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梅
(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151)
高職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學生職業能力研究①
何瑞梅
(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151)
高職“信息化教育”模式,是現代高校教育方式的一個發展方向。高職院校依托“數字化校園”建設,開展信息化教學,是推動學院內涵建設、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本文就信息化教育模式下的學生職業能力提升方面,作深入研究。
高職;信息化;職業能力
提升大學生的職業能力,是一所高職院校辦學的最終目標。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只能依靠教師的口傳心授獲得;走上工作崗位后,全新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迫使他們自己努力重新去獲取適應社會需要的職業能力。這種學校、社會內外有別的分離式學習,不利于學生的就業對接,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有不可忽視的阻礙作用。隨著高職信息化教育的發展,這種障礙將得以突破,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職業能力是指從業者在勞動中順利從事和完成某一社會職務的工作任務、承擔職業責任的能力[1]。學生的職業能力,可以簡單描述為專業和非專業的綜合能力。專業能力是指學生在專業方面的理論和實踐能力。在以技能培養為先的高職院校,專業能力應該偏向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這需要學校和企業雙方聯動教學。非專業能力不是學校某一專業特有的,是所有學生乃至所有勞動者都應該具備的能力[2]。非專業能力范圍較廣,可以包括思維創新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學習發展能力、社會責任能力等[1]。在當前“以人為本”的、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的教育形式下,非專業能力教育越來越凸顯它的重要性。非專業能力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以貫穿一個人工作和生活的始終;高職學生處于世界觀逐步定型階段,因此學校的非專業能力教育地位與專業能力教育同等重要,這是學生將來迅速適應崗位、全面融入社會的前提和基礎。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由于知識更新速度慢,高職教師本身的綜合素質難以提高,加上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理論體系建設尚不夠完善,導致許多高職院校辦學方向不準,職業定向不明,人才培養缺乏特色,結果學生的職業能力也處于較低水平的狀態。具體原因在以下幾個方面:
現代高職學院培養人才,應該以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培養在高端技術領域起引領作用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的教學內容一定要與時俱進,不能與社會的發展脫節。教材的選擇、課程的安排、教師對專業發展的認知程度等,都要有科學的認識,這些都能從學院信息化教育發展中得到啟發;但許多高職學院,教學內容的編排、教師教案的編寫,教學課堂的組織等還是幾期甚至幾年前的習慣沿襲,加上教師自身由于沒有或很少有外出學習或進修的機會,導致專業內容嚴重滯后于社會發展形勢,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崗位需求脫節,學生的職業能力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務必給學生造成心理創傷,更增加了學生后期的學習成本和壓力。
情商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表現在人的行為處事上,就是人的性格體現。愛因斯坦曾說:人“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揭示了情商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高職院校培養學生,除了專業教學外,更要注重學生情商的引導與開發。高職學生正處于性格轉型和定性階段,適時的引導性教育能讓學生培養良好的處事能力和堅忍果斷的性格。如果離開現代信息化教育資源的補充,傳統性的教學傳承已不能培養出一個情商合格的高職學生了。現在很多高職學院,很少或沒有心理方面的專職教師,學生的心理問題只能靠輔導員傳統的說教甚至訓導,得不到應有的疏通和處理;有的學校更為了學生安全,規定的學習時間里不讓學生走出學校這片圍城,也限制學生上網,學生的思想、顧慮等得不到正確的交流和渲瀉。這種傳統的“圍欄”式教育方式,人為限制了學生情商的發展,也極大程度上窒息了人的個性發揮。
學生創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成功與否的關鍵。離開信息化教育這個最前沿的資源,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成了一句空話。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人的思維不能再拘泥于書本的說教,應該通過信息化這條資源豐富的渠道,放眼事物最前沿的發展方向,培養適合社會進步、具有不斷創新理念的優秀學生。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主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重要目標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教育信息化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一種新型教育方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學校要“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建設,引進國際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網絡學習課程,建立數字圖書館和虛擬實驗室,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這個綱要,政府明確了所有學校教育方式的轉型,那就是信息化教育的開展與普及。高職學院進行信息化教育,在教育資源共享、教學知識更新、改變教師教學方法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對高職學院培養高標準職業能力學生的這個終極目標,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高職教學的專業內容,要緊靠社會發展與崗位需求。因此,教學內容要時時更新。隨著高職信息化教育的發展,數字化資源日益豐富。各專業的核心課程建設、最前端的空間信息資源,都會給師生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高職專任教師應該依靠龐大的信息化資源,進行自我提升,積極主動學習,接受最新的專業知識。在校學生也能依靠信息化資源的豐富內容,養成自主、自覺的學習習慣。
信息化資源豐富的內容和普及的廣博性,也給我們帶來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方便和快捷。心理學教師可以依靠這些空間資源,找到解決學生某一心理問題最適中的方法,還可以利用MSN等交流工具和世界上最優秀的心理輔導師進行交流和學習;學生遇到某一方面的困惑,不只尋求老師的幫助,也可以在網絡上和同齡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可以和資深心理咨詢師等對話,還可以閱讀適合自己當前心理狀態的文獻資料,找到一種緩解或排除目前非常態的心理障礙的方法,對學生情緒的釋放、性格的磨合,以及怎么面對挫折等都有極大的幫助。
人的創新能力是推動社會進步、開展經濟競爭的根本,是社會人才競爭的根本;創新能力的開發和實現,是人生價值的肯定。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學生職業能力的重大體現,也是學生實現未來價值、奉獻社會的核心所在。如何開發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是高職教育工作者一直思索的問題。這需要廣博知識、適度環境、自我發現、正確引導等多方面因素的組合。隨著高職信息化教育的日益普及,能給教師和學生源源不斷帶來具有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和新發明的動力和線索,知識的更新、靈感的挖掘、方法的提煉等都能得以實現,對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社會適應能力是社會對人才素質最基本的要求,是學生職業能力的具體體現。大學生學習社會適應能力,是為了畢業后能適應社會、迅速融入社會進行的心理、生理以及行為上的各種適應性改變,這需要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年)指出:學校要“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工作于各學科之中,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的社會實踐的聯系,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傾向……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的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表現,除鼓勵學生在學校參加各種學習團體和社會活動外,還需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社會適應能力訓練。信息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這樣的環境和機會。學校可以利用數字化網絡平臺,大力開展情境化模式教學;利用現有應用系統或自己開發合適的軟件,模擬學生未來崗位生活;盡可能提供與真實環境相仿的意境,正確引導學生進行適應性的崗位訓練,為學生的未來無限發展提供優秀的學習平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學校要“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術普及和應用。”高職學院信息化教育的開展與普及,與其說給教師帶來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先進的教學方法和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還不如說給學生提供了無限的學習空間,打破了我國幾千年來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模式。隨著信息化平臺的逐步成熟與確定,一方面,學生的職業能力也將得到無限填充,對學生迅速適應崗位、融入社會和學生的未來發展注入了充足的動力與活力,另一方面,進一步推動和加強了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也給社會輸送了更合格的、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1]余克泉.職院專業建設與評價[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
[2]董 興.課程評價屬性與我國高職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特征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4).
(責任編校 朱正余)
G71
A
1674-5884(2012)06-0044-02
2012-05-01
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010年度院級課題“高職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研究”(GCZY10KTS09)
何瑞梅(1982-),女,湖南寧鄉人,講師,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高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