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囡囝
1鄭州大學旅游管理學院(450000) 2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450000)
河南歷史發展由來已久,其民俗伴隨歷史的車轍緊跟起來。河南特色民俗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至今人們仍然到三月三祭拜我們的人文始祖軒轅。再來晚上可以看到明清時期的廟會發展的如火如荼。比如河南省寶豐縣的馬街,每當農歷正月十三這天,異常隆重熱鬧,據資料統計,清朝末年,當地規定凡到會的藝人都要向火神廟進上一枚銅錢作為香火錢。書會結束時,人們清理銅錢,證明這年到會的藝人有2 700位。這也是較早的民俗旅游形式之一。在九十年代之前,河南特色民俗旅游都以零散、不全面和自發性的以貿易為主的民俗旅游活動,這時候的民俗旅游還沒有受到關注,也沒有形成正式的形式和規模。
90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隨著生產力的大力發展和經濟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原來不能進行的民俗娛樂、文藝、體育和民間工藝等活動競相展開。原來的民俗活動被傳承下來,并擴大了規模、增加了新的民俗活動。比如文化大革命后恢復的戲曲中道情,將皮影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太康和靈寶演藝道情雅和俗的兩種不同道情。在河南農村,皮影戲這種質樸的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由廣大農民朋友自發組織的“和尚頂燈”。1992年初,他們應邀參加了在廣州舉辦的“中華百絕博覽會”,他們表演的“碧蓮浮水”、“太極八卦”、“砥柱矗立”、“羅漢疊塔”等社火舞,使中外賓客大開眼界。該時期民俗旅游已經初步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民俗旅游資源被開發利用。比如三月三在新鄭舉辦的拜祖大典,更是吸引了海內外的炎黃子孫在這一天共同祭拜軒轅二帝。
在初步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基礎上,大力挖掘特色的河南特色民俗旅游資源。以文化為底蘊,以豐富多彩的實物或者表演舞臺為載體,借助當地政府的推動和人們的鼎力支持,引進創新人才,推動民俗旅游在河南的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引入新的民俗文化展現方式。比如最近興起的各地的民俗博物館,較有代表性的是洛陽民俗博物館,其以集中再現豫西民間習俗為主要內容。主要有信俗、婚俗、壽俗、民間藝術等4個展廳。許多的神話故事,民間故事等也以舞臺劇的形式搬上了大熒幕。還有奧運會后帶動發展的全面民俗體育旅游等,比如少林寺武術,焦作修武的太極、及河洛地區的舞龍、賽龍舟等活動。傳統與現代,舊式與新式,古典與時尚的結合,讓河南的民俗旅游大放異彩,吸引了海內外的游客。
2010年河南國際旅游外匯收入達到4.99億美元,同比增長15.2%,接待入境旅游人數146.84萬人次,同比增長16.7。其中民俗旅游占有較大的貢獻。河南特色民俗旅游進入到了多樣式發展階段,借助科技和高校的科研成果,為民俗旅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