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叔鈞
摘 要:產學合作教育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種有效方式。產學合作教育的實施需要產學雙方建立互惠互利的聯盟合作關系。從共生理論的視角來分析產學合作教育聯盟的形成機制,從共生系統的整體性、穩定性和適應性分析產學合作教育聯盟的共生關系,為高校產學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一種有效途徑。
關鍵詞:產學合作教育;產學合作教育聯盟;共生關系;共生系統
基于共生理論的方法是近幾年來教育理論研究的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從共生理論的視角來研究產學合作教育及其聯盟,能為產學合作教育研究提供新視野和實施途徑,也為產學合作教育機制的構建提供新的分析范式。
一、共生環境下的產學合作教育聯盟
1. 共生視角下的產學合作
“共生”一詞源于希臘語, 早在19世紀中葉就已提出。1879年,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首先提出共生的概念, 他將共生定義為“不同種屬生活在一起”,即指兩種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之后,出現布克納的“內共生”概念、科瑞勒和劉威斯的“寄生、互惠共生、同住現象”概念以及斯哥特關于“共生是生物體生命周期的永恒特征和生理上彼此平衡的狀態”的觀點[1],共生思想得到擴展與豐富。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后,共生理論逐步引起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管理學家甚至政治學家的關注, 并將其應用到諸多領域且初步取得成效。[2]
共生既是生物現象又是社會現象,共生不僅是一種生物識別機制,而且是一種社會科學方法。[3]同樣,它也可以用于分析產學合作教育問題。產學合作教育是學校與用人單位合作,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重點,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活動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和工作能力為主的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正因如此,產業界已經成為高校重要的產學合作共生單元之一。高校與產業界建立更加密切的共生合作伙伴關系,是當今國際社會關于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政策導向。
2. 產學合作教育聯盟
當今社會,高校的發展不能脫離具體的社會環境。受經濟全球化、市場化的影響,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變化。社會需要的是既懂高深理論知識,又具有很強實踐能力的大學生。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與產業界進行合作,形成產學合作教育聯盟是適應社會發展的時代潮流與要求的,也是順應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何謂共生環境下的產學合作教育聯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文獻對此作相關論述。產學合作教育聯盟不是簡單的集體主義,而是在充分尊重各方利益基礎上的相互合作?!妒澜绺叩冉逃髸浴返?7條指出:“有關各方——國家的和學校的決策者、教學人員、研究人員和學生及高等院校的行政與技術人員、職業界和社會團體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與聯盟是進行改革的一支強大力量。以共同利益、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為基礎的合作與聯盟,應成為改革高等教育的主要方式。”這里指出高校與產業界建立產學合作教育聯盟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們認為共生環境下的產學合作教育聯盟就是高校和產業界的“主體要素、資源要素和約束條件”構成的產學合作共生關系[4],該共生關系中的各主體構成了產學合作教育聯盟。
在產學合作教育聯盟中,主體要素是高等學校、產業界以及政府部門等。共生關系以資源為紐帶,資源在共生聯盟中具有核心地位,各個主體主要圍繞資源而結成各種共生關系。資源是個包羅內容極廣泛的概念,包括知識、技術、人才、精神、物質、勞務、關系等內容。高校和產業界的稀缺資源就是產學合作共生關系的主要紐帶。合作聯盟的共生關系都是相對的,必存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一旦失去這些約束條件,這組共生關系就無法繼續生效。約束條件主要包括社會層面的約束,如法律、政策、規定、道德和理念等,也包括共生主體之間的合同、協議等。
3. 產學合作教育聯盟的形成與發展
借助于稀缺資源的互補性將高等學校、產業界連接起來,為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而組成合作教育聯盟是一種雙邊共贏的策略。在產學合作教育聯盟中,高校和企業必須彼此選擇自己的合作對象,雙方圍繞資源進行談判、協商,在利益相對平衡的基礎上建立產學合作教育共生關系,形成有序的合作教育聯盟。
高校與產業界的內在性質存在差異,雙方在教育聯盟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絕對的共生利益分配很難做到。盡管對稱性互惠共生是產學合作教育最理想的類型,但在產學合作教育聯盟的形成與發展中,絕對對稱的互惠共生非常少見,非對稱互惠共生才是長期的和經常的狀態。在資源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為維持一種共生關系,必須讓約束條件能夠有效地發揮約束作用。產學合作教育聯盟為滿足聯盟各主體的需求,要經常評估合作共生關系的運行狀況,不斷調整約束條件,使合作教育共生關系朝著雙贏的方向運行,形成校企雙方的多樣化合作與協調關系,保證合作聯盟的有序性和整體運行效果。[5]聯盟各主體在各自優勢領域為聯盟貢獻自己的核心能力,實現優勢互補和利益共享,實現共生。對高等學校而言,產學合作教育聯盟打破了現存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教育資源的重新組合和優化,為學校教學提供了新的內容,加強了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促進了學科專業的發展,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對產業界而言,產學合作教育聯盟緊密結合本地區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為企事業單位培養了急需的人才,并通過職員培訓、科學研究、產品開發、技術咨詢等工作,解決了產業界未來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等需求問題。
二、產學合作教育聯盟的共生特征
1. 產學合作教育聯盟的共生理念
任何社會共生系統都具有適應性,即該系統維持與環境共生關系的約束條件。如何制定產學合作教育共生關系的約束條件?在制定產學合作教育聯盟的指導思想上,必須注重營造產學合作的共生理念。如政府與教育界要加大宣傳力度,促使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合作教育;學校要增強服務意識;企業要增強發展意識。對于共生主體的高校來說,高校的發展不能脫離所處的社會環境,高校的開拓進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依賴于社會各組織的共生意識和共生能力。產業界對人才的需求在不斷變化,高校培養的學生不能只掌握理論知識,還要懂技術、懂生產,了解實際的社會生活。這就要求高等教育與生產緊密結合。只有兩者結合,才能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于共生主體的企業來說,企業要提高市場競爭力,就需要有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做支撐。人才是企業財富和創新的關鍵,人才是市場競爭的核心內容。因此共生主體的高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這一目標上具有共同的愿望。
2. 產學合作教育聯盟的共生穩定
共生主體之間是關聯的,同時也是相對獨立的。在資源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維持產學合作教育共生關系,約束條件必須能夠有效地發揮約束作用。一旦約束條件失效,共生雙方的行為無相應的規范,共生關系無法維持,共生系統將會向機械化或集中化兩種相反趨勢進行演化,導致產學合作教育聯盟解體。在產學合作教育聯盟的形成與發展中,必須注重產學合作教育聯盟的共生穩定。
社會共生關系具有多維性與層次性。所謂多維性,是指主體之間通過多種資源形成多種共生關系;所謂層次性,是指主體之間的多維共生關系可分為不同層次?,F代社會的發展需要高等教育的多樣化,要求高等教育提供服務的層次、類型具有多樣性,其“產品”具有滿足不同社會需求的針對性。由于各高校學科專業特點不同,高校要善于把握時機,研究不同的共生主體,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與產業界開展多樣性的合作關系,在人才培養、職員培訓、科學研究、產品開發、技術咨詢等雙方共同感興趣的領域開展合作。高等院校通過創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和不同形式的產學合作教育聯盟,以滿足社會多樣化的需求,從而形成穩定的共生關系。
3. 產學合作教育聯盟的共生進化
進化是共生關系演化發展的總趨勢和總方向。產學合作教育聯盟把學校和企業組合成了一個具有獨立性質與結構的共生體。平等互惠雙贏的共生關系保證產學雙方在合作教育聯盟中既獲得各自的利益,又維護了自身的獨立。在人才培養整個過程中, 高校應與產業界相互參與、相互配合、相互協調。高校可以通過教育聯盟整合教學資源,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獲得單純通過內部無法享有的收益。合作過程中,企業在生產、經營、技術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可以通過產學合作聯盟獲得技術資源和人才資源的有力支持而解決。此外,共生主體的結盟使得校企之間“共享”部分專業人員成為可能,提高了聯盟人力資源的整體使用效率。通過校企雙方共生合作,產學合作教育聯盟能夠持久進行并取得實效,不斷推動合作共生關系向前進化,使聯盟共生主體共同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1]熊惠平.論和諧高職教育的構建:基于共生機理的新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03):46-48.
[2][3]王海光.企業集群共生治理的模式及演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36-137.
[4]胡守鈞.社會共生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6-10.
[5]季銀泉.共生:教育管理的新理念[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1(4);57-60.
(責任編輯 于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