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華
隨著血液透析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選擇透析治療的患者也日益增加[1]。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來說,透析治療是一種終身替代療法,過程漫長而艱難[2]。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項目的推進,優質護理服務已經逐步受到醫院的重視,并作為護理管理及質控工作的重點[3]。我院血透室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從加強基礎護理做起,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提高了護理服務滿意度?,F報道如下。
選擇我科2011年1~12月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7例,其中男30例,女17例。年齡26~83歲。均診斷為終末期腎功能衰竭,需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病程0.5~12年。血透機為GzmbroAK 95 S,均采用碳酸氫鹽透析,透析液流量500 m l/min,采用16 G穿刺針,血流量200~260 ml/min,時間4~4.5 h/次,2~3 次/周。
2.1 營造安全、舒適的透析環境 血透室合理布局,清潔區、污染區及其通道必須分開。設置候診室、更衣室、透析治療室、透析準備室、水處理間、污物處理室及其他功能區。透析治療室內配空調,保持室溫18~22℃,相對濕度50%~65%,每天開窗通風30min,保持空氣新鮮。配數字電視機,使患者透析時不感到時間漫長。床單、被套、枕套的顏色均采用溫馨的米色條紋,冬天配電熱毯,夏天配涼席?;颊叩拇矄巍⒈惶讓H藢S?,避免交叉感染。
2.2 心理護理 透析患者長期依賴機器生存,飲食受限,失去工作,給家庭造成負擔等都會導致患者出現心理障礙[4]。針對患者所表現的不同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采取不同的護理對策,加強疏導,增強患者自我調整能力;重視來自家庭成員的支持作用,患者從家庭中獲得的支持越多,精神生活質量就越高;運用語言藝術安慰患者,真誠對待,產生信任感,要善于從談話中體會患者在語言中隱藏的感情,運用激勵性的護理語言,使患者主動樂觀地與醫護人員合作。
2.3 透析護理 做好透析前的評估,透析前護士陪同患者測量體重,查看透析記錄,幫助計算透析間期體重增長情況,仔細詢問有無增減衣服;詢問患者有無出血傾向,了解患者當天服藥、進食、大便情況;檢測動靜脈內瘺有無震顫或血管雜音。必要時幫助患者用肥皂水清洗穿刺部位。有計劃使用內瘺,穿刺方法首選繩梯法,其次紐扣法,力爭“一針見血”,若穿刺失敗出血腫脹,應立即拔針按壓、膠布固定、冰袋冰敷,24 h后再用50%硫酸鎂濕熱敷。根據患者體重增長及心功能、血壓等情況,設定透析處方,給予個體化透析。透析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透析的各項監測指標是否在正常范圍,及時發現患者的不適或透析并發癥、監護系統的報警、機器故障等,并及時處理。透析結束后封閉式回血,拔針時迅速輕柔,幫助或指導患者正確按壓內瘺,以防止出血或堵塞。提示患者起床要緩慢,確認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時方可離開。
2.4 健康宣教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幫助患者逐步適應以透析治療替代自身腎臟工作所帶來的生理功能的變化,學會配合治療要求。向患者介紹透析治療的有關事項,包括透析方案、透析易出現的并發癥及如何預防并發癥,并告知患者透析治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飲食療法是血液透析患者提高存活率的關鍵,根據醫囑制定高蛋白質、高熱量飲食和在醫師指導下調整鈉與鉀的攝入。多食優質蛋白,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促進食欲。避免進食過甜或油膩食物,不要吃太咸的東西??刂扑值臄z入,體重的改變是液體平衡的最好指標,兩次透析間體重增加不超過干體重的4%~5%。患者能否安心治療,能否得到長期、有效的照顧和心理支持與家庭密不可分。家屬作為患者至親的人,不僅能為患者提供經濟來源,而且為患者提供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心,家人的溫暖是患者治療的動力[5]。因此讓家庭成員積極地了解血液透析的相關知識,正確看待和對待疾病非常必要。醫務人員力求患者掌握的有關事項,家庭成員也應該盡力掌握。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從生理上、心理上都受到疾病的折磨,全體護理人員緊緊圍繞“改革護理模式,履行護理職責,提供優質服務,提高護理水平”的工作宗旨,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全程、全面、優質的護理服務,保障了醫療安全,改善了患者體驗,促進了醫患和諧。我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以來,極大地滿足了血液透析患者的要求,提高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充分體現了護理工作“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1]鄧玉蘭,鄭潔芳,陳彩云.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情緒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6,21(9):44 -45.
[2]何冬梅.心理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20):49.
[3]李 平,牟善芳,劉淑娟,等.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應用現狀及啟示[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3):39.
[4]王質剛主編.透析與腎移植實用手冊[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423.
[5]謝秀飛,何少香,邱月芳.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狀況調查與護理對策[J].國際醫藥導報,2006,12(7):96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