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玲 謝穎川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473009)
在全國第七屆農民運動會舉辦的帶動下和南陽新城區發展的促進下,南陽市的城市化發展進入到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舊城區大規模改造、城市道路改擴建和新城區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已成為環境污染的重大難題,面對如此大量的建筑垃圾,需要研究出一條既經濟又合理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且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建筑垃圾科學合理利用的途徑。
近些年來,結合南陽城區的實際情況,建筑垃圾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隨著城市面積的逐漸擴大,新規劃城區用地上原有村莊的拆除,土地重新規劃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例如,全國第七屆農民運動會場館及相關配套設施、新規劃的辦公、住宅和商業中心所需要的場地上等原有建筑物的拆除。2)建筑物使用年限的結束和城中村的重新規劃開發等舊城改造過程中所產生的建筑垃圾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如南陽市老城區“城中村”的大量拆除。3)南陽市道路的新建改建擴建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新規劃的道路所占地原有建筑物的拆除及舊道路的重建過程中所產生的建筑垃圾也是南陽市的一個大問題,特別是老城區道路的改擴建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尤為突出。4)大量新的建筑施工項目的開工建設,建筑施工工地產生的建筑垃圾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建筑垃圾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當前的統計資料情況來看,建筑垃圾對社會、環境和人類的影響主要是負面影響。大多的建筑垃圾由于處置不當,造成了環境的污染,對人類的身體健康安全和衣食住行也都產生了很大的危害。
目前建筑垃圾的處理主要是通過近郊掩埋的方式,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建筑垃圾的不斷增加,建筑垃圾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已經到了必須科學合理研究利用的時候,從而減少對社會環境和人類的危害。建筑垃圾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建筑垃圾的堆放和填埋長期占用大量寶貴的土地。建筑垃圾逐年累計數量巨大,以致近年在大城市近郊已難覓可供埋棄之地。2)建筑垃圾的堆放和填埋耗用大量的土地征用費、垃圾清運費等建設經費。3)建筑垃圾在清運和堆放過程中的遺撒和灰塵飛揚等問題,又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即使不占用農田,但將河塘、洼地、山谷填埋,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4)建筑垃圾長期在雨水的沖刷中,將大量建筑垃圾中的有害化學物質,帶入地下水和大地之中,其結果,不但危害耕地的良好土質,而且將進入人類生存用水的循環之中,造成無法想象的嚴重后果。
建筑垃圾的科學合理利用是一項巨大而緊迫的工程,需要發揮全人類集體智慧來解決這一難題。在建筑垃圾的利用方面,國外研究起步比較早,國外大多國家實行“建筑垃圾源頭削減策略”,主要表現為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通過科學管理和有效控制措施將其減量化,對于已產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學手段,使其資源化。
隨著我國城鎮建設的蓬勃發展,建筑垃圾的產生量也與日俱增。長期以來,我國的建筑垃圾再利用沒有引起很大重視,通常將未經任何處理的建筑垃圾運到郊外或農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
根據近年來統計資料顯示,南陽市地區對建筑垃圾的處理利用方式主要是把建筑垃圾運往郊區堆放對城郊造成二次污染;或者運往郊外掩埋,占用和侵吞大量農田,有些傾倒河道,影響汛期泄洪,最有價值的也只是作為回填料簡單使用。只在拆除房屋中,除了回收一些尚完整的磚石、鋼材及一部分殘碎料用作道路、基礎墊層、場地回填,其余大部分運往垃圾場作為垃圾排放。
結合國內、外對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的研究經驗和南陽市本地的實際情況,提出針對南陽市城市化進程中建筑垃圾科學利用的合理化建議。
1)白河河堤河道修筑的原料。南陽市白河濕地公園逐漸形成規模,對白河的河堤和河道修筑需要大量的填充材料,可以把無污染的建材固體垃圾作為原料。2)城市道路和室內地面的墊層。產生的塊狀固體建筑垃圾經破碎篩分得到粗骨料和細骨料,粗骨料可作為碎石直接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和室內地坪墊層。3)作為新拌砂漿和混凝土的摻加料。建筑垃圾中的廢混凝土塊、廢磚石、砂漿、渣土經破碎篩分和粉磨等一定的工序后還可以作為再生骨料的材料來源。4)作為生產砌塊的骨料。隨著南陽市高層建筑的快速發展,墻體用的砌塊越來越多,可利用建筑垃圾中的骨料與新鮮普通水泥混合再添加輔助材料可生產輕質砌塊和環保型磚塊。5)土坑的填料。南陽市的周邊許多地區,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許多高低起伏比較大的坑槽,可以利用經過分類處理后的建筑垃圾填充,并夯實后利用于土地。6)鋼筋的材料的回收。建筑垃圾中的鋼筋可以通過回收,經冶煉后成新的鋼材,重新在建筑中使用。
總之,在城市建筑垃圾的處理使用過程中堅持以減量化、資源化和循環利用為原則,推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推進、協調發展,確保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
[1]王蓮偉,魏志清.西安市建筑垃圾現狀分析及再利用措施[J].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2007,24(3):91~94.
[2]胡玲.荊州市建筑垃圾的現狀分析及綜合利用[J].建材技術與應用,2006,27(1):35~37.
[3]俞淑芳.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J].國外建材科技,2005(2):37~39.
[4]趙俊,鐘世云,王小冬.建筑垃圾的減量化與資源化[J].粉煤灰,2001(2):8~9.
[5]黃玉林.我國建筑垃圾的現狀與綜合利用[J].山西建筑,2003(5):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