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捷,魚俊清
(西安政治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8)
從綜合安全觀到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思考
胡 捷1,魚俊清2
(西安政治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8)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國家安全形勢發生了巨大且深刻的變化,對軍隊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樹立什么樣的安全理念,明確什么樣的安全任務,是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認真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安全觀;綜合安全觀;多樣化軍事任務
所謂安全觀,是人們在主觀領域對國家安全形勢的認識和判斷①。安全觀除了具有戰略文化背景外,還是一個動態發展概念,其核心內容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更替,社會的發展而演進。我國古代安全思想源遠流長。西方世界安全理論紛繁復雜,有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之分。從強調沖突的傳統安全觀到主張合作的新安全觀的發展,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聯。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傳統安全理論指導下國家面臨安全問題的兩難:各國為自身安全增加軍事實力的努力,會引起他國的恐懼與不安,雙方在互不信任的氛圍中,劍拔弩張,軍備升級,反而導致各自生存環境的更不安全。面對如此的“安全困境”,人們的視野更加寬闊,從更加多元、發展的眼光看待安全問題,綜合安全觀應運而生。20世紀80年代,歐洲安全和合作組織率先提出“共同安全”與“合作安全”的概念。他們認為,安全本身是多層次的,持久的安全只有在全體國家能夠共享安全的時候才能夠實現。2003年12月,歐盟首腦會議通過了題為《更加美好世界中安全的歐洲》的歐洲安全戰略文件。該文件是歐盟歷史上第一份官方的共同安全戰略,體現了歐盟獨特的“綜合安全”視角。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在精辟分析和準確把握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安全挑戰和重大戰略機遇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的國家安全觀,即綜合安全觀。綜合安全觀體現的防御性現實主義思維,代表著中國在安全問題與國際認同的深化、合作性戰略文化的內化,不僅成為構建新世紀中國國際戰略的基石,也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指明了方向。
所謂綜合安全觀,是指用全局的、聯系的、系統的思維,來思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以及科技、生態、糧食、能源等一系列安全問題,通過科學統籌,運用多種手段,發揮整體合力,實現國家的總體安全②。綜合安全觀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觀念體系,與傳統安全理論相比,其特征主要表現為:
(一)安全主體多元
傳統意義上的安全主體——國家,不再是國際關系和國家安全的唯一主體,公司企業、社會群體、非政府組織,甚至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行為體。一國的安全也不再只是單邊、雙邊或者三邊的事情,氣候環境、跨國犯罪、流行疾病等諸多問題的解決需要國際間的多邊合作與協商。雖然國家作為國際安全主體的地位長時間內不會動搖,但非國家安全主體的權力和能力無疑會越來越大。
(二)包含內容豐富,利益糾纏復雜
國家安全問題所包含的內容愈加豐富,不僅來自于軍事領域,而且拓展到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多個層面。所謂經濟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等就是不同領域對安全問題關注的體現。國家間利益關系更趨復雜。
(三)維護手段多樣
軍事實力和軍事手段不再是國家獲取安全的唯一途徑,但仍是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關鍵因素,以軍事高技術為代表的各國核心軍事能力建設水平是國家間博弈的重要砝碼。面對安全威脅來源的多樣化,包括環境治理、疾病預防、氣候監控、糧食生產、打擊跨國犯罪等在內的多種非軍事手段地位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傾向于和平、外交的手段,而不是單純的軍事手段來獲取安全環境,實現安全利益,特別是幾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間的多層面協作磋商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從綜合安全的角度分析我國國家安全利益所面臨的現實威脅主要有:
(一)傳統安全威脅
①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軍事力量的增強以及對我戰略部署調整帶來的威脅。②朝鮮半島問題久拖不決,實現和平遙遙無期,對我國國家安全造成直接威脅。③雖經各方努力,首屆核安全峰會于2010年在美召開,并簽署了《華盛頓核安全峰會公報》和《華盛頓核安全峰會工作計劃》兩份文件,但并沒有改變世界核安全狀況日益嚴峻的現實,美、朝、韓、日、伊、印、以等多個國家在核問題上矛盾突出,中國面臨核安全問題的現實威脅。④國家戰略利益不斷拓展,與周邊多個國家在領土、海洋權益方面爭端頻發,如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等,是影響我國安全和發展的重要隱患。⑤當前我國正處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歷史經驗表明,這一階段既是國民經濟結構的躍升期,也是脆弱期和波動期。國民經濟的穩定性和抵抗風險能力將受到嚴峻考驗,出現結構性危機與金融震蕩的風險進一步加強。⑥制度安全與社會威脅。社會轉型期各種思想的碰撞與新問題的產生加劇了爆發局部社會動蕩與政治騷亂的可能。
(二)非傳統安全威脅
①恐怖主義組織及其活動。國際恐怖主義活動有增無減,陸、海、空、天、電(磁)、網(絡)各個領域,無處不在③。②嚴重的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③大規模社會騷(動)亂。由經濟、宗教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社會矛盾積累,很可能引發大規模的社會騷(動)亂或群體性事件。④重大的安全事故。⑤海外人員與海外財產面臨的威脅。
(一)緊抓核心軍事能力提高
軍隊為國家綜合安全做貢獻,最主要的還是要發揮好基本職能,即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軍事能力。實踐也證明,軍隊只有具備了這一核心能力,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才有了堅實的基礎。提高核心軍事能力,重點是要以創新的思維推進軍隊信息化建設進程,通過信息系統,把原本分散的各個作戰力量、作戰單元、作戰元素系統集成為整體的作戰能力,以形成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具體來講,重點是提高軍隊的安全危機預測能力、情報信息收集能力、高效組織指揮能力、多途徑戰略投送能力、全域作戰能力、復雜電磁環境條件下的對抗能力,精確打擊能力以及綜合保障能力等。
(二)建立軍地聯合應對機制
非傳統安全威脅許多來自地方,需要與地方政府、人員緊密配合。建立健全軍隊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情報預警機制、聯席協商機制、組織指揮機制、聯合保障機制等,可以為聯合處置突發事件和完成多樣化任務提供組織基礎和制度保障。據統計,僅2010年,軍隊和武警部隊就先后參加了西南抗旱、玉樹抗震、舟曲泥石流災害搶險、南方和東北抗洪、廣東和海南抗臺風等重大救災行動,累計出動兵力約35萬人,機械車輛1.7萬臺次。軍地各級成立聯合指揮部,對軍隊、武警、民兵預備役等實施統一指揮,各部隊快速有序出動,一線部隊果斷處置,反應出近年軍地聯合處置危機體制建設的成果。
(三)優化軍事力量結構
近年,圍繞搶險救援能力的提高,我軍有計劃地抓了地震災害救援部隊、抗洪搶險部隊、核生化應急救援部隊、空中緊急運輸服務部隊、海上應急搜救部隊、醫療防疫救援部隊等國家應急力量的建設。還可以適當增加工程、防化、陸航、防疫等專業兵種的比例;加強應急通信保障、地震及核生化救援、重大疫病防治、信息攻防、心理咨詢、法律服務等方面特殊人才的培養;結合地域特點,適當調整預備役、專業部隊的布局;有重點地研制、配發、預置完成非戰爭軍事任務所需要的專用裝備和救援器材。
(四)加大完成非戰爭軍事任務的訓練力度
將非戰爭軍事任務訓練納入全年訓練計劃統一安排,明確訓練時間、內容、質量標準和訓練保障;針對非戰爭軍事行動突發性特點,結合任務區域可能發生的自然安全威脅和使命任務要求,強化官兵應急性訓練;突出專業分隊的專攻精練,重點加強緊急出動、遠程輸送、專業技能、安全防衛、心理素質、涉外常識、民族語言、宗教習俗等方面內容的學習和訓練;加強與地方公安、交通、民政、運輸以及其他專職機構的溝通聯系,適時組織有針對性的聯合演練,熟悉流程,建立聯系,增進了解,確保行動時忙而不亂,協調一致。
注釋:
①楊毅:《中國國家安全戰略構想》,時代出版社2009年版,第7頁。
②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中心:《論樹立綜合安全觀》,《解放軍報》2010年1月19日,第7版。
③楊東錄、郭耀武、夏天:《綜合安全觀研究》,《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D9
A
1007-905X(2012)05-0027-02
2012-01-10
1.胡捷(1978— ),男,陜西西安人,西安政治學院軍隊人事管理學系學員,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軍隊人才與人事管理研究;2.魚俊清(1955— ),男,陜西韓城人,西安政治學院軍隊黨的建設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戰略策略研究。
責任編輯 韓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