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云青 楊敏 王玲 俞捷
《中醫食療學》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配伍、制作和服法,以及食物與健康的關系,并利用食物來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門學科。中醫食療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科學文化遺產,在預防醫學、康復醫學和老年醫學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中醫食療學》教材內容涉及多個學科,知識面廣,內容繁雜,靈活多變,容易混淆,難以記憶,從而降低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教學效果。根據中醫食療學的特點,結合筆者十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俗話說得好:“要給學生一碗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強調的是教師知識和能力的必要儲備,對教師的職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醫食療學》涉及到中醫基礎理論、診斷學、中醫學的各專科、中藥學、中藥藥理學、營養學、食品工藝學、烹飪學等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具備多學科的廣泛深厚的基礎知識,扎實系統的專業知識。要備好和上好每一堂課,只是熟悉教材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是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查閱和學習各學科的相關資料,這樣才能做到教師對教材中的知識內容的掌握比學生更多、更廣、更深、更為熟練和精通,故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拓寬知識面,不斷實踐,不斷提高,充實和豐富教學內容,這樣才能適應中醫食療學的教學要求,才能做到講課中既圍繞教材的內容講解, 又不至于完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第一堂課,必須認真領會該門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質量標準,對講授內容作充分的準備及精心的設計。結合一些必要的實例,可以對以下四方面進行闡述:(1)中醫食療已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人民疾病防治和健康長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2)近些年,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心腦血管、內分泌代謝性等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高,飲食對疾病預防和治療的重要性也得到充分的肯定;(3)中醫食療在增加中醫治療過程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減少中醫臨床治療過程中“藥”與“食”之間發生的不良反應和減少醫源性損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確保中醫治療療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對防止疾病的發生,延緩疾病的進程,促進疾病的康復有積極意義;(4)食物療法與藥物療法的異同等進行講授。使學生認識到開設《中醫食療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強烈的求知欲。而后,應給學生介紹本課程涉及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對整個課程的框架有一完整的認識。最后,還需介紹一些學習本門課程的方法,引導學生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中醫食療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 通過大量的生活和醫療實踐逐漸積累形成的, 具有中國傳統醫學的鮮明特色的一門學科。離開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中醫食療學將失去生命力。中醫食療學在中醫食療學理論基礎、食物的功效及臨床運用等諸多方面,均要涉及許多中醫基礎理論的知識。《中醫食療學》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中醫食療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啟發學生應用已學過的中醫基礎理論, 用中醫的思維方法去認識和解決問題。如在中醫食療學中有寒、熱、虛、實等中醫辨證綱領,就有溫、清、補、瀉等相應的食物的性能理論;有臟腑經絡的中醫理論,就有與之相對應的食物歸經學說。而對食物的功效的歸納,也是與中醫的病因、病機相對應的。如有風、寒、暑、濕、燥、火、瘀血、食積等的中醫病因和陰陽失衡、氣血運行失調,臟腑功能紊亂等病機;也就有祛風、散寒、解暑、除濕、潤燥、瀉火、活血化瘀、消食導滯、壯陽、滋陰、益氣、補血等食物的功效與其一一對應。由此看出,中醫基礎理論貫穿于中醫食療學的始終。因此,要充分利用學生已經學習過中醫基礎理論的優勢,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靈活運用, 將中醫基礎理論融會貫通于中醫食療學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如在講授單味食物的性能與應用時,要遵循中醫的基礎理論,以食物的性味歸經分析其功效主治,以功效主治引出臨床應用,在講解臨床應用時,應注重中醫辨證論治思想的體現。這樣才能避免中醫食療學學習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食物的性能與應用部分主要介紹具體食物的出處、性味歸經、功效主治、應用舉例、用法、注意和參考等。每一類、每一個食物體例的編排都是一致的,學習過程難免枯燥乏味、內容容易混淆難記。這就需要教師充分運用不同教學方法,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如果要求學生對兩百多種食物的功效和應用進行死記硬背,不僅使學生混淆難記,效果不佳,而且還會大大打擊學習的信心。因此,可采用比較記憶的方法,即將相關的食物進行歸納、比較,總結出共性,突出個性,這樣就便于記憶了。
該部分內容是按食物的功用進行分類的,其特點是同一章的食物既有共同的功效與主治范圍,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能。因此,在講授時,對每章的概述內容應講清、講透,而對本章食物的共性加以歸納,做到明確共性,突出個性,并注意前后有關內容的聯系,加強系統性。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如第一章中的辛溫解表食物,其共性為味辛(能發散)、性溫(能散寒)、歸肺經(肺主表),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用于風寒表證的治療。聯系中醫藥基礎理論知識,以中醫食療學基本理論為指導講清本章辛溫解表食物的共性,那么這部分食物的基本功效就很清楚了。之后,再來看每一種具體食物的特點和其他功效,進行對比講述,突出每味食物的個性,這樣本章中辛溫解表食物部分的內容也就基本掌握了。如除基本共性外,還有個自的特性,生姜還能溫中止嘔,用于脾胃虛寒或胃氣不和,解魚蟹、鳥獸肉毒等;芫荽能消食下氣,透疹,用于麻疹透發不暢,飲食積滯,脾胃不和;蔥白能驅蟲,解毒,用于蟲積(蛔蟲)腹痛。這樣總結對比,就會使學生思路清析、印象加深,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還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食物的性能與應用部分內容多, 而且較零碎,如要每個食物都進行詳盡講授,授課學時是遠遠不夠的。在同一章中,可采用突出重點,詳略得當的方法。因此,可將這部分內容分成三個層次進行講解和學習,第一個層次是掌握的內容,是一些應用廣、使用率高的重點食物,授課時一定要講深、講透,用中醫藥基礎理論為指導對它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應用舉例、用法、注意和參考等作詳細講解。第二個層次是熟悉的內容,對此在授課時,可采用圖表的形式合并講解與比較即可。第三個層次是了解的內容,對此可以安排學生于課后結合圖表的形式來自學,并于下次上課時以快速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對知識掌握的程度。
下篇“疾病食療”由常見內科病的食療、常見婦科疾病的食療、常見男科疾病的食療、常見兒科疾病的食療、常見皮膚科、中醫外科疾病的食療等部分組成。每一疾病均由定義、病因、病機、證候、食療原則、辨證施食(其中又有各證型的臨床表現、施食原則、食療方)等部分組成,其重點為食療原則及辨證施食。在講授時為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思維能力和牢固的記憶力,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嘗試,尋找切實可行、高效的教學方法。
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教人以漁”。在以往講解食療原則的教學中,教學方法為注入式,教師只注重在課堂上將知識點盡可能多地傳授給學生,造成學生被動、消極學習的狀態,忽視智能的培養,不利于開拓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教師主導下發揮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教”與“學”共同活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是學好這部分內容的內因,教師指導是外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所以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發現問題、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才能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變“學做”為“會做”。因此,在講授時,應結合定義、病因、病機、證候講清、講深、講透每一條食療原則,如在講授到咳嗽的食療原則時,其中,咳嗽宜低鹽,忌煙酒,忌甜食、油煎炙烤食品。教師應有意識提出問題:為什么要這樣呢?待學生回答后,再由其他學生作出點評,最后由教師評判、總結,導出完整、正確的答案,即過咸的飲食易導致水鈉潴留,助濕生飲;煙、酒會刺激氣管會引起咳嗽;糖果、糕點、餅干等甜食,炒瓜子、花生、油炸食物等,會釀痰生熱。這樣就能形成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食療原則的理解記憶。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 ,PBL)[2],是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首先試行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中心,在教師啟發指導下,以自我指導學習和小組討論為重要形式。它強調把學習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醫食療教學中存在不少問題,授課方法單調,老師講課滿堂灌,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再加上學生又沒臨床實踐的可能,以及各種食物、疾病的辨證施食等部分體例的重復,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一問題既困擾著老師又困擾著學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在疾病的辨證施食部分嘗試引入了PBL課程模式。該教學法的實施步驟主要是:
第一,由8~10 個學生組成一個研究小組。由學生選出一個主席和一個記錄員。
第二,明確提出問題的原則和方法,在課前由教師或學生精心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如感冒病中風寒感冒的施食原則是什么,為什么?可用哪些食物,為什么?如何將這些食物進行合理的配伍,并可采用哪些烹飪方式使之成為色、香、味、形、效俱全的多種菜肴?學生們針對提出的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進行獨立的資料收集、自學、研究等工作,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辦法。而后,回到小組中進行充分的討論,再總結反思。最后,由教師對問題進行排疑解惑、歸納總結。
PBL課程模式不僅對理論學習大有益處,還可鍛煉學生們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獻檢索、查閱資料的能力,歸納總結、綜合理解的能力,邏輯推理、口頭表達的能力,自學能力、主導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等。這些將對學生今后開展工作和科學研究等打下良好基礎。
以上是筆者在中醫食療學教學工作中的一些膚淺的體會。《中醫食療學》教學仍有不少需進一步改進、完善的方面,本人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地發現、探索和改革,使其教學日臻完善,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 倪世美. 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9.
[2] 張寧.淺談PBL 教學法在中醫高等教育臨床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國醫論壇,2008,23(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