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芬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青島 266100)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研究進展:一個文獻綜述
徐雪芬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青島 266100)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是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內容,社會化改革對于克服高校發展的“瓶頸”制約,推進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當前國內有關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有助于進一步廓清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邊界,為下一步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理清頭緒,找準方向。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制度困境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是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內容,社會化改革對于克服高校發展的“瓶頸”制約,推進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當前國內有關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有助于進一步廓清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邊界,為下一步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理清頭緒,找準方向。
李景祿(2004)指出,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存在的現實困難和問題主要有:管理觀念陳舊;管理結構失衡;管理體制不符合實際;管理機制不健全;員工素質偏低等情況。程志勇(2005)認為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主要問題是理論準備、政策準備、組織準備等不充分、產權關系難以明晰、思想觀念轉變難、管理人才緊缺。劉海戰(2005)在比較了發達國家高校后勤制度后指出,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主定位不明確,主導思想含糊不清,宏觀扶持政策不到位,導致改革難以立竿見影。鐘利民、黃毓哲(2006)提到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高校后勤的產權難以在改革中明晰;后勤實體職工在住房、醫療、退休等方面并未與學校脫鉤;準行政的管理方式使后勤還沒有成為完全的獨立法人主體,沒有獨立的法人財產權。凌加明(2007)認為,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存在的難點主要有,由于高校后勤的產權關系不明導致難分誰為真正的利益主體;后勤集團機制不順導致了不到位的自主經營和決策權;學校對后勤的行政與業務管理混淆不清;學校后勤低素質的職工隊伍與高素質的人才缺口并存導致負擔沉重;學校內部市場的非公平競爭使學校后勤的贏利能力被削弱了。劉招軍(2008)認為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停滯造成新問題的產生,主要表現在學校后勤的人財物關系更加復雜化;行政對后勤的干預依然較為明顯;學校與后勤的關系有名無實等方面。利偉科(2009)指出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實際問題有:運作環境較普通企業更艱難,成本有逐漸加大的趨勢;各方理解和認識的偏差容易影響高校后勤的運作;后勤發展受到人員老化,競爭力下降的制約等。丁山(2010)認為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的問題集中在思想觀念、管理體制、分配制度、人員素質、運行效率五個方面。謝志遠(2011)指出高校后勤當前改革進程中面臨的新問題有:缺乏政府有關部門強有力的指導和支撐;改革信心動搖,回潮現象不斷出現;后勤存在著維護長期穩定的成本。李曉(2011)認為深化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后勤實體產權不明,政企難分;后勤服務雙重效益,顧此失彼;后勤企業適應競爭,尚待時日等。邵利麗(2011)指出,目前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高校后勤實體和社會企業的定位混淆;改革措施不配套;高校后勤的權威性和協調力度不夠;人們參與熱情不高,后勤經費籌措有困難。
劉海戰(2005)主張在選定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模式與進程的時候,要從實際出發,切實做到因校制宜,不盲目攀比和奢談與國際接軌,而是在充分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決定最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改革模式。譚白磊(2005)認為,在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進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高校后勤管理體制,使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相應要求,從而加速形成完全競爭的后勤辦理局面。姚峰等(2005)認為,政府應首先制定盡可能詳細的規制措施,對高校后勤社會化進行規制,加大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使高校真正減負,不再負有不該承擔的財政等政策責任,直至高校后勤社會化步入正軌以后,再逐步放寬政策約束,實現全面競爭。
錢曉勤、尤玉軍(2005)提出了各種解決現有問題的辦法,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他所取得一些名字,諸如“老人老辦法”和“身份贖買和轉換”法等克服弊端的方法,都是十分適用的。郝軍、建新、李清盛、于洪海(2006)指出高校后勤服務實行社會化的過程中,高校、后勤職工及社會應及時轉變觀念,加強對后勤社會化服務的認可和認同,以保證后勤改革的成功。夏繼萍(2007)認為高校后勤社會化的實現有賴于后勤員工轉變價值觀念,培養無私奉獻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在觀念、管理、人力資源等管理方面進行創新。吳洋(2008)提出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實踐對策為:改革后勤基礎設施建設的籌資模式;建立后勤企業的財務考核與評價機制;明確產權界定從而進行資產評估;優化人力資源的配置從而調整人員結構等。楊進(2009)認為在高校后勤社會化進程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并提出有關本方面的新路子,即:加強學習、提高認識,將思想工作寓于理論學習中;結合后勤實際,轉變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把關心、幫助解決職工實際問題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等。胡建成(2009)針對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對策有:撤銷“大實體”的建制,建立“小機關、多實體”的運行模式;保留“小機關、大實體”運行模式,但“大實體”的老總實行外聘;打破后勤改革的僵局,進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劉改煥(2010)指出,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對策有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實行產權分割;精兵簡政,注重后勤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堅持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的改革思路;貫徹改革宗旨,堅持后勤兩重性辯證統一等。許青云(2010)提出深化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對策為:規范高校后勤市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理順產權關系,明確高校和后勤權責;建立科學化的后勤管理制度,樹立市場意識;加強人事制度改革,注重人力資源開發。
孫娟(2011)認為,深化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具體措施有:順應國家、地方政府的改革,協調和配套其相關政策;拓寬高校后勤的投資渠道;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高校后勤用人機制等。樊西平(2011)提出深化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制度困境的建議有:充分發揮高校在其中的制度創新主體作用;以制度創新促進改革社會化效益目標的實現;政府積極出臺配套制度,以實現制度協調等。陳昌明(2011)提出進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措施有:明確高校后勤服務體系的法律地位;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明確高校和后勤的產權關系;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體制等。
楊明生、尹建康、卞建波(2006)指出,在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它固有的經濟屬性要求改革后的高校后勤經濟實體必須在價值規律的約束下建立,即引入競爭機制。這有利于實現高校后勤經濟實體的健康發展。肖尚桃(2008)認為:包括選擇合適的改革模式在內的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是一個不斷變化著但始終前進著的一種螺旋進步狀態改革,任何模式的選擇都需在考察是否能夠實現后勤集團的獨立核算和自負盈虧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各大高校自身的實際情況,盡可能的有利于后勤實體向高度專業和集約的企業化方向發展。劉新秀(2009)指出:高校后勤改革模式的選擇,要立足中國國情,充分考慮大家對改革幅度的承受力和接納度,考慮到改革與本地區情的相關性。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與各個高校的發展背景和規模,各高校長期形成的人文傳統和后勤實際等更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在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必須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校區制宜并用,切實做到根據各高校具體情況不同而采取不同改革模式,穩步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加強校際的交流學習,相互取長補短并求同存異,各高校都爭取以優勢取勝,從而使改革特色紛呈,構建起真正符合高校發展的新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保障體系。詹步強(2011)在闡述當前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模式的基礎上,從推進社會化改革的靈活性、運行風險、資產分類管理的力度和規模效益等角度比較分析了兩種主要模式,并從資產管理、后勤隊伍和競爭機制三方面提出其優化措施。
C93-6
A
1003-4145[2012]專輯-0069-02
2012-04-16
徐雪芬,女,中國海洋大學后勤集團工作人員。
(責任編輯:欒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