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1.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北京100871;2.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重慶400074)
有意味的形式: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符號語義場研究
王立新1,2
(1.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北京100871;2.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重慶400074)
近年來,電視民生新聞在中國電視新聞節目群中迅速崛起,在經歷爆發式噴涌發展之后,由于對自身符號文本的文化意涵缺乏認知而面臨進退維谷的尷尬處境。作為中國電視新聞話語轉型的典型樣本,電視民生新聞勃興并非偶然,其構筑的符號語義場與當代社會文化視點下移趨向暗合。
符號語義場;電視民生新聞;平視化;發展策略
近年來,以關注市民日常生活,報道地方民生動態的城市民生新聞,在中國電視新聞節目群中迅速崛起,成為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制播亮點,代表性的有如:重慶電視臺《天天630》(2004年)、陜西電視臺《都市熱線》(2006年)、甘肅電視臺《今晚新時空》(2005年)、四川電視臺《新聞現場》(2001年)等,引領一時風騷。在經歷新聲奪人的初期大發展之后,電視民生新聞欄目開始落入程式化、單一化瓶頸,節目數量也從最初的遍地開花,到播出時間大規模縮減,甚至被取締的境地,例如,甘肅電視臺當年熱播的民生新聞《今晚新時空》,已從45分鐘改版為目前的15分鐘,并轉為公共資訊性質的欄目《今晚播報》。由目前現狀看,電視民生新聞在經歷爆發式噴涌發展之后,由于對自身符號文本的潛在文化意涵缺乏準確把握,由此陷入重沓往復的苦惱發展瓶頸,面臨進退維谷的尷尬處境。
本文認為,作為中國電視新聞話語轉型的代表樣本,電視民生新聞的節目構成形式蘊涵豐富的社會文化心理投射。實際上,民生新聞的勃興并非偶然,正與當代社會文化視點下移趨向暗合,因此,本文嘗試運用文化研究的形式論方法,以重慶電視臺《天天630》為典型文例,對都市民生新聞的符號語義場加以觀察,以此展開對其發展策略的分析。
民生新聞《天天630》因每晚18:30播出而得名,是重慶電視臺新聞中心于2004年4月20日開播的一檔區域性、大眾型、大時段民生新聞欄目。節目收視率穩定在14%左右。八年來,《天天630》欄目打造出較好的品牌效益,是重慶廣電集團(總臺)創收額度最高、效益最好的自辦欄目之一,2006年通過廣告全國招標,創收達到9 000萬元,2007年《天天630》欄目廣告創收已達到1.2億元,目前,《天天630》仍是重慶電視臺廣告創收最多的欄目之一。據統計,欄目組每天平均接市民熱線電話高達四五百個,已成為重慶地區社會影響力最強的新聞欄目品牌之一。
由于開播時間早,持續時間長(2004年至今),成果斐然,社會影響力大,重慶電視臺《天天630》具備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天天630》為西部電視民生新聞研究范本,運用形式論研究法分析其語義場結構,力圖為當下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提供鏡鑒。
伴隨全球化到來,文化的消費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主流。在此作用下,傳統的精英文化視角下移,而大眾作為消費主體開始參與話語權力分割。與此相應,媒介受眾的視角正開始從仰視受教向平視對話參與轉移。就電視媒體而言,收視率已成為各家電視臺欄目制播的重要考量指標。以《天天630》為代表的一大批都市電視民生新聞出現,正是在這一文化轉型洪流中,以自覺或不自覺的平視化話語形態構筑出符號語義場,實現與社會文化視點轉移的匯合,從而贏得廣闊收視天地。以重慶《天天630》為代表,總結其平視化符號語義場要素如下:
眾所周知,電視民生新聞吸引眼球點多在其親民性,這類節目也往往努力彰顯其平民身份。《天天630》欄目主題詞就是:“《天天630》,貼近老百姓。”并以此為核心理念,確立了以“突發事件、輿論監督、百姓情懷”為報道內容,以“民眾生計”為報道重點,形成了“快捷實在、誠待市民”的基本特色。同時,與多數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一樣,《天天630》也采用“說新聞”的報道方式,建立起:百姓的疑惑、政府解答;市民困難、部門的意見,而主持人以間插評論員身份進行評述的報道模式,形成明快通達、淳樸平實的欄目風格。這與以樂天爽利著稱的重慶地區民風民俗特征十分相應。此外,播出時間上,《天天630》播出時間是重慶新聞頻道每晚6點30分,節目時長90分鐘(含廣告時間),同時,在重慶娛樂頻道23:00、重慶公共頻道19:52會再次重播,也充分考慮到了本地大眾的日常作息習慣,與多數熱播的電視民生新聞播出時間選擇特性相近。
區別于嚴謹端莊的傳統新聞主持風格,無間距的主播風格更強調主持人形象和語態的民間性、日常化。以《天天630》為例,其欄目主持人從早期的王琳穎、李菁、孫琳琳、范自平,到現在的程晨、葉紅、楊全、張滿,都帶有主持的無間距風格。有一個具有說服性的例子是,“630”主持人楊全剛出鏡主持時,曾因為形象不佳飽受爭議,但事實很快證明,對于都市民生新聞節目類型而言,無間距的主持形象和語言風格,恰好吻合大眾消費文化欲求。觀察中國電視,不難發現,目前各類高收視電視節目,都或隱或現趨向在媒介與受眾間建立無間距語義場,從文化研究角度看,無間距風格與信息社會培養出的民眾的話語權力分享認知趣味相應。
都市民生新聞節目內容多強調原生態、服務性、情趣化。《天天630》開播以來,陸續推出“愛在深秋,夢相隨”、“重慶好心人”、“我的親情故事”等親情類主題系列。節目中,又間以服務性滾動字條,比如“生活知識窗”、“尋人尋物”、“短信評新聞”等,為市民提供幫助,同時,配合都市流行內容,也推出一些時尚型版塊,比如,海選新聞、奇趣軼事插播。此外,片尾還多出現“天氣提醒”、“今日關注小話題”等小版塊。
平淡瑣碎的都市百姓生活樣態,常態生活又以鏡頭遴選,制造出陌生化效果,從而實現日常生活審美化消費,因此,很快受到市民——都市電視的主流收視群體的關注和追捧。
通過以上分析顯示,以《天天630》等為代表的一批電視民生新聞的成功,與其符號語義場構筑的平視化話語形態密切相關。目前,電視民生新聞在經歷初期的勃興后,正面臨受眾審美疲勞的嚴峻考驗,在這一時期,地方電視民生新聞如何自覺發揮平視化新聞視角的文化功能,不致陷入曇花一現的境地,是其可持續的關鍵。結合前文,筆者認為,必須重視以下三方面發展策略。
一般而言,電視民生新聞集中播報的是種種世情世相,新聞人物與都市里大眾的社會身份相似,問題基本是市民常遇到的或者也許會遇到的問題,與觀眾如同街坊鄰里。由于環境使然,西部城市都具有鮮明地域性色彩,故此,在地域性文化標出彰顯新聞貼近性方面具有突出優勢。例如,《天天630》關注普通人的命運和生活,關注的對象來自具體、卑微的社會層面,報道基本是本地域內的百姓生活瑣事。主持人采用插敘的方式說新聞:勸解鄰里糾紛,宣讀城市的公告、通知,閑侃市井趣事,這與重慶地區的市井文化特質十分吻合。
本文以為,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在報道時,應弱化宏大敘事和過分嚴肅的修辭,消解新聞播報中常常透露的話語特權和社會分層優越感,而培之以濃郁的本土色彩、強烈的平民性以及日常生活氣息。此外,注重新聞受眾對報道人物社會身份、新聞話題及場景的熟悉感,受眾由于對場景熟悉所產生的現場參與感,讓觀眾觀看時易融入,易共鳴。地域性文化標出彰顯的是新聞貼近性原理,對地方尤其是西部電視地方民眾而言,這往往是央視國內、國際新聞難以喚起的日常情感所在,也是地方民生新聞最重要的魅力所在。
地方電視,尤其是都市民生新聞的觀眾群多數為基層市民或農民工,一般學歷層次不高,月收入平均在1 000元左右,他們有較強的融入都市生活的需求和城市歸宿感,是重慶這樣西部城市的主流人群,也是城市中收入、社會地位、話語權力欠缺的群體。這部分人群最關心的是相關權益保障,以及他們渴望卻由于現實種種限制無法完整實現的社會利益。
因此,首先,電視民生新聞選材應注重話語權優勢分享,以突出無間距性,關注與這些民眾利益攸關的話題,尤其是民眾生存和安全層面的話題,如衣、食、住、行,以及對安定性、福利等的需求,這些問題涉及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的實現。大量報道除了集中于百姓反映、投訴的生活難題上,還應力圖在了解事件真相的基礎上盡量促成問題解決,為弱勢群體鼓與呼。對“630”節目觀眾群的問訪顯示:體現日常關懷、人情味的報道內容、方式最受觀眾群體歡迎。
其次,在參與性上,電視民生新聞還應注重受眾獨立發表對新聞事件的看法。節目中插播的大量普通百姓同期聲,也可以使觀眾對媒體話語權使用產生替代性滿足感。一方面,通過隨機采訪讓群眾對某一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通過諸如開通熱線、網站投票、DV大賽等多種形式與觀眾實現互動,達到無間距效果。如“630”通過海選新聞、妙評新聞,對有關話題進一步展開討論、提高收視興趣,觀眾還能通過撥打新聞熱線隨時報料身邊的小事,這些舉措都取得不錯的效果,擴大了節目影響力。
與紙質媒體相比,電視能充分利用影像圖解新聞,縮小媒體信息與受眾解讀之間的誤差,降低理解難度,實現有效溝通,這在教育水平尚不發達的西部地區顯得尤其重要。例如“630”曾經成功推出的三個主題版塊(“重慶好心人”、“我的親情故事”、“愛在深秋,夢相隨”),都采用了講故事的敘述模式。對于西部百姓來說,戲劇化的情節、感人的場面、貼近生活的小故事便于他們理解和記憶,同時,故事結構會突出新聞內容的戲劇張力,具有更好的傳播效果。此外,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中方言同期聲的大量運用,也使媒體與觀眾距離感縮小。
結語
當代社會,伴隨全球化進程以及中國社會體制變革帶來的巨大沖擊,中國當代文化視點下移——大眾話語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近年來,中國大規模的城市化運動、“人本”思想強調,表征著中國社會現代性進程。文化的多元共生、人文性已成為公認的價值尺度。這一文化空間,正可以構成地方電視大施拳腳的舞臺。利用其獨特的地緣特質,標舉平視化新聞視角符號語義場,應該說,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前景方興未艾。
要指出的是,在目前實踐操作中,電視民生新聞已表現出一些明顯缺失。最典型的有二:第一,偽日常化敘事——獵奇、聳動新聞追求;第二,瑣碎敘事——過分強調市井生活細部,主題缺乏提煉,松散隨意,結構上缺乏整體性。這些嚴重影響到民生新聞節目品質,使其近年來飽受內容低俗、冗雜的質疑和批評,令其發展雪上加霜。
本文以為,電視民生新聞的平視化符號語義場的構筑,并不意味著節目制作粗糙浮泛,日常生活文化審美消費是其成長動因。文化研究表明,當代文化正經歷的視點下移,其本質是新的社會分層流動,其間將蘊涵多元主體話語活躍契機,從這一角度觀察,本文認為,建構多元主體語義空間將是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發展下一步探索的關鍵所在。
J8
A
1007-4937(2012)03-0112-03
2012-03-12
基本項目:北京大學影視學博士后出站工作報告“中國影視符號修辭研究”內容之一;中國博士后第49批面上基金資助項目
王立新(1973-),女,山東青州人,教授,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文學博士,從事影視符號學研究。
王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