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寶
(廣西中醫學院 外語部,廣西 南寧 530001)
大學ESP師資現狀及其成因的調查與反思
方 寶
(廣西中醫學院 外語部,廣西 南寧 530001)
通過訪談的方式對大學ESP教師教育水平及總體狀況、教學成效及其成因、教學不足及其改善建議等方面進行了充分的調查和分析,提出了促進大學ESP師資發展的對策:專注師資的優化發展,提高教師的自我學習效率;設置專門的教師崗位和教研機構,強化師資長遠發展目標;重視教師的跨專業合作,促進“復合型”師資的培養。
ESP;師資力量;現狀調查;成因分析;對策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專門用途英語)是指與某一特定專業領域密切相關的英語(Dudley-Evans amp;St John,1998),它是相對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通用英語)而言的。ESP不僅涉及一般的英語知識、語言學習知識,還涉及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在我國通常也被稱之為專業英語(Subject Based English),比如商務英語、法律英語、醫學英語、計算機英語、金融英語等。跨入新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以及英語在國際各個領域交流中的巨大作用使得大學ESP教學日顯緊迫和突出,并已逐漸形成了一個多元化和多樣式的英語教學領域,“成為21世紀英語教學的主流”(劉潤清,1996)。與EGP單純的英語能力教學所不同的是,ESP課程具有跨學科教學的本質屬性,其對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師資是ESP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而在已有的ESP相關研究中,對師資方面進行專門調查研究的文獻仍十分缺乏,因此,以調查為手段,在獲取相關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反思和建議是促進高校ESP師資發展的一個必然訴求。
保障教學質量是ESP教學實現可持續和優化發展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國大學ESP教學質量仍難遂人意。1999年修訂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雖然將專業英語定為了必修課,但是“專業英語教學還是紙上的東西,并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專業英語教學在絕大多數院校處于名存實亡的境地”(蔡基剛,2004)。大學ESP教學實施不盡人意的現狀首先在于其師資力量的不足。雖然《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專業英語課原則上由專業教師承擔,外語系(部、教研室)可根據具體情況配合和協助”,但是85%的ESP授課者都是在原有外語系或外語學院的框架內任課的教師(梁雪松等,2006)。進行ESP課程教學對大學公共英語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們具有專業知識先天性不足的“致命傷”,而這一點并不能通過短期的專門培訓而消除。而高校的專業課教師,由于他們自身語言底子不足又缺乏語言教學經驗,課堂教學主要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 “翻譯+閱讀”方式,學生成為了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韓萍等,2003);此外,專業課教師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自己專業課上,ESP課程只不過是其“副業”而已,花在上面的精力非常有限(李紅,2001;陳冰冰,2005;羅娜,2006)。王蓓蕾(2004)對同濟大學的調查結果也進一步驗證了ESP師資的這些突出問題。在同濟大學,ESP教師并不是專職教師,他們的教學重任還是在專業課上;ESP教學備課量大,對教師外語水平要求高,導致教師信心不足,而一些英文功底好、專業知識精的教師往往科研任務繁重,無暇顧及ESP教學。這一系列的相關研究和調查都表明了目前我國大學ESP師資狀況都存在著不少問題。而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具體原因是什么呢?我們可以采取怎樣的對策來更好地推進ESP師資的發展呢?對于這些問題,已有的相關研究并沒有給予過多的探析和明確的回答。
基于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將通過教師訪談的方式來獲取相關的數據和信息,從而進一步地探明大學ESP師資的現狀、成因及其可行的解決對策。
1.調查目的。
調查的目的主要是獲取和了解與大學ESP師資相關的幾大方面信息,包括ESP師資的總體現狀、教學困難及其成因以及教師對高校ESP師資發展的建議和要求等,具體如下所示:
(1)大學ESP師資總體情況,包括教師的教育、進修、教學經歷等信息;
(2)大學ESP教師的自我教學績效評估;
(3)大學ESP教師開展教學所遇到的困難及其成因分析;
(4)大學ESP教師對學校相關教學管理、師資發展等方面的建議和要求。
2.調查對象。
調查的對象為廣西中醫學院四個不同系部、不同專業的8位擔任ESP相關課程的在職教師,其中的兩位教師為公共英語教學部教師,其他六位教師為各醫學系部專業課教師。受調查教師的最高職稱和學歷為博士和教授,最低學歷為本科(雙學士學位),最低職稱為講師,其中男教師3名,女教師5名。在這8位教師中,有兩位是具有十幾年教學經歷的老教師,其教學經驗豐富,并具有一些專業方面的譯著和參與ESP課程教材編寫的經歷;而其中的一些年輕教師則剛剛接觸ESP教學,教學經驗以及專業知識的積累都相對缺乏。
3.調查方式。
調查采用面對面訪談的形式來開展,在訪談中采用半結構式訪談問卷來進行相關問題的提問和信息的獲取,即將訪談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羅列在問卷上,使得每一位受訪教師所被提問的相關問題基本相同,但問題的設置為開放型,教師需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進行回答,同時允許調查員根據教師的不同回答以及對相關信息獲取的需要,進行必要的額外提問。調查問卷問題的設置涵蓋了ESP教師的教育背景、后續進修或培訓情況、教學經驗積累、教學成效評估、教學困難認知、對學校教學管理、師資保障和發展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等一系列與研究相關的主題。訪談的主要內容和觀點由調研員(筆者)或受訪人自己記錄在訪談問卷上,以備分析使用。
通過對訪談所獲取的信息進行細致地歸納和分析,高校ESP師資現狀、成因以及發展建議等信息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教育水平及總體師資狀況。
在受訪的8位教師中,有3位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其專業方向都為醫學;有4位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其中兩位是醫學英語翻譯與教學專業畢業,而兩人中一人本科所學專業為英語,另外兩位是醫學專業畢業;剩下的一位具有雙學士學位,其第一學歷專業為英語,第二學歷專業為中醫學。從整體上來看,ESP教師的學歷水平相對還是比較高的。但8位教師中,曾經到過英語國家進行英語或專業進修的教師僅為2位,在6位非英語專業畢業出身的教師中,自從事ESP教學以來僅有2位曾經接受過為期半年的英語技能專門培訓。由此可見,ESP教師的后續學習或提高的機會比較缺乏。從接受訪談教師所反映的情況來看,ESP教師普遍缺乏,師資力量比較緊張,特別是有一定教學經驗和資歷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總體上ESP師資的另外一個突出特點是其呈現出“青黃不接”的態勢,即教學經驗豐富、能力強、教學效果顯著的教師逐漸退居二線,有的因為年紀大即將面臨退休,有的教師由于同時擔任領導職務,科研任務也繁重,無暇顧及ESP教學,因此這一批骨干教師在慢慢地淡出教學,而與此同時年經教師卻還沒有形成較強的教學和實踐能力。新上崗的教師雖然學歷高,也有一定的英語基礎能力,但由于剛剛接觸ESP教學不久,教學經驗和能力都還比較缺乏,而且由于缺乏一定的相關實踐機會和科研經驗,其教學往往難以做到深入淺出、廣征博引,其生動性和效果都比較缺乏,改變現狀,他們還需要較長時間的累積和努力。這種師資梯隊“斷層”現象在個別系部則表現得比較突出。
2.教學成效自評及其成因分析。
在所有8位教師中,自評教學成效良好的教師有3位。他們認為授課時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而且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生的ESP水平具有顯著的提高。這三位教師都是具有多年或十多年的ESP教學經歷的教師,其中的兩位具有醫學博士學位,一位具有雙學士學位(第一學位專業為英語)。他們3人的一個共同點是都具有比較好的英語基礎和醫學專業基礎。其中的兩位教師曾多次出國訪學,并且經常參與ESP應用實踐活動,比如擔任國際學術會議的翻譯人員、進行相關專業書刊的翻譯、參與ESP教材的編寫等。另外的5位教師自評教學效果一般,基本能完成教學任務,但感覺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教學積累的缺乏,有些教師是剛剛擔任ESP教學不久,有的教師雖然很早以前就開展了ESP教學,但教學沒有持續性,有過幾次較長時間的間斷;二是缺乏進修和出國學習的機會,ESP教學的跨學科屬性必然要求教師具有較好的英語基礎和專業能力,這幾位教師雖然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但感到自己的英語基礎還比較薄弱,而且從教以后也缺乏專門系統的英語能力培養和提高的機會。其中的一位本科學歷為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為醫學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年輕教師,雖然具有較好的英語基礎,但醫學專業知識還是相對匱乏,教學經驗也相對不足,課堂授課主要采取對教材的翻譯和解釋的方式,難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困難認知及其改善建議。
不少教師認為開展ESP教學面臨較多的困難,并提出了不少的建議。首先學生的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并且普遍缺乏專業詞匯積累,因此有時候難以理解授課內容,教學效果比較差,因此提出學生在進入ESP學習前應首先強化其基礎英語學習。其次,學校ESP課程設置的課時數偏少,而且有一再削減的趨勢,這使得教學內容和質量都難以保證,對此問題最直接的解決途徑就是增加課時量。再次,教師缺乏提高能力的途徑(特別是英語能力),比如進修和出國學習等,這導致了教師教學能力提高比較有限,希望學校在這方面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和鼓勵。第四,學校對ESP教學的重視不足,在教學質量管理、師資引進和發展等方面沒有給予一定扶持,希望學校加大ESP師資培養的力度,并給予ESP教學更多的關注。第五,ESP教學任務重、壓力大,要上好一節課則需要付出比其它課程多幾倍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學校在報酬和課時量安排方面未給予相應的考量,這導致了教師授課積極性缺乏,并盡可能地避開ESP教學,因此,往往開展ESP課程授課的教師不都是最有經驗且外語和專業基礎都過硬的教師。因此提出,減少ESP教師的總體課時量,并相應地增加課時報酬。第六,ESP選修課往往班級過大,所涉及的學生專業過多,比如有的教學班涉及專業多達12個,這使得教學內容難以兼顧,缺乏專業針對性,難以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提出根據選課學生情況,分專業進行小班教學。最后,學生缺乏ESP“學以致用”的機會。很多學生花了相當多的精力來學習ESP,但始終沒有應用的途徑,學習積極性大為受挫。因此,希望學校創造更多的機會,為學生開展ESP的應用實踐提供平臺。
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大學ESP師資的現狀并不樂觀,因此開展大學ESP教學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大力發展ESP師資。根據調查結果并加以反思,筆者認為目前高校相關部門應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專注師資的優化發展,提高教師的自我學習效率。
師資問題是大學ESP教學的薄弱環節和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首先要“構建一個包含語言教師教學理論、自我教學實踐認知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培養的ESP教師教育模式”(陳冰冰,2005)。在師資引進或培養上,為使ESP教師兼具教授語言與專業知識的能力,應主要招收第一本科專業為英語的具有較好外語基礎,并在研究生階段攻讀ESP或其它專業的碩士或博士畢業生;同時也可以采取鼓勵高校在職英語教師攻讀其它專業的本科或研究生教育來促進ESP師資的培養。此外,針對目前多數高校師資出國學習機會比較缺乏的情況下,學校內部開展對在職教師進行ESP教學培訓和引導他們進行長期的自主學習也是發展和提升ESP師資的一個有效途徑。在這方面,國外的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的借鑒。比如,為提高學習效率, Huttner等人(2009)提出應用基于語料庫的“數據驅動學習”方法來輔助ESP教師的崗前培訓和自我學習。這種教育模式的優勢在于它能靈活地應用到具有多樣化學習背景和不同學習目標的群體中,并使受訓人員能夠發展一種較強的ESP自主學習能力。
2.設置專門的教師崗位和教研機構,強化師資長遠發展目標。
高校ESP師資建設應該注重長遠發展目標,并通過政策的制定把ESP教學固化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長遠發展考慮,高校應設置專門的ESP教學系部或管理中心,并在引進教師的時候就明確其ESP教學、科研崗位的屬性,從而增加教師的職業傾向性、專業性和歸屬感,激發教師個人自我專業學習的積極性。ESP教學有別于EGP和專業課程教學,因此,成立獨立的ESP教學系部或管理中心則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形成良好的ESP教學、科研氛圍。目前,我國高校ESP教師多產生于公共英語教師或具有較好英語水平的專業課教師中,其教學定位缺乏穩定性和專業性。作為公共英語教師或專業課教師,ESP課程往往只是他們的“副業”,其授課安排往往也具有一定的隨意性,這就給教師的自我發展定位帶來一定的尷尬,同時教學任務的分散性也使得教師難以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于ESP課程教學中。因此,為了優化ESP的師資發展,學校應該設置獨立于公共英語教學和單純的專業課教學的ESP專業教師崗位。
3.重視教師的跨專業合作,促進“復合型”師資的培養。
在我國高校ESP專業教師大量缺乏的情況下,促進專業教師和英語教師的跨專業合作是緩解ESP教師不足的一個有效途徑,而且兩者的合作教學一直為ESP教學研究者所提倡(Coffey,1984; Brennen amp; Naerssen,1989;梁雪松等,2006)。高校專業教師和英語教師的合作具有多種形式,這些合作在總體上可以分為“不定期的部分合作和全面穩定的長期合作兩種模式”(李紅,2001)。在合作教學中,專業教師應充當提供協助的專業顧問角色,語言教師則擔任主要的教學。而除開教學,教師間的跨專業合作還可以體現在彼此間不同專業知識的對接補給方面。通過合作,英語教師有效增長了不同學科專業知識,而專業教師則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從而真正的促進“復合型”師資的校本培養。教師間的跨專業合作需要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方能產生良好效果,這就需要學校給予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并努力為之營造一種良好的互助學習氛圍。
綜上所述,目前大學ESP師資面臨著總體上師資力量不足、師資發展后勁有限、教學效果不顯著等幾個方面的問題。由于抽查對象的局限性,這一調查結果更多的是反映了我國非重點本科院校的一些情況,國家重點大學的ESP師資應該會有更大的優勢,但目前非重點院校是我國本科教育的主體部分。高校ESP教學的發展以其師資發展為先決條件,因此,加強ESP師資建設就應成為高校師資建設和教學質量管理的一項重要性和緊迫性工作。
[1]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外語界,2004(2):22-28.
[2]陳冰冰.關于建立ESP教師教育模式的思考[J].外語教學,2005(3):75-78.
[3]韓萍,朱萬忠,魏紅.轉變教學理念,建立新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J].外語界,2003(2):24-27.
[4]李紅.專門用途英語的發展和專業英語合作教學[J].外語教學,2001(1):40-43.
[5]梁雪松,陳黎峰,陸鶯.英語專業ESP課程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外語界,2006(4):30-36.
[6]劉潤清.21世紀的英語教學——記英國的一項調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2):1-13.
[7]王蓓蕾.同濟大學ESP教學情況調查[J].外語界,2004(1):35-42.
[8]Brennan, M. amp; Naerssen, M. Language and content in ESP [J].ELT Journal.1989(43/3):196-205.
[9]Coffey, B. State of the art article—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984(17/1):2-16.
[10]Dudley-Evans, T amp; St John, M. J.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CUP,1998.
[11]Huttner, J., Smit, U., amp; Mehlmauer-Larcher, B. ESP teacher education at the interfac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troducing a model of mediated corpus-based genre analysis [J].System, 2009(37):99-109.
ClassNo.:G645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
AnInvestigationandReflectionofActualitiesofCollegeESPTeachingStaff
Fang Bao
The paper, through interviews,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actualities of college ESP teaching staff,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etc. It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 paying highly attention to the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staff, improving teachers’ self-learning efficiency; setting special teaching posts and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establishing the long-term aims of teaching staff development; heightening teachers’ cross-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teaching staff.
ESP;teaching staff;investigation;cause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方寶,碩士,講師,廣西中醫學院外語部。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ESP教學。
1672-6758(2012)06-0001-3
G64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