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坤
(安徽外國語學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1201)
淺議國際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孟祥坤
(安徽外國語學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1201)
國際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網絡信息傳播中非主流和不健康的內容所占比例還比較大,傳統道德以及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挑戰。面對新課題,要建設有吸引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和方式,堅持疏導原則引導大學生走健康的網絡之路,這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和發展的客觀要求。
國際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學生
國際互聯網幾乎綜合了圖書、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現有眾多媒體的所有優點,具有整合優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平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
首先,國際互聯網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載體和重要陣地。國際互聯網是一個全球大型綜合交互式多媒體高速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它能有效地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通信系統融為一體,使之形成大容量、高速度的電子數據傳輸系統。這一新興媒體在傳播信息方面具有其它傳播媒體不具備的優勢,即具有及時、海量、交互、快速、便捷、低廉等特點。可以通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來奠定國際互聯網主流文化的優勢地位。
其次,國際互聯網擴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間和功能。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受場地和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其覆蓋面受到很大限制。國際互聯網的形成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狹小的學校教育,引入了廣泛的社會空間,開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廣闊天地。國際互聯網擴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間的同時,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更加擴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經常在網上搜索、瀏覽、分析來自不同方面的觀點和看法,主動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作出正確的決策,不斷充實思想政治教育新內容,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涵,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再次,國際互聯網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現代化。互聯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更豐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形式,如講課、聽講座、讀書會、看電視、看電影、聽廣播、開會、談心等,效率明顯偏低。國際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先進、更加便捷且富有生動性和感染力的現代化手段,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即時性、直觀性、便捷性等方面的優勢,充分利用個人空間、網上視頻公開課、網絡聊天室、論壇、同學錄、博客、微博、QQ群、電子郵件等多種方式和方法,加大挖掘和提高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手段有效性的力度,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在國際互聯網迅速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同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正面臨網絡文化的強烈沖擊與挑戰,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新課題。國際互聯網的發展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信息源方面的挑戰。當前,網絡信息傳播中非主流和不健康的內容所占比例還比較大,這類信息的傳播對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和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構成了嚴重威脅。一方面,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優勢,發達國家實際支配了更多的網絡信息資源,從而在網絡社會中占有明顯優勢。目前國際互聯網上的信息就世界范圍而言,宣傳西方價值觀的內容占了很大比重,建設國際互聯網上的馬克思主義陣地已成當務之急。另一方面,不健康、不道德的垃圾內容日益增多。由于網絡的匿名性、隱蔽性和開放性,很難做到嚴格的審查。這就給一些道德敗壞和心懷不軌之徒大開方便之門。一些不健康、不道德的垃圾信息混淆在其它有效信息里,滲透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的各個角落。
二是傳統道德受到挑戰。網絡社會是人類為自己開拓的另一個生存空間。以全球性、開放性、交互性、全方位的國際互聯網為基礎的網絡社會,正在動搖著傳統社會道德的基礎。在國際互聯網這個嶄新的信息世界中,道德法律規范相對缺失,大學生只是按照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人生體驗和內心信念來約束自己,而不像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要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人們的內心信念共同維系。這對大學生建立在現實社會基礎上的傳統道德規范形成強烈的沖擊,使道德規范約束力減弱,甚至引發道德行為方面的種種失范行為。
三是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挑戰。在國際互聯網上,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瞬間獲取全世界的信息,人們的許多活動都可以通過網絡完成。它極大的方便和豐富了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這可能使極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產生技術崇拜,從而淡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放松對自己世界觀的改造。國際互聯網帶給人們奇妙多變的虛擬空間,具有虛擬性、易逝性、數字化特征。因而很多大學生將大量時間、精力投入其中,對很多校園社團活動失去了應有的熱情。在網絡上得到滿足的同時,一部分大學生開始由對國際互聯網的依賴發展到對現實生活的厭倦與冷漠,導致了一些心理上的障礙甚至疾病的出現。由于網絡具有負面效應,特別是網絡里黃潮泛濫,自由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傳播,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疑提出了新的十分嚴峻的挑戰。
1.建設有吸引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
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1]目前許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園網。目前,我國整個網絡系統中,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還比較少,各級各類學校應通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來改變這一現狀。“運用網絡這一虛擬化的教育載體加大德育工作的信息量,開辟新型教育空間。建立校園德育網站,將德育內容融入網絡之中,系統地、有計劃地滲透黨的思想路線和道德規范。”[2]這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唯如此,我們才能化被動為主動,改變國際互聯網上“西強我弱”的狀況。高校要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的超信息量、立體化、交互性強的特點,建立對話平臺,開設網上論壇,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還可以建立大學生自己的網站,如:北京許多高校都建立了思想教育類的專門網站,而且出現了清華大學“紅色網站”、北京大學“紅旗在線”、北京工業大學“工大廣場”等一批在全國高校有影響的品牌站點。[3]
2.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和方式。
在國際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仍然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它肩負著把握人才培養方向的神圣使命。傳統單純“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已不能適應國際互聯網時代的要求,灌輸式教育向啟發引導式教育的轉變已迫在眉睫。國際互聯網的發展使大學生獲取信息變得輕而易舉,大學生接受高校課堂教育的時間越來越少。相反,接觸網絡的時間越來越多,且興趣更高。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把國際互聯網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新領域、新陣地。通過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將課堂從教室延伸到國際互聯網,通過圖文并茂的網絡多媒體表現形式,吸引大學生的注意,究分調動其學習熱情。如,2011年11月9日,由我國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首批20門“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5天點擊量逾10萬。我國高水平大學用免費開放本校視頻公開課的實際行動,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以及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和當代文化精品的網絡傳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3.堅持疏導原則引導大學生走健康的網絡之路。
疏導原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條基本原則。疏導原則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工作對象進行疏通和引導。疏通,就是讓群眾暢所欲言,廣開言路,集思廣益,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把自己的觀點充分表達出來;引導,就是循循善誘,說服教育,把各種各樣的認識引導到積極、正確、健康的軌道上來。疏通與引導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疏通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引導的必要準備;引導是疏通的必然繼續,是疏通的目的所在。”[4]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須又疏又導,疏導結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須堅持這一原則。要加強思想上的正確引導,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開展豐富多采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也要加強學習,掌握一定的互聯網知識,懂得如何利用網上資源為教育和教學服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向大學生推薦一些內容豐富,思想進步,具有一定學習價值的網站和論壇,引導大學生使用,幫助大學生正確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讓大學生學會運用網絡去實現自主學習。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R].中發[2004]16號.
[2]馮寶忠,邱鐵紅.高校德育工作要務實[N].光明日報,2004-5-20.
[3]北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進宿舍[N].人民日報,2005-01-17.
[4]張耀燦,鄭永廷,劉書林,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39.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CollegesUndertheConditionoftheInternet
Meng Xiangku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Internet ,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challenged a lot, especially in the traditional morality , outlook of world and the value.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 we should offer some attractive websites to college students, reform teaching contents and mod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guide the to utilized the network correctly. This i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ew age.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college students
孟祥坤,碩士,講師,安徽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
1672-6758(2012)07-0052-2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