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潮
腰椎間盤突出癥指的是由于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到神經根及馬尾神經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臨床表現綜合征,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和引起腰腿痛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常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痛苦,甚至造成終身殘疾,喪失了勞動能力[1]。本文觀察研究單純使用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150例患者均為我院2009年至2010年間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其中男性患者共有62例,女性患者共有88例,年齡最大者為67歲,年齡最小者為42歲,病程最長者為1年,病程最短者為1個月,臨床出現腰腿疼痛為單側者為102例,腰腿疼痛為雙側者為48例。
2.治療方法:針刺治療選穴取穴以相應背部夾脊穴和足太陽膀胱經經穴為主,具體取相應的夾脊穴及環跳、委中、陽陵泉、承山、昆侖、腰腿疼痛阿是穴等,針刺時用中等強度刺激,施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再加上關元、氣海、中樞艾灸5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3.臨床療效標準[2]:痊愈:腰腿痛消失,活動正常;顯效:腰腿痛輕微,活動基本正常;好轉:疼痛較前減輕,腰椎活動度較前加大;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改變或加重者。
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頻數及頻率表示病例數及所占構成比。
15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療效顯示,總有效率為92%,無效率為8%,具體見表1。

表1 針灸治療15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療效
腰椎間盤突出癥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疼痛,可以表現為腰背痛、坐骨神經痛,典型的坐骨神經痛表現為由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外側至跟部或足背的放射痛[3]。大多數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及下肢痛,疼痛的發生主要是由于突出、變性的髓核對鄰近組織的刺激與壓迫引起的。區域酸脹麻痛,可在咳嗽、噴嚏、大便等腹壓增加情況下加重,同時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腰椎棘旁放射性壓痛試驗陽性、CT顯示腰椎間盤突出或膨隆。結合臨床表現及放射片提示可以明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非手術療法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基本療法,主要療法有:臥床休息、牽引治療、推拿按摩治療、電療理化、消炎鎮痛藥物治療、減輕神經根水腫藥物應用、食物療法等。本文研究觀察針灸治療本病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臨床痊愈患者共有36例,占總病例數的24%,顯效病例有56例,占37.33%,好轉病例有46例,占30.67%,無效病例有12例,占8%。說明針灸治療短期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佳。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中醫當屬"腰腿疼"的范疇,本病多由素體腎虛、寒濕侵襲所致,或是外傷致瘀血痹阻經脈而為。多考慮病理因素為血瘀、腎虛、寒濕,氣血瘀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正氣不足,邪氣內侵。針刺夾脊穴、環跳、委中、陽陵泉、承山、昆侖可以起到局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由于直接刺激局部炎癥區域,并加以電療,所以能較好地消除局部炎癥,改善局部循環,解除局部的肌緊張與肌肉痙攣,具有較好的解痙松肌作用,加上阿是穴治標改善臨床癥狀。本文中探討針灸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可以起到補益正氣,祛邪外出,血脈暢通的作用,共同緩解疼痛癥狀,這也許就是臨床上支持針灸治療本病取得滿意療效的機理所在。腰椎間盤是人體組織中最易發生退行性病變的部位,腰椎間盤突出后破壞了原本脊柱及椎間盤間的力平衡,造成了脊柱內外平衡失調,實踐證明針刺相關穴位能明顯對腰椎盤突出癥起到明顯的止痛作用,采用痛點阻滯能消除軟組織水腫和充血。特別是在針灸的同時鼓勵患者進行康復功能鍛煉,則對于本病的治療好處頗豐,因為在進行主動功能鍛煉時,血液循環加速,大量血液流向肌肉,血液重新分布,促進局部腫脹吸收及神經肌肉活動功能的恢復。采取先慢后快的方式,先小幅度后大幅度,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鍛煉初始時,對患者進行示范指導,使其掌握正確的方法,開始小角度的前屈、后伸、側彎及旋轉,輔助蹲站挺胸運動,慢下蹲運動,行走鍛煉,鍛煉肢體肌肉的協調性。
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報道有很多,治療效果可靠,但本研究的觀察對象為病程較短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對于病久失養的患者有待進一步研究。
1 楊連松.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62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9,18(11):21 -22.
2 覃興樂.腰椎間盤突出癥保守治療進展?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7(7):461 -462.
3 鐘超英.近五年來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概況?J?.中醫外治雜志,2010,13(1):37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