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紅
(湖州市中心醫院,浙江湖州 313000)
顱內動脈瘤破裂術后持續腰大池引流的護理
沈建紅
(湖州市中心醫院,浙江湖州 313000)
總結30例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術后持續腰大池引流的護理。護理重點是做好一般護理,加強病情觀察,注意引流液的量及性狀,控制流速,嚴格無菌操作,預防顱內感染,并做好拔管護理。經治療和護理,按格拉斯哥預后評分,恢復良好17例,生活自理9例,需人照顧3例,自動出院1例。
顱內動脈瘤;腰大池引流;護理
10.3969/j.issn.1671-9875.2012.08.020
顱內動脈瘤破裂是蛛網膜下隙出血(SAH)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1],SAH患者破壞了腦脊液的正常循環,導致顱內壓增高,出血阻塞腦室系統,致顱內壓進一步增高,繼而破壞深部腦組織,可引起繼發性腦血管痙攣及腦積水等嚴重并發癥,因此,盡快恢復腦脊液正常循環是治療的首要問題[2]。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本院神經外科對30例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術后采用持續腰大池引流置換腦脊液治療,效果滿意,現將護理報告如下。
本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32~71歲,平均52歲;動脈瘤部位:前交通動脈14例,后交通動脈9例,大腦中動脈5例,椎-基底動脈2例;按Hunt&Hess分級[3]:Ⅰ級5例,Ⅱ級13例,Ⅲ級9例,Ⅳ級3例;均經頭顱CT檢查確診為SAH,行顱內動脈瘤夾閉術25例、栓塞術5例;術后均予持續腰大池引流;術后療效按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3],恢復良好17例,生活自理9例,需人照顧3例,自動出院1例。
2.1 一般護理 指導患者絕對臥床休息4~6周,床頭抬高15~30°,避免自行抬高或降低床頭;囑患者注意保暖,預防感冒,避免劇烈咳嗽;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適當使用緩瀉劑;飲食清淡易消化,多食粗纖維食物;避免精神緊張,保持情緒穩定。
2.2 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患者意識、瞳孔、生命體征的變化;正確區分顱高壓性頭痛和顱低壓性頭痛,顱高壓性頭痛的特點是以清晨和晚間多見,多位于前額及顳部,為持續性頭痛,并陣發性加劇,咳嗽、打噴嚏、用力、彎腰、低頭時可加重[4],抬高床頭時頭痛減輕;顱低壓性頭痛的特點是抬高頭位時頭痛加劇,放低頭位、減慢引流速度時頭痛減輕[5];引流過程出現顱內壓突然急劇降低,立即報告醫生,避免引流過度。本組2例患者出現顱低壓性頭痛,予抬高引流管以減慢引流速度,頭痛緩解。
2.3 引流護理
2.3.1 引流液觀察及流速控制 密切觀察、記錄24h腦脊液的色、質、量,引流過程中腦脊液顏色應逐漸由深變淡直至清亮,引流量由多變少,若出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處理;根據病情、體位和腦脊液引流情況調整引流管的高度,腦脊液流速一般以2~5gtt/min、10ml/h為宜,使引流量控制在200~300ml/d,切忌忽快忽慢[2],防止過度引流致顱低壓癥、低顱壓性頭痛、氣顱等并發癥[6,7]。當患者改變體位、頭部高度發生改變時需重新調節引流速度,使患者顱內壓維持在正常水平。本組2例出現低顱壓性頭痛,無腦疝或氣顱發生。
2.3.2 引流管護理 為防止引流管滑脫或出現意外拔管,引流裝置的妥善固定尤為重要。將引流管沿脊柱側向頭部方向延長固定,從肩側伸出接引流袋固定于床下15~20cm,既可防止引流管打折、扭曲,方便患者翻身,又可遠離肛門而減少感染機會[2]。引流管扭曲、折疊是引流不暢的重要原因,對患者及家屬加強引流管護理的宣教,床上活動時動作幅度不宜過大,防止引流管受壓、扭曲;對于意識障礙患者,取得家屬同意理解,予適當約束,并加強巡視。本組1例患者因意識障礙、躁動明顯致固定裝置脫落,短時間內腦脊液引流過多,患者出現意識障礙加重、面色蒼白、血壓下降,立即予夾閉引流管,安置患者去枕平臥位,開放靜脈通道迅速補液,經搶救治療,患者意識障礙減輕,血壓恢復正常參考值。
2.3.3 預防感染 由于持續腰大池引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顱腦與外界相通,增加了顱內感染的機會。因此,病室每天空氣消毒1~2次,減少探視和人員流動;穿刺處敷料保持清潔干燥,觀察置管部位的皮膚情況;搬動患者時先夾閉引流管,防止逆流;每日在無菌操作下更換引流裝置,每日或隔日1次留取腦脊液作實驗室檢查,以便及時發現感染。本組1例發生感染,腦脊液變渾濁,患者有頭痛、嘔吐癥狀,體溫達39.0℃,按醫囑予羅氏芬靜脈滴注,1周后癥狀緩解。
2.3.4 拔管護理 根據病情、置管時間、有無并發癥等考慮拔管[8]。引流管管留置時間一般以7d為宜,不超過14d,留置引流管時間越長,發生感染的風險越大[9]。當引流出的腦脊液轉為清亮、蛋白含量降低、細胞數減少,表明已達到治療目的,及時拔管。先試行夾管24~48h,如患者未出現頭痛、惡心、嘔吐、呼吸及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煩躁不安等癥狀,即可拔管;拔管后觀察意識、生命體征變化,并注意穿刺處有無腦脊液漏,嚴格臥床休息。本組引流管留置時間5~13d,平均7d。
持續腰大池引流置換腦脊液是神經外科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致SAH的一種常用方法。持續腰大池引流加速了腦脊液循環,減輕了血性腦脊液對腦膜的刺激,緩解了疼痛。護理重點是做好一般護理,加強病情觀察,注意引流液變化,嚴格控制流速,做好引流管護理,嚴格無菌操作,預防顱內感染,并做好拔管護理,提高臨床療效。
[1]洪顯釵,吳雪潔,林秀麗,等.破裂性顱內動脈瘤圍手術期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0,9(3):237-239.
[2]劉麗貞,鄭南嵐,鄭盼秋,等.持續腰大池引流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4):22-23.
[3]王忠誠,于春江,趙繼忠,等.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762.
[4]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64.
[5]郎黎薇.神經外科護士臨床常見問題與解答[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43.
[6]陳映紅.持續腰大池引流腦脊液護理對急性顱內動脈瘤破裂患者顱內壓及預后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4):19-20.
[7]張喬,彭曉卉.腰大池外引流治療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觀察與護理[J].哈爾濱醫藥,2010,30(4):82-83.
[8]屠苗娟.腰大池持續引流78例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10):861-862.
[9]劉宏雨.側腦室引流在68例腦室出血患者中的用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7):516-517.
R473.6
B
1671-9875(2012)08-0751-02
沈建紅(1972-),女,本科,副主任護師,護士長.
201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