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兒雪
羅兒雪:女,大專,副主任護師,護士長
肺大泡是繼發于末梢支氣管的炎癥性病變,炎癥造成小支氣管黏膜水腫,管腔狹窄,分泌物滯留或產生活瓣作用,進入肺泡的氣體不易呼出,肺泡內壓升高,同時肺因纖維結締組織彈力纖維離斷、肺泡融合擴張,使肺泡內壓逐漸升高,致肺泡間隔破裂而融合成肺大泡[1]。電子胸腔鏡手術(VATS)是利用現代電視攝像技術和高科技器械裝備的先進診療技術,具有創傷小、痛苦輕、病人恢復快、切口符合美容要求等優點[2],被廣泛應用于胸外科的所有領域。我科于2007年2月~2011年3月應用胸腔鏡下行小切口切除肺大泡手術84 例,效果滿意?,F報道如下。
本組病人84 例,男68 例,女16 例。年齡15~76 歲,平均36 歲。復發性氣胸65 例,初發自發性氣胸19 例。單側氣胸72 例,雙側氣胸12 例。術后均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結果:VATS 手術時間為30~120 min,平均60 min。術后住院時間5~12 d,平均住院時間7 d。84 例病人均痊愈出院,術后隨訪3個月,有2 例病人出現復發性氣胸。
2.1.1 心理護理 VATS 是一項新技術,病人對此項手術不了解,顧慮較多,有一定的恐懼心理,向病人及家屬講清楚胸腔鏡手術的優點、基本步驟、術后注意事項及我科近年來開展手術的情況及手術效果,以消除病人及家屬思想顧慮,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2.1.2 呼吸道準備 術中應用麻醉、鎮痛藥物,可抑制支氣管纖毛運動,加之術后切口疼痛,病人咳嗽無力,痰液不易咳出,易發生肺部感染[3]。為使病人術后順利康復,預防肺不張及肺部感染,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術前指導病人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腹式呼吸訓練,每日練習深呼吸、腹式呼吸2~3 次,每次10 min,或予以呼吸訓練器進行吸氣,2 次/d。
2.2.1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變化 國外文獻報道[4],電視胸腔鏡手術病死率在1%左右,而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搏驟停及呼吸衰竭等。因此,術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及有無缺氧現象非常重要,同時予鼻導管持續吸氧,注意觀察切口有無滲血、漏氣等。持續予心電監護、血氧飽和度監測。
2.2.2 呼吸道管理 維持呼吸道通暢是胸腔鏡外科手術護理的重要任務,術后應鼓勵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及咳痰。病人清醒后取半臥位,輕扣其背部,自下而上,自外向內,每2 h 1 次,或震動排痰,2 次/d,每次10 min。對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予鹽酸氨溴索30 mg 氧氣霧化吸入,2~3 次/d,以利于氣道濕化排痰。
2.2.3 胸腔閉式引流管觀察與護理 術后病人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后取半坐臥位,以利于引流,每小時擠壓引流管1 次,使之保持通暢。囑病人翻身或活動時避免牽拉、滑脫,防止扭曲,注意水封瓶應低于引流口40~60 cm,防止逆行感染,觀察引流量、顏色及性質。注意有無水柱波動和氣泡溢出,囑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促進肺膨脹。
2.2.4 術后并發癥觀察與護理 (1)肺部漏氣。表現為胸腔閉式引流管持續排出氣體,此時,在協助病人咳嗽、咳痰時不鼓勵用力咳嗽,可經胸管內注入凝血酶行保守治療,本組2 例病人經胸腔內注入凝血酶后肺部無漏氣,拔管出院。(2)出血。多因富含血管的粘連帶撕裂或其他原因的血管損傷所致[5],少量出血可自行停止,如每小時引流量大于200 ml 且持續3 h 以上,應通知醫師處理。(3)皮下氣腫。定時檢查患側胸部、頸部、面部等皮膚,若發現皮下氣腫,及時報告醫師處理,本組1 例發生輕度皮下氣腫,未做特殊處理,3 d 后皮下氣腫完全吸收。
2.2.5 促進肺功能恢復 指導病人麻醉清醒后6 h 開始肺功能鍛煉,指導其深呼吸、吹氣球或使用深呼吸訓練器,促進肺復張,鼓勵早期下床活動,加快康復。
2.2.6 拔管護理 術后72 h,若每日引流液少于50 ml,顏色淡,呼吸音清晰,X 線胸片提示肺復張良好,無積液積氣,無發熱、氣促等癥狀可予拔管,拔管后24 h 內觀察病人的呼吸情況,局部切口有無滲血、皮下氣腫等[6]。
VATS 康復后,鼓勵病人繼續進行深呼吸運動、有效咳嗽排痰,以增加肺活量,3 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
總之,肺大泡破裂導致自發性氣胸可發生在各個年齡段,但多見于瘦高型身材的青年男性,易復發,其中有兩類病人需手術治療,一是青年病人首次發病經保守治療后復發者;二是老年病人肺大泡多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理基礎上形成,保守治療很難見效。胸腔鏡下小切口切除肺大泡對肺功能影響小,加之精心護理,病人住院時間短,療效可靠,臨床意義重大。
[1]黎介壽,吳孟超,孫玉鶚主編.手術學全集:胸外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250.
[2]劉秋秋,劉益革主編.胸心外科神經外科手術配合[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13.
[3]郭先桂,曾智恒,廖堅松.主動脈內氣囊反搏術治療常見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的觀察及護理[J].實用醫學雜志,2006,22(15):1831-1833.
[4]Jakkiltsch MT,Bueno R,Swanson SJ,et al.New surgical options for elderuy lung cancer patients[J].Chest,1999,116(l3):4805-4855.
[5]張志國,方 冰,楊世英,等.胸腔鏡手術并發癥分析[J].四川醫學,2004,5(8):896.
[6]劉先桃,左 鵑.自發性氣胸圍手術期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0,15(11):66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