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田,廖臘翠
(恩施自治州中心醫院,湖北恩施 445000)
隨著介入心臟病學的飛速發展,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檢查治療在臨床已廣泛開展,具有創傷小、容易壓迫止血、恢復快、安全、并發癥少的特點,縮短了患者住院天數,減少了住院費用,易被患者接受,尤其適合下肢動脈病變或老年人股動脈逆行徑路迂曲、狹窄、斑塊等病變患者的檢查治療[1,2]。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心血管病中心對27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實施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檢查治療,現將護理配合報告如下。
本組278例,其中男232例、女46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61歲;急性心肌梗死90例,陳舊性心肌梗死68例,不穩定性心絞痛120例 。159例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共置入支架189枚 ),住院5~7d后癥狀穩定出院;11例橈動脈穿刺未成功改為股動脈穿刺,完成檢查治療;108例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均顯示冠狀動脈正常,住院3d后出院。
2.1 檢查治療前配合
2.1.1 患者準備 做好健康指導,使患者保持情緒穩定;無需禁食,但進食不宜過飽,要求食物清淡易消化,禁食易引起腹脹的食物(如豆類、甜食等);檢查治療前排空大小便;行 Allen’s試驗[1,2],同時壓橈動脈和尺動脈時,手掌變白,放松尺動脈仍壓橈動脈,若尺動脈血液供應正常,15s內整個手掌迅速變紅,方能置管;檢查患者術側上肢,注意有無畸形、外傷史、關節病變及血管有無穿刺損傷,本組患者均可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檢查治療。
2.1.2 物品準備 備好動脈鞘、導絲、導管、局麻藥、肝素、造影劑、除顫器、吸痰器、呼吸機、輸氧裝置及各種搶救藥品(如硝酸甘油、阿托品、多巴胺、利多卡因等)。
2.2 治療中配合 予心電監護,建立靜脈通道;患者平臥位,手臂外展20~30°,手掌朝上,手呈半握拳狀屈曲,適當墊高手腕及肘部,充分暴露橈動脈。醫生行介入檢查治療過程密切配合,觀察并記錄患者意識、面色、心率、心律、脈搏、脈搏氧飽和度等情況,當患者出現心悸、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血壓下降、心率減慢時,警惕血管迷走反射發生,協助醫生進行搶救治療,遵醫囑應用阿托品、多巴胺等;當出現心悸、胸痛、胸悶、血壓及心率逐漸減慢或出現室性心律失常時,警惕動脈痙攣發生,遵醫囑應用硝酸甘油、利多卡因等。檢查治療結束,將橈動脈壓迫止血器壓在穿刺點并固定,醫生緩慢拔出鞘管達1/2時,配合醫生邊拔鞘邊注入15ml氣體加壓止血,壓迫后注意局部有無滲血,囑患者作手指活動,觀察壓迫松緊度。本組11例橈動脈穿刺未成功改為股動脈穿刺,順利完成檢查治療;所有患者治療中均未發生血管迷走反射、動脈痙攣。
2.3 治療后配合
2.3.1 一般護理 患者無不適即可步行回病房;鼓勵患者進低鹽、低脂、易消化飲食,多飲水,以補充血容量和及時排出造影劑。
2.3.2 穿刺側肢體護理 穿刺側肢體略抬高,勿下垂[3],2h內避免做屈腕動作,腕關節制動4~6h,可活動手指,1~2d內避免纏袖帶、測血壓及輸液等;24h內觀察橈動脈搏動、皮膚溫度及色澤,橈動脈壓迫止血器是透明的,可隨時觀察局部有無出血、滲血,每2h放氣5ml,如有出血可隨時注入空氣加壓止血。本組1例患者治療后30min發現穿刺點滲血較多,給予再加壓后未再出血。
2.3.3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 24h內動態監測心率、心律、血壓、脈搏及脈搏氧飽和度,及時發現出血、低血壓、心律失常等并發癥。
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檢查治療是一種有創治療方法,護理重點為治療前做好患者和物品準備;治療中密切配合醫生,嚴密觀察,及時協助醫生處理異常情況;治療后觀察生命體征,加強穿刺側肢體護理,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1]張琳,涂國紅.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支架術后抗凝的觀察與護理28例[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5):9-10.
[2]薛小慧.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并發心臟壓塞1例的急救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0,9(12):1084-1085.
[3]葛亞敏,江萍.心臟手術后患者轉運的安全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6):53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