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芳,楊連香,孫惠萍,陳淑萍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浙江杭州 310006)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是指糖尿病并發單位體積內骨量減少、骨組織微結構改變、骨強度減低、脆性增加等易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代謝性骨病,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統的重要并發癥之一[1]。骨質疏松癥導致的骨折以椎體骨折、髖部骨折和腕部骨折最常見,而髖部骨折是骨質疏松病理性骨折危害最重、死亡率最高的一種骨折,臨床上常采用手術治療,其優點是減輕骨折疼痛,能早期起床活動,避免長期臥床引發的并發癥,使患者早期恢復自理能力,減輕家庭與社會的負擔。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本院骨科收治48例糖尿病性骨質疏松致股骨頸骨折的老年患者,均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現將圍手術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8例,男12例,女36例;年齡61~87歲,平均年齡76歲;糖尿病病程5~35年;骨密度測試顯示不同程度降低;均為跌倒致股骨頸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4例,Ⅲ型25例,Ⅳ型19例;均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
1.2 結果 本組患者手術均順利,術后3~7d能在助行器保護下行走,平均住院日16.5d。術后隨訪3個月,患者血糖控制在較理想范圍,檢測空腹血糖4.3~8.5mmol/L、餐后2h血糖5.1~11.9mmol/L;未發生人工股骨頭脫位及感染,3個月后均棄助行器行走,無跌倒事件發生。
2.1.1 心理護理 患者發生骨折后,擔心無法手
術、預后差,易出現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因此,與患者多溝通,給予心理指導,用簡明通俗的語言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術前準備、手術目的、麻醉及手術方式、效果等,消除患者的顧慮,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和護理。
2.1.2 控制血糖 監測血糖4次/d,分別為早餐前及三餐后2h;對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調整胰島素用量,同時加強糖尿病飲食宣教,營養科制定可行的飲食計劃,控制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內、餐后2h血糖在10.0mmol/L以內才可進行手術。
2.1.3 術前指導 訓練患者床上排便,教會患者做呼吸操、擴胸運動及利用牽引床進行翻身及引體向上;發放疼痛教育卡,宣教疼痛相關知識,并給予有效止痛,保證睡眠;向患者講明,一般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3~7d,可在助行器協助下下床活動,
2.2.1 一般護理 患者回病房后去枕平臥6h,患肢下墊一軟枕,使之抬高15°,保持外展中立位;進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手術部位出血情況,繼續監測血糖;保持引流管通暢。
2.2.2 疼痛護理 術后,由于創傷大,局部出現淤血、腫脹,導致疼痛;早期功能鍛煉,在運動時會感覺疼痛。采用疼痛數字評估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2]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給予早期疼痛干預,按時、按需給藥,實施個體化、多方式的超前鎮痛方案。術后3d內按醫囑給予凱紛(氟比洛芬脂)50mg靜脈注射2次/d、塞來昔布膠囊1片口服2次/d,在康復訓練前30min給予止痛藥,對中度及重度疼痛患者給予哌替啶75~100mg肌內注射,同時采用暗示、想象、聊天、看電視、聽音樂等方法引導患者放松及分散注意力。本組輕度疼痛29例、中度疼痛14例、重度疼痛1例,鎮痛后疼痛均減輕,能在醫護人員指導下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2.2.3 并發癥預防護理
2.2.3.1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DVT是下肢骨科術后常見并發癥,可引起下肢腫痛、循環障礙,影響功能恢復,嚴重者致肺栓塞死亡[3],尤為老年患者血液黏稠度高、血流緩慢,更易發生DVT。向患者講解DVT的原因、危險因素及后果,進行飲食指導;有文獻報道[4],下肢DVT的發生率是上肢的3倍,因此避免在下肢穿刺輸液;密切觀察患肢血運情況,及早指導患者進行患肢主動、被動運動;按醫囑使用抗凝藥物;對術后24h缺乏主動運動患者,采用人力擠壓腓腸肌[5],達到預防DVT目的。本組未發生DVT。
2.2.3.2 人工股骨頭脫位 糖尿病患者髖關節骨密度下降明顯,髖關節周圍肌力減退,易發生人工股骨頭脫位。指導患者術后3個月內,禁忌患肢內旋、內收中線和屈髖超過90°等動作;向患者反復強調以下注意點:側臥時雙膝之間放一個枕頭,坐在床上時身體不能前彎拉棉被,坐位時腳不能交叉,不能坐低的椅子,坐位站起時不能向前彎腰,站立時腳尖不能向內、身體不能過度前彎。本組無1例發生人工股骨頭脫位。
2.2.3.3 預防感染 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防止術后感染尤為重要。預防呼吸道感染:術后6h半臥位坐起,利用牽引床進行引體向上及擴胸運動,做呼吸操;預防泌尿系感染:術后患者盡量自行排尿,對留置導尿管患者規范實施留置導尿護理,告知患者每天飲水1 500~2 000ml,視情盡早拔除導尿管;預防壓瘡:利用牽引床進行翻身,保持床單整潔、干燥,翻身時避免拖、拉動作;預防人工股骨頭假體感染: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引流液逆流,拔管及換藥時嚴格無菌操作。本組3例患者因胃腸道反應出現惡心、嘔吐,未達到飲水量,且導尿管留置時間超過5d,出現尿路感染,行膀胱沖洗后感染控制并拔除導尿管。
2.2.4 功能訓練
2.2.4.1 手術當天 術后6h生命體征穩定,患者能耐受的情況下即可進行踝泵練習。
2.2.4.2 術后第1天 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和踝關節屈伸練習,保持收縮5s然后放松5s,重復進行,15~20min/次,2~3次/d。
2.2.4.3 術后第2天 繼續以上運動的基礎上,增加髖關節、膝關節的被動和主動運動。可使用CPM 機進行被動練習,2次/d,30min/次,角度和速度根據患者的耐受度調節;患者在無阻力情況下進行髖關節、膝關節主動伸屈運動,2~3次/d,15~20min/次。
2.2.4.4 術后第3~7天 繼續進行上述運動,同時增加位置轉移訓練和步行訓練。位置轉移訓練:由仰臥位至坐位,患者利用上肢和健側下肢將患肢移近床邊,先將患肢放下,再坐起,盡量減少髖關節屈曲角度(術后早期髖關節屈曲度一般控制在60°以內);由坐位到站立,先將助行器放于床邊,患者健側肢體先著地,然后雙手握住助行器,患側下肢著地,將身體重心放于健側肢體上,雙手握住助行器保持平衡;上床時,按相反方向進行。步行訓練: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一般3~7d下床活動,患者適應站立后,即在助行器輔助下開始負重步行,早期負重運動有利于軟組織生長,促進肌肉功能的全面恢復,本組48例均在術后3~7d在助行器輔助下負重步行訓練。
2.2.4.5 術后第8天至出院后 繼續上述運動,在患者能耐受的情況下,逐漸增加活動度和訓練時間,逐步恢復髖關節功能。本組患者15~21d康復出院,無嚴重并發癥發生。
2.2.5 健康教育 由責任護士負責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重視防跌倒的宣傳教育,告知在髖關節沒有達到足夠的強壯及活動度前,借助他人或助行器協助步行,直到能保持平衡并有足夠力量才能獨立行走,獨立行走時注意防跌倒,以免再次骨折;讓患者學會使用食品交換法建立合理飲食結構,多食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控制含糖多的食物,補充維生素D以有利于鈣的吸收,增加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維生素D含量較高的食物有魚肝油、蝦皮等;戒煙,避免酗酒,少喝濃茶、咖啡和碳酸飲料等,向患者說明煙中含有尼古丁和咖啡因,可加速鈣的排出,酒能干擾維生素代謝和加速鈣的排出;教會患者自己監測血糖和準確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圍;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是防止骨質疏松癥的有效措施,適當進行室外活動,陽光中紫外線能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而維生素D可促進鈣的吸收;對嚴重骨質疏松患者使用藥物治療,治療藥物有維生素D及鈣制劑、雌激素、降鈣素等[6],對需要用藥物治療的患者,向其講解藥物的劑量、用法、注意事項和副作用,合理用藥有利于藥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并減少不良反應,達到治療目的。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合并股骨頸骨折常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效果較好。護理重點為術前加強心理護理、控制血糖;術后做好一般護理、疼痛護理,加強并發癥預防護理,重視功能訓練及健康教育,提高手術成功率。
[1]朱文卓,宋滇平.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的研究進展[J].昆明醫學院學報,2008,(2B):97.
[2]郭向麗,趙繼軍.疼痛評估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報,2008,15,(12):8-10.
[3]邱貴興.預防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專家建議[J].中華骨科雜志,2005,25(10):636-640.
[4]蔡平,李群.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0,2(21):245-246.
[5]金巧玲.人力擠壓腓腸肌對下肢靜脈回流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08,7(10):731-732.
[6]陳昌貴,張濤,施小燕等.淺談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的社區診治及健康教育.中國全科醫學,2005,5(8):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