數量和規格開展訂單培訓,也可以校企共同確定培養方案,實施聯合培養,形成共建共管,共同發展的格局。
校企雙方要想達到理想的合作效果,真正實現雙贏,就應該在誠信、互惠的基礎上深化校企合作之內涵。
(1)要注重專業、課程及人才培養規劃。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在符合教育的規律的基礎上,以企業生產活動和職業崗位能力分析為基礎,與企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開發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的專業、課程和實訓教材,同時能夠根據培養目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進行及時的設置和調整。
(2)要注重校企融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要發揮雙方資源優勢,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管理,不但要組織專職教師參與行業培訓和企業掛職鍛煉,還要外聘企業兼職教師到校任教,走多元化教師構成道路,使雙方通過校企融合的師資培養過程,搭建校企共建的教師隊伍培養平臺,提升師資的整體技術水平。
(3)要建設和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是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根本保證。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更快地掌握企業技術,熟悉企業文化,也使企業在實踐中得到切實的收效。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應有步驟、有重點地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內外實訓基地,確保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的優勢互補,實現資源共享。
在合作校企過程中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體制機制,積極創造條件,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發展,將校企合作平臺打造得更加規范、更加有序、更加高效、更加持久。
(1)建立組織合作機制。政府部門要直接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與企業、職業院校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以政府為主導,通過建立行業協會、理事會制度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等組織機構領導和協調校企合作。以職教集團為合作平臺,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在合作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實現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的對接,整合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的資源優勢,為職業院校和企業搭橋,加強校企合作。
(2)建立溝通交流機制。在校企合作中,要定期開展實質性的溝通,建立經常性對話協商機制。通過教學團隊進入企業,專業技術人員進校園等活動開展人才交流、技術交流、文化交流。加強職業院校與社會、教學與生產、教學與科技工作的緊密聯系,使雙方獲取第一手資料,從而創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互動機制。
(3)建立市場運作機制。在市場經濟機制下,校企合作必須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職業院校要為企業盈利,為企業培訓人才、提供技術支持、開展科研攻關、參與企業管理等。企業要為職業院校提供實訓基地、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規劃、專業設置、課程建設等進行指導等。只有遵照市場運作模式經營,按市場運作機制辦事,才是校企合作良性發展的動力和保障。
(4)建立監督評價機制。職業院校和企業將教育標準與企業標準能有機統一起來,共同參與。根據校企合作工作的要求,明確和量化評估體系,將實習人數、培訓時間、技術攻關、合作攻關等指標列入評估體系,形成激勵與懲罰機制。定期檢查評估,以起到督促、檢查、促進作用,以確保校企合作的效益。
立足現有基礎,放眼未來發展,只有在校企之間建立深度融合的合作關系、加強校企合作之路,才能夠謀求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發展。政府、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要從理念更新入手,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為依托,正確把握合作方向。校企雙方要做到內外兼修,堅持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培訓,并形成長效互動機制,將職業院校和企業兩種不同教育資源的高效整合。校企雙方應在互信互利的基礎上不斷加強合作,力求通過各方努力,探索出一條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道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高技術人才的支撐。
[1]黃婭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教育發展研究,2006.
[2]程宇.校企合作:破冰之旅.職業技術教育,2010(2).
[3]郭偌伶.深化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問題與對策分析.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
[4]于品丹.突破校企合作瓶頸,實現共贏發展.現代企業教育,2009(5).
[5]戈壁.校企合作 有為才有位 互惠方雙贏.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4).
[6]李海.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縫點與對接機制.中國高??萍寂c產業化,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