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平,黃玉芬,俞俊春,章賽春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重癥手足口病患兒14例的營養支持護理
俞小平,黃玉芬,俞俊春,章賽春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總結14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營養支持護理。護理重點為做好患兒營養評估、飲食護理、口腔護理、管道護理、并發癥觀察與護理。經治療和護理,14例手足口病患兒中,好轉2例,轉康復醫院2例,達同齡兒體重標準10例。
手足口病;兒童;營養支持;護理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一種由柯薩奇A16和腸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引起的一種常見傳染病。多數患兒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皰疹,大多預后良好。少數重癥病例可出現腦炎、心肌炎、肺水腫、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同時因口腔等部位出現皮疹、皰疹,造成大部分患兒不能經口進食,進而影響患兒的營養狀況,從而延長疾病的治療時間。2010年4月至10月,本院重癥監護病房收治14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加強營養支持護理,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本組14例,男8例,女6例;年齡1月~5歲;6例處于昏迷狀態,3例吞咽咀嚼困難,2例處于高代謝狀態;腸內營養11例,腸外營養3例(2例伴有嚴重的消化功能障礙,1例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住院天數2~15d,平均7.5d;治愈10例,好轉2例,轉康復醫院2例。
2.1 營養評估 患兒入院后均按主觀綜合性營
養評估法(SGA)[1]進行營養評估,評估內容包括:體重下降情況、膳食攝入量、胃腸道癥狀、體力活動、皮下脂肪、肌肉、水腫等情況。本組入院時中度營養不良13例,重度營養不良1例;經治療和護理,達同齡兒童體重標準10例,輕度營養不良3例,中度營養不良1例。
2.2 腸內營養及腸外營養護理 按醫囑給予11例腸內營養、3例腸外營養。
2.2.1 腸內營養護理 患兒不能經口進食但胃腸功能正常予腸內營養,以防胃腸道委縮。采用鼻飼管輸注。插鼻飼管前,充分潤滑,插管動作輕巧、緩慢,嚴密觀察患兒呼吸及面色,避免誤插入氣管,當患兒不合作或躁動時勿強行插入,以免造成氣管與食管損傷[2];鼻飼管置入成功后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折疊、受壓;首先經鼻飼管緩慢注入少量溫開水,使患兒對腸內營養有一個逐步適應過程,然后按醫囑給予營養液,從少到多,且保持營養液合適的溫度,一般以手背測試有溫熱感即可(在38℃左右),待用營養液保存在4℃以下冰箱內,但必須在24h內用完;保持鼻飼管道清潔通暢,每次輸注營養液前后沖洗,每日監測鼻飼管外露的長度;對插入鼻飼管的鼻孔每日用等滲鹽水棉簽擦拭,保持鼻腔清潔。本組11例患兒給予鼻飼行腸內營養,按醫囑完成腸內營養計劃。
2.2.2 腸外營養護理 嚴重消化道出血或胃腸功能紊亂者,采用腸外營養。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輸注營養液。置管時注意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重視患兒的主訴,置管成功后按醫囑腸外營養;輸注營養液時使用3L袋,注意滴速;每次輸注營養液后及時沖管,用每毫升含1U的肝素鈉定期沖管,預防血凝塊形成及周圍纖維蛋白鞘;肝素帽每周更換1次,并注意觀察穿刺部位的情況;定期更換敷料,撕敷料時順著導管方向往上撕,以免拔出導管,萬一拔出不能往回送。本組3例腸外營養患兒均采用PICC,未發生導管堵塞。
2.3 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2.3.1 代謝性并發癥 腸內、腸外營養液配制不合理,易造成患兒電解質及代謝紊亂,表現為低血鉀、低血糖。
2.3.1.1 低血鉀 加強對血生化或電解質的監測,床邊使用監護儀,當患兒出現腹脹、心電圖改變、血鉀偏低時及時告知醫生并相應處理。本組6例患兒血鉀為2.2~3.0mmol/L,遵醫囑經靜脈、鼻飼管補鉀,同時監測心電圖、觀察腹脹情況,經補鉀后,血鉀上升至3.2~4.3mmol/L。
2.3.1.2 低血糖 加強對血糖的監測,當患兒出現定向力喪失、抽搐、昏睡、昏迷時及時告知醫生處理。本組1例2個月的 患兒出現低血糖抽搐,測血糖為1.3mmol/L,遵醫矚予安定0.5mg/kg、10%葡萄糖2ml/kg靜脈注射,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鼻導管吸氧,適當約束肢體,經處理病情穩定,血糖上升為4.6mmol/L。
2.3.2 腹脹 由于患兒長期臥床胃腸蠕動減弱,同時對腸內營養液的不適應,易出現腹脹,其發生率約占腸內營養不良反應的4.7%~16.7%[4,5]。因此,密切觀察患兒的腹脹情況,測量胃內殘余液量1次/d,抽出胃內滯留液體,隨時觀察抽出液的性狀和量;患兒腹脹明顯時,及時給予對癥處理。本組11例腸內營養患兒均有不同程度腹脹,其中7例患兒通過調整營養液輸注量和時間、3例患兒通過抽出胃內滯留液體、1例患兒通過肛管排氣,腹脹癥狀均消失。
2.3.3 感染
2.3.3.1 口腔感染 營養支持時,患兒由于長期未經口進食,容易發生口腔感染。本組出現真菌感染2例,予局部涂制霉菌素混懸液3~5次/d,癥狀緩解。
2.3.3.2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腸內營養的嚴重并發癥,常表現為吸入性肺炎。因此,注入營養液時從少量開始,逐日緩慢增加;鼻飼時出現嗆咳、咳出營養液樣物、氣憋或呼吸急促時,需考慮誤吸,暫停注入,及時清除吸入物,防止吸入性肺炎;加強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翻身拍背,加強肺部物理治療[3]。本組患兒未出現吸入性肺炎 。
2.3.3.3 皮膚感染 患兒抵抗力差,皮膚嬌嫩,置管周圍易出現皮膚炎。因此,保持置管周圍皮膚清潔干燥,修剪患兒指甲,防止抓破皮膚,必要時給患兒戴棉織手套[6];每3d更換敷料1次,敷料松動或潮濕時及時更換。
2.3.3.4 PICC導管感染 嚴密監測體溫變化,每周1~2次經導管血培養及濾過器中液體培養[7],可及時發現導管污染。本組3例腸外營養患兒未出現導管感染。
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病情發展迅速,病死率高。為增加患兒抵抗力,治療同時必須加強對患兒的營養支持。了解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營養支持的方法,做好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營養支持的觀察與護理,是實現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有效營養支持的保障。通過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營養評估、腸內及腸外營養護理及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等,能促進患兒早期康復。
[1]鄭家駒,葛可佑.中國營養百科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89
[2]李曉靜,陳敏.兒童急診洗胃的護理體會[J].護理與康復,2007,6(9):619-620.
[3]鄒翼霜,張美琪,沈東鋒,等.危重癥甲型HINI流感孕產婦5例的護理 [J].護理與康復,2011,10(10):866-867.
[4]董銘鋒,喬以澤,尹綱,等.十二指腸營養管在食管外科中的應用[J].腸外與腸內營養,1996,3-209-211.
[5]喻荔琳,營荔紅,林麗英,等.食管癌術后早期營養支持監護與比較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40-42.
[6]張美麗,屈偉嬌.50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體會[J].護理與康復,2009,8(3):227-229.
[7]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 實用兒科學[M].7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576.
R473.72
B
1671-9875(2012)08-0748-02
俞小平(1980-),女,本科,護師.
2011-11-24
10.3969/j.issn.1671-9875.2012.0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