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程,郭立童,張含卓,孫 智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面向非工科類學生的《材料科學概論》教學探索
許 程,郭立童,張含卓,孫 智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對面向“非工科類”學生的《材料科學概論》進行了教學探索,根據授課對象的特點,提出了降低專業性、引入互動教學、布置開放性作業和改革考核方式四個方面的改革,并在實踐中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授課對象;專業性;互動教學;改革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材料已經成為高技術產業的先導和基礎,正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材料特別是新材料的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大小的主要標志。因此,面向各個專業普及材料科學的相關知識和理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1]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的《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具有相對穩定教學內容的課程不同,《材料科學概論》的教學必須更多關注學科前沿和研究熱點。同時,面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材料科學概論》的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專業和需求,有不同的側重點。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使教學內容與授課對象的接受能力相適應,并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上課熱情,是該課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筆者所在學校中國礦業大學南湖校區材料學院成立伊始,就開設了《材料科學概論》通識教育必修課,并在全校范圍內開設了該課程的公共選修課。同時,還進行了該課程的雙語教學。根據該課程開設的不同學院、專業情況,并且結合教學實踐和前人的經驗總結,我們將《材料科學概論》面向對象劃分為以下五大類:1.“非工科類”;2.“機械類”;3.“力學與建筑類”;4.“其他非機械工科類”;5.“應用類”;本論文主要針對“非工科類”授課對象進行研究。根據已有的教學經驗,在面向“非工科類”學生的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對《材料科學概論》的定義及原理常常感到枯燥無味。由于“非工科類”學生大多沒有良好的材料學背景,因此對定義和原理難以做到透徹理解,這就對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方法,甚至個人學識的豐富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專業課與作為非專業課的區別主要體現于連貫性,前者具有很好的銜接性,學生可以借助于前期基礎并找出關聯性。[2]但是《材料科學概論》則是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給“非工科類”學生灌輸一個新領域的綜合知識,基本上是從頭來學,學生不太樂意參與甚至于難以參與進來。
3.重視程度不夠,完成課后作業積極性不夠。當前學生常有種觀點,即專業課的學習好壞對將來考研或者找工作有很大影響,但是對于“非工科類”學生而言,《材料科學概論》課的學習成績好壞甚至學與不學都影響不大,因此常被置于次要位置,僅僅作為一種獲得學分的方式,而沒有真正地去重視。
4.難以沿用常規課程閉卷考試的考核方式。[3]由于《材料科學概論》課程內容多、泛、雜,對“非工科類”學生的難度更為明顯,一旦采用常規閉卷考試,就會使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應試模式,不但難以使學生真正獲得知識,還會加深其的反感情緒。
根據“非工科類”,即藝術、工商、體育、會計等專業學生的特點,對《材料科學概論》教學進行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探索。
1.降低專業性,尋找學生興趣點。由于“非工科類”學生沒有較好的材料學基礎,該課程在授課中常易導致枯燥無味,因此我們認為首先教師教學應該做到語言通俗、易懂,專業性內容不能涉入太深。其次,如何講解和用什么樣的方式講解是關鍵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總結。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引入一些使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提出一些有趣的小問題,或者穿插一兩個與材料相關的小故事。此外,在教學中盡量使用多媒體幻燈片的方式,甚至還可以提供視頻,可能會起到一定的效果。[4]例如在“礦物材料”講解中,給學生介紹石英時,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自然界中的水晶、玉和瑪瑙是否都由石英構成?”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圖片并帶了這三種礦物到課堂,給學生以直觀的視覺和觸覺,極大的調動了他們的興趣。在講解“高分子材料”中的塑料時,則重點突出了材料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特色,給學生介紹了生活常用的七種塑料。在介紹“激光材料”時,學生總覺得激光是一種高科技、神秘的東西,與自己距離很遠。筆者于是介紹了激光在身邊的眾多應用,特別是電腦光驅采用的都是激光技術。為了給學生更直觀的印象,播放了一個如何利用光驅里面的部件制作激光器的視頻。學生很感興趣,后面的學習中還有學生帶來了自己制作的激光器,給大家做演示。
2.互動教學,團隊協作。針對課堂參與度不高的問題,我們常和學生就課堂所講的內容進行溝通,并以互動教學和團體協作的方式,加強交流與探討。在互動方面我們給予了學生隨時可以提問的特別權力。在介紹“膠粘劑”時,有學生就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問如果手指不小心被502膠粘住了,有什么好辦法可以去除膠水。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過這個問題,但是多數情況下只是用蠻力解開,而沒有研究過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該學生帶來了一瓶用來洗指甲油的凈甲水,告訴大家用該溶劑可以很方便地解決問題。此外,我們也強調互動和團隊協助相輔相成,例如在“仿生材料”部分,學生就對一些動植物中的納米組織很感興趣,一些同學主動對荷葉的表面、壁虎的爪子等做了充分的調研,準備了精美的課件,并為大家做了生動的闡述。在“納米抗菌材料”部分,學生則饒有興趣地分為兩組,一組重點揭示納米抗菌材料的優點,涉及有納米鞋墊、納米羽絨服、納米球拍等等。而另一組則對納米抗菌材料的潛在缺陷進行了質疑,認為納米抗菌材料是否會“無孔不入”,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3.布置開放性作業題,激發主觀能動性。《材料科學概論》的特點是內容多,范圍廣,但也因此課后習題難度低,“非工科類”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積極性不高。針對這種情況,嘗試布置開放性作業題即自主選題,通過給學生劃定一個課堂講授內容的小范圍,或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小方向,讓學生自主選取感興趣的題目來調研與解答。例如一次給藝術學院學生布置了一個與繪畫用品材料相關的選題,有學生交了一幅非常精美的水彩畫,并對使用的幾種顏料進行了詳細的成分分析與特性研究,令人印象深刻。在學習“金屬材料”中的銅時,布置了一份與銅元素相關的開放性習題,一個藏族的同學在作業中介紹了具有其民族特色的藏銀,講述了藏銀的歷史,材料組分,以及目前的發展情況。筆者特別邀請他在課堂上為同學們做了詳細介紹,此后大家對作業的重視度顯著提高,對學習也更加有興趣。
4.改革考核方式。在“非工科類”學生的《材料科學概論》考核方式上,改革單一的閉卷考核方式,而以多種考核方式并舉,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考察,給出合理成績。考核方式中取消了期末閉卷考試,根據學生在互動教學、團隊協作以及開放性作業中的表現、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效,并結合期末結題論文(與材料相關的調研報告),給出最終成績。具體為出勤10分、課堂表現30分、課后作業30分、期末調研報告30分,該考核方式不再拘泥于死記硬背的應試模式,給予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借助《材料科學概論》的教學探索,希望能讓學生特別是“非工科類”學生對材料學的基本知識、材料的發展狀態有一個更好的認識,能夠在今后各自從事的技術領域中更好地利用材料發展的成果。更進一步,通過教學創新與教學改革,增強“非工科類”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使他們更好地領會到材料科學的奧秘與精彩。
[1]王嘉毅.從移植到創新—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教學論學科的發展[J].教育研究,2009(1):25-31.
[2]周穎賈,曉林魯,占靈.《材料概論》多媒體教學系統設計與實現[J].科技創新導報,2008(24):109-111.
[3]王晶梅,關穎.高校“概論”課“四合一”考核模式探討[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11(1):72-74.
[4]靖薇.淺談多媒體教學管理[J].中國電力教育,2010(3):53-54.
Exploration of“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terials Science”Offered to the Non-engineering Majors
Xu Cheng,Guo Litong,Zhang Hanzhuo,Sun Zhi
The exploration of“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terials Science”to the non-engineering majors is made.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objects,four aspects of reform,including decreasing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introducing interactive teaching,assignment,reforming evaluation mode are discussed,and good results are gained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bjects;professionalism;interactive teaching;reform
G642
A
1672-6758(2012)09-0016-2
許程,博士,副教授,中國礦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2011年度青年教師教學改革資助項目,中國礦業大學應用技術學院2011年度教學改革資助項目。
Class No.:G642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