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民,李雪平
(1.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9; 2.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9 )
大學生自卑心理研究
吳先民1,李雪平2
(1.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9;
2.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9 )
大學生大都是從高中教育中選拔出的智力優越者,但在這個群體中,自卑現象日益突出。處于青年中期的他們,身體上已經發育成熟,但是人生閱歷缺乏、生活圈子較小等情況,心理的成熟與成年人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擬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學理論知識,分析大學生自卑現象,并提出建議。
自卑心理;精神分析;個體心理學;影響;措施
自卑是自我評價偏低帶來的,以慚愧、羞怯、不安、內疚、灰心、悲觀、失望等消極評價表現為主的情緒體驗。[1]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有30%的大學生存在自卑問題。[2]“缺乏穩定的自我形象,封閉自我,偽裝自我;對很多事情敏感,而易受挫折;傾向于超脫現實而陷入幻想,缺乏社交積極性,有嚴重孤獨感;缺乏競爭意識,回避那些必須領導他人或服從別人領導以及競爭性強的工作等”。[3]
自卑心理已經嚴重影響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和發展,正確面對該問題,有助于改善大學生心理狀況,提高高等教育人才素質,對社會發展有積極意義。
1.精神分析學派的自卑感理論。
精神分析學派中的多個代表人物對自卑有深刻的解釋,包括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其中阿德勒的自卑理論比較系統,對后世的影響也較深遠。本文以阿德勒的自卑理論為主體,闡釋精神分析學派對自卑的分析理論。
阿德勒認為,“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便是自卑情結?!盵4]自卑情結并非單一只有一個單一的表現形式,而是有多種多樣的表現,他認為“憤怒和眼淚或道歉一樣,都可能是自卑情結的表現”,“由于自卑感總是造成緊張”,所以為了消除這種緊張,就必然要采取某種補償行為,這種補償行為就是“爭取優越感”。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本身并不是變態的。他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例如, 科學的興起就是因為人類感到他們的無知, 和他們對預測未來的需要, 它是人類在改進他們的整個生活情景, 在對宇宙做更進一步的探知, 在試圖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時, 努力奮斗的結果。事實上, 依我看來, 我們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盵5]阿德勒認為自卑是一種決定人們行為的原始動力。因為人們有追求優越感的內驅力,人在從事某一項事情時,內心都有一種追求優越的內驅力。但是這種追求經常是被掩蓋起來,人們對自己追求優越感的事實經常是被掩蓋在潛意識之下的。但是這種追求優越感的內驅力,對人類發展有積極作用。
2. 社會心理學觀點。
首先,現實世界是不完美的,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存在不如意的地方。不優越的外貌、較差的經濟條件、惡劣的工作條件、不好的健康狀況、家庭的不和睦、性格的缺陷、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對自我的評價。
其次,對自身狀況考慮不客觀,過多地關注自身的弱勢,看不見自身的優勢,經年累月形成不健康的人格觀念。
第三,個體在經歷各種生活事件中,由于沒有很好地準備而造成失敗和挫折的時候不能客觀地評價整件事情,將失敗歸于自己不可改變的缺點,產生習得性無助感,深深陷入自卑感。
第四,對自己的期待超過自己的正常水平,當達不到自己制定的目標時自我意識產生震動,對自我的整體評價一概而論地貶低,表現為對現實自我的全盤否定。
不適當的教育也是產生自卑心理的一個原因,一個經常被責罵、批評,沒有被正確認識的孩子或者下屬,在因失誤而沒有實現目標時會遭到不公的待遇,因而會產生嚴重的自卑情緒。
自卑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當前對自卑的評價已經不只是局促于消極的心理體驗和對客觀事物的影響,同時產生了對此積極的評價,因此綜合觀點更客觀。
1.消極影響。
自卑只是一種單純的心理上的障礙,但是由于這種心理障礙的存在,對當事人所造成的危害確實是真實而嚴重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幾點。
(1)貶低客觀能力,錯過發展良機。
自卑的心理能夠降低一個人的真實能力。有自卑心理的人,在面對一項任務時會不合實際地缺乏自信。自信程度高,一個人的能力也會顯示得高,自信程度低,一個人的能力就會十分低下。
在生活中,一個人的成功是能力與機會的結合,機遇已經成為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有自信的人,會在機遇出現之前就做好自身的各種準備,當機遇到來時只要看準時機就可,但是沒有自信的人,會在準備上表現出不足,優柔寡斷,躊躇不前,患得患失,最終的結果也就只有苦嘆命運的不濟。
同時,完成一個任務與努力是分不開的,自信的人在細節上做得更好或者表現出正常的水平,而自卑的人在惴惴不安中無形降低自己對事件本身的關注度,對于事情本身的努力程度自然會打折。
(2)自暴自棄,頹廢人生。
自卑感降低了人的能力,處處面臨失敗,結果導致逃避現實的競爭,失去斗志。往往一件事情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在于能否自信,能否克服自卑心理。但是在自卑者的心理中,總是選擇逃避。逃避的目的只是為了避免失敗,形成惡性循環,自卑者更自卑,頹廢者更頹廢。形成一種悲觀絕望、否定自我、否定一切的消極心境。長此以往,自卑者產生壓抑、抑郁、情緒低落、悲觀厭世的感情基調。
(3)損壞身體。
自卑會傷害身體官能,使人的反應機能下降,也會影響內分泌,導致身體器質性病變。在中醫理論中,自信被稱為“勇”,而相反的自卑被稱為“怯”。《素問·經脈別論》云:“持重夜行則喘出于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于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于肺,淫氣傷心。渡水跌仆,喘出于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就是說,無論外感因素,還是情志因素,都能傷人臟腑,但面臨致病因素時,“勇者”氣血能夠運行暢通,病則消除,“怯者”則氣機郁滯,病邪留著而不去,就會產生病變。還比如,得癌癥的病人,在所有醫療措施失去意義時,自信程度覺定生命質量。勇敢面對死亡者,會生存得更久,被死亡打敗者,寢食難安,消極度日。
2.積極影響。
自卑心理具有補償作用。阿德勒認為,個體追求優越的欲望其實來自人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人發展自己的原動力。某些有器官缺陷的人,在其他感官方面有超出常人的表現,通過這種不同尋常的特點,做出了偉大的事情,比如抗戰時期,一些聽力超長的盲人利用聽力上的優勢,截取地方密報。偉大音樂家貝多芬,雖然在聽力上有缺陷,但在樂感上卻有非一般人能超越的力量。
自卑的人,心智健全,容易從其他角度尋找自己的優勢,彌補心理上的劣勢感。阿德勒本人也是一個經典的例子,他在幼年時各方面的條件都不如同齡人,但他沒有自甘墮落,而是深入研究自卑心理,開創了個體心理學,成為了著名的精神分析學派代表性人物。
1.從觀念上正確認識。
克服自卑最重要的就是要自己從觀念上客觀地了解自卑。自卑在人群中具有普遍性,每個自卑的人都不愿走出自己的心理世界。能不能戰勝自卑心理,關鍵是要看當事人自身有沒有向上發展的斗志和動力。
2.自我暗示,善用積極語言。
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應對自卑心理時,當我們總是說自己不行的時候,其實很多機會被丟棄。當我們暗暗告訴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時,做起事來心里也會增添幾分勇氣。人類的語言經過幾千年的精煉流傳下來,一句話,會在人們的心理上形成相應的感應,形成驅動力。積極的語言可以激發人體的行為方式。
3.多與朋友交流,進行訓練。
朋友是一個人存在于社會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好朋友的作用在于互相傾訴互相理解,釋放心靈。遇到讓自己感覺不好的事情,自己解決不了,可以轉向朋友或者長者。通過傾訴和朋友的勸慰,心理上的扭曲能量可以緩解和釋放。慢慢讓自己從自卑的惡性循環中引導出來,重新建立新的心理架構和信心。朋友是維持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部分,當人多時我們的問題更容易暴露,會有更多的方法應對。適當的多交朋友,對克服自卑有積極作用。
4.設置合理目標,積極補償。
自卑往往是在感覺失敗的時候出現的,所以如何避免失敗是克服自卑的重點。客觀地評價自己,設置合理目標是避免失敗的第一步。不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做事把重點放到事情本身上。其實自卑者也會有自大的時候,當獲得小的成功時,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建立超出能力的目標,然后又很容易進入自卑的惡性循環。所以改變盲目性、改變懶惰的習慣、改變一勞永逸的心理,是戰勝自卑的前提條件。
自卑在社會中不是個別現象,實際上很多人有這種心理,他們有獨特的特點。
1.大學生的自卑具有可塑性。
大學生依然處于人格尚未成型時期,人格本身具有可塑性,所以自卑也只是一個階段或者在尚未理解自卑機理之前暫時出現的心理。即使在上大學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都有自卑心理也有機會消除克服。
2.大學生自卑心理與懶惰相關。
在兒童時期,如果一個孩子養成養尊處優的生活習慣,當自己面對世界時會產生不適感。這種不適感落到心智未成熟的青年人身上,開始時會顯得不知所措。如果依然消極對待,時間長了與同齡人拉開差距就會產生自卑感。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每次失敗刺激的產生也是與當事人的用心程度相關。懶惰的習慣很容易導致失敗。所以克服心理上的懶惰也是克服自卑的重要措施。
3.大學生的自卑心理影響深遠。
大學生時期正值個人發展黃金時期,自卑心理對人生的發展影響較深遠。[6]如果長期處于自卑當中,把握不住人生發展的重要機會,勢必影響人生發展的全局。
每個時代的大學生都是時代的先鋒隊,新思潮和創意都源于校園中新鮮的思想。大學生應該是富有朝氣的群體,培養自己敢打敢拼、沉著冷靜的心理,然后去面對一個個人生的難題才是人生的要義。局限在自身的問題當中舉步維艱、顧影自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勇敢地走出去,表現出自己的力量才是大學生應該關注的問題。
[1]韋有華.人格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史秋衡.對突破人才培養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6(15).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81.
[4]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M].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
[5]阿德勒.阿德勒人格哲學[M]. 羅玉林,等,譯.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4.
[6]徐兆仁.新世紀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6(80).
[7]A·阿德勒.理解人性[M]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45.
ClassNo.:G444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
OnInferiorityComplexofCollegeStudents
Wu Xianmin,Li Xueping
College students , as a group of talented people , are seen increasingly the feelings of inferiority . For them , the lack of life experiences , the limited communication circle and the different rate of psychological mature between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adults are all the reasons to lead to the feeling of inferiori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inferiority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it.
inferiority; psychoanalysis; individual psychology; measures
吳先民,碩士,西華師范大學四川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李雪平,副教授,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1672-6758(2012)07-0138-2
G44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