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汀,周 昂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9)
關于電影中籃球運動的哲學思考
劉 汀,周 昂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9)
從電影學角度出發,闡述籃球電影中籃球運動的內在價值,對籃球運動在電影中的存在方式進行解讀和剖析。通過籃球運動和籃球電影,電影中的籃球運動,籃球運動的哲學思考三個部分進行闡述,挖掘了以電影為載體的籃球運動的獨特屬性,深刻探討了籃球運動本身的哲學意義,旨在進一步完善籃球哲學理念和籃球文化系統。
籃球運動;籃球電影;價值;電影學
本文主旨是通過藝術化的籃球電影進行關于籃球運動本質的哲學思考,而電影只是揭示籃球運動本質的有效載體或者手段、工具之一,電影學并非本研究的主要部分。
籃球運動是一種非線性的運動項目,它不像短跑那樣全速起跑后的勇往直前,相反,在籃球運動中,啟動,加速到完成一系列的技術動作,都不是在一條水平線上的,它不符合疊加原理,在變化莫測的運動中,各種要素變量間的變化率也非恒量,還因運動員個體的差異而風格迥異,隨時都充滿著大膽,具有危險性的創新嘗試?;@球運動在對抗中將力量,速度,協調性,發揮到一種極致。
籃球于1891年由詹姆斯耐斯密斯發明,隨后便以其獨特的魅力席卷全世界。八九十年代,在NBA球星邁克喬丹的引領下,籃球被拉上神壇。至此,關于籃球的哲學的探討開始深入到大眾的心中。籃球的美學及其內在的價值也越來越多的浮出水面。
籃球運動具有如此多的華麗和不可思議的瞬間,在比賽背后,還隱藏著許多人們樂于了解卻鮮為人知的故事。于是人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更加精準藝術地去捕捉那些在球賽直播中無法演繹的畫面?”這便成為籃球和影像融合的契機,以籃球為載體的電影藝術應運而生。
最早關于籃球的影像已無從考究,但在喬丹時代,籃球影像達到了史無前例的輝煌。
從籃球的誕生1891年到2011年,籃球影像真正意義上的輝煌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在籃球歷史中只占大約十分之一,但其存在和發展卻從另一種角度詮釋豐滿了籃球運動的藝術價值。
籃球電影有很多種類,比如紀錄片或者人物傳記,商業片和類型片等等。
在大多數的籃球電影中,籃球運動沒有具體的形式,而是某種特定線條,只是在某個代表性的事物上穿梭和演繹。運動本身的技術層面特點和細節被明顯弱化,而是大大強化了該運動和人物之間的必然聯系。這是由電影藝術的審美價值觀所決定。在20世紀60年代,“接受美學”的出現,確定了“鑒賞者中心論”的觀點。筆者認為這就是電影和籃球運動相互滲透的基礎。在籃球電影中,觀眾觀賞到更多的是關于“籃球運動在社會現實中的反映”,而非是單一純粹的人在體育行為中的美學。
在電影世界里,籃球運動的美學形式多樣,甚至光怪陸離,有的僅僅只是意象。《像喬丹一樣打球》中,喬丹也并非單指喬丹個人,而是代表著一個偉大而不可復制的籃球時代。還有《極致喬丹》中細膩而意味深長的畫面,華麗的拍攝技巧,以及最后那意味深長的一幕,都讓觀眾切身體會到運動本身的殘酷和吸引力,以及懂得在籃球場上的堅持和自信,也能在生活中贏取社會的尊重。同樣是紀錄片,在中國廣受歡迎的《姚明年》,不同于普通的紀錄片,該片具有很強的民族線索性,更能引起中國觀眾的共鳴。
電影中的籃球運動頗有幾分后現代主義的味道。唯一而特殊,不可取代。但這種特殊的存在方式又并非是單純的藝術產物,而是由籃球運動本身所具有的性質決定的?;@球運動包含著籃球文化,而籃球藝術在蘊含籃球文化中,籃球藝術和大眾傳媒娛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現實中,籃球運動員的內心只能在比賽中得以間接體現,而在電影世界里,籃球運動可以代表著人物內心的細膩變化。《單挑》中,丹澤爾華盛頓和球星雷阿倫都有出色傳神的演出,在這部電影里,籃球給予人很大的壓力和挑戰,但最終,籃球成為人物間情感的紐帶,帶來的是無限希望。現實中的籃球運動最吸引人之處就是競技審美和勝負懸念。在電影世界里,這兩點都不被十分突出。因為競技審美和勝負懸念在現今普及的電影世界觀里,觀眾輕松地就能判斷結局。所以,電影更多是挖掘籃球運動內在的價值。像電影《卡特教練》,表達更多的也是對籃球運動的一種人文關懷。同時,電影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對籃球運動進行傳播和宣傳的作用。比如喬丹的個人秀《空中大灌籃》在商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該片中的籃球運動成為了一種手段,實現夢想的寄托。就像觀眾切身去觀賞籃球比賽時,場上的球員以及他們手中的籃球,已然成為觀眾心目中的唯一?!巴ㄟ^籃球來覲見上帝”確實不為過。
運動是由技術、競技和美學三種層次構成。
籃球運動在電影世界里,有著獨特的存在方式。這取決于籃球文化系統中,有屬于自身的哲學范疇,它是一個以籃球為中心的,各方面元素有機的協調整合。作為觀影者,很難從運動技術的層面上去理解籃球運動,再者,該層面在表達上又有所限制,僅依靠訓練、比賽直播、錄像,很難讓普羅大眾更為深入的理解這種運動,就如皮浪懷疑主義學說表述的“沒有親身經歷過就無法相信和了解”,雖然有一定偏激性,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比較確切的。而電影可以將技術融入哲學理念并通過藝術的處理和加工,運用主題效果的異化(包括元素和圖像等)使其深刻具體的展現在觀眾面前。
但籃球運動僅僅是娛樂嗎?籃球運動可以被稱之為藝術嗎?普羅大眾對于籃球運動的解讀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娛樂和藝術并沒有嚴格的分界線。關鍵取決于大眾的認識,當娛樂表現出高尚、美好的一面,娛樂是可以轉換為藝術的。毫無疑問,籃球運動具有娛樂屬性。對于籃球運動的認識,大眾更多的是從媒體傳播和從事籃球運動所得來。大家之所以可以將其和其他形式的運動區分開來,是因為籃球運動特有的規定、設施還有運行模式。可是,僅從這些方面去理解籃球運動,是不夠的?;@球運動也有屬于自身的內在規律,不單是視覺領域所造成的沖擊,它還有著獨特的形成根源,發展演變過程以及規律,這就具備了構成哲學所需要的幾個要素?;@球運動的哲學也是一個矛盾的過程,這個矛盾體是由具體所展現的現象以及潛在于內部的意象對立組成。電影便是在后者方面進行思索。在探究某種事物本身價值觀念時,形而上學的思考方式有其獨特的作用。將具體的籃球運動,以及抽象的非物質的籃球運動分割開。人們觀賞籃球運動和思考籃球運動,所接觸到的是全然不同的概念。簡單的說,就是籃球運動本身包括其自由意志和人的屬性,這屬于一個二元論范疇?;@球運動的自由意志是指不因人的意愿而改變的籃球運動特有的性質,也是這項運動區別于其他運動的根本屬性,但該屬性又是依附在人的屬性來體現的,獨立性和依賴性相互依存,從而構成了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運動——籃球運動。只不過在電影中,該獨立性被單獨且深入地挖掘出來分析和藝術加工。由此分析,籃球是有著獨特美學的一項運動,它所呈現的美學價值已經被大眾所接受和熱愛,這也恰恰是藝術應該具備的條件。
但純粹的籃球運動不可能在現實中存在,因為無論如何,在現實中,它都是一種社會的反映,并有著很多社會服務功能,比如消除膚色界限,創造經濟效益,滿足人的運動需求等等。人們在運動場上所能觀賞到的不止是身體上的競技,運動的美學,還有更深層次的一種呼吁和揭示?;@球運動就在運動、哲學、社會反映之間不斷轉換和存在。這是人類的一項偉大的創造,也是一次成功的思想實踐。
籃球電影不似普通體育賽事轉播,它有著獨立的藝術處理,價值觀探討,人性的批判。在籃球電影中,勝負僅僅只是結局,而人物對于命運的抉擇,對于籃球運動的理解和堅持才是重點所在?;@球電影描述的不是真實的比賽,而是探討競技背后籃球運動最本質的哲學,即籃球是運動的藝術,更是人類思想的藝術。籃球運動在電影世界里被還原到抽象的層面。這或許是一種期望,也是一種升華,現實中的籃球運動和影像世界中籃球運動都在往前發展和延續,相輔相成,抽象和具體的統一,才能帶給大家一個更為完整的籃球運動。
然而,電影雖不是呈現籃球運動本質概念的唯一載體,但絕對是最佳載體之一。它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去完美地解讀所想要表達的概念和思想,讓觀賞者可以一定程度地間接地體會到運動在勝負哲學之外還有著極為廣闊的探索空間。
[1]鄭麗君,原黎君.傳播媒介與體育運動謅議[J].科技創新導報,2008(28).
[2]黃濱,金生偉.籃球藝術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8(12).
[3]余立武,源鎮瀾.李小龍給武術發展的啟示[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0(1).
[4]林振華,胡倩.試析籃球運動中的哲學規律和哲學范疇[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1).
ClassNo.:G841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
PhilosophicalReflectionofBasketballSportinMovies
Liu Ting,Zhou 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lm studies , this essay elaborates the intrinsic value of basketball in basketball movies.The analysi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basketball and basketball movie, basketball sport in basketball movies,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in basketball sport. The essay excavates the unique attributes of basketball sports and its philosophical meaning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tudy of the basketball philosophy and the basketball culture.
basketball sport;basketball film;value;film studies
劉汀,在讀碩士,西華師范大學。
周昂,在讀碩士,西華師范大學。
1672-6758(2012)08-0134-2
G8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