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杰
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價值研究
魯 杰
(陜西科技大學 思政部,陜西 西安 7100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價值是基礎性問題,但長期以來該問題沒有有效解決。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內蘊價值既包括工具理性,又含有價值理性。相對于工具理性而言,學科價值理性的個體價值在于實現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學科的社會價值理性則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成內容與必要形式,不僅為社會描繪了理想圖景,還是政治民主的組成部分。學科要求恢復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的平衡,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合法性具有不可動搖的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價值;工具理性;價值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的生命線”在實踐中證明是卓有成效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其學科合法性一直受到質疑。這固然存在科學理性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學界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其作為一門學科是否有價值,如果有學科價值的話,它的學科價值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雖然這個焦點問題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并且很多相關學者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但是至今為止,問題并沒有被很明晰地解決。而此問題含糊所導致的后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價值似乎僅僅在于官方的認可,而沒有作為一個需要反思的前提予以認真研究,這就使學科合法性的根基產生動搖。鑒于學科價值問題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合法性的基礎,因此有必要對其重新審視。
無論是實踐活動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為 “黨的生命線”存在,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培養人們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學科,也是作為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目標的生命線、中心環節的學科。”[1]其意旨都內涵著思想政治教育是作為實現目的的工具而存在,因而學科是具有工具理性價值的。所謂工具理性,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認為它是 “通過對外界事物的情況和其他人的舉止的期待,并利用這種期待作為“條件”或者作為“手段”,以期實現自己合乎理性所爭取和考慮的作為成果的目的”。[2](p56)工具理性不是看重所選行為本身的價值,而是看重所選行為能否作為達到目的之有效手段。工具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價值,在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中,馬克思主義的其他5個二級學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學科,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是應用學科,[3]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目的就是使其它二級學科所研究的內容得到廣泛傳播與認可,從而使群眾的思想政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但是,在當今整個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市場經濟的功利主義彌漫至社會各個角落,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的工具理性也受功利主義影響而被異化。雖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宣揚的主旨方面仍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操作層面上的工具理性價值與功利主義色彩疊加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目的任務的急功近利,忽略了受教者的人格塑造、心靈觀照、價值引導,受教育者自我感覺只是器物而已,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被動的、喪失主體性的物,把思想政治教育本應關注的“人”變成“物”的關注。這種操作層面上的異化,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身也被人認為就是純粹工具,只是意識形態的宣傳機器,讓人覺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空洞乏味、內容枯燥,疏離受教育者。
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泛濫的現狀,張耀燦先生提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學轉換,他認為“過去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學中講‘服從服務于黨的中心任務’的地位、‘保證各項任務完成’的保證作用并不錯,只是欠全面。它只講到了社會價值、工具價值這一面,未講到個體價值、目的價值這一面?!彼吹健艾F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和歸宿。究其實質,張耀燦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還應包含價值理性,所謂價值理性是“通過有意識地對一個特定的行為——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闡釋的——無條件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2](p56)價值理性行為是以行為者的價值觀為其行為的指導,關注的是該行為是否符合他的價值觀而不是該行為的實際效果。換句話說,價值理性僅看重行為本身的價值,而不計較手段和后果。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馬克思主義下的二級學科,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性,即“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也應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以人為本”的無條件的價值命題。
從上總結可以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所內蘊的價值既包括工具理性,又含有價值理性。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階段,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又要張揚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性,對思想政治教育受眾個體價值在于實現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對于學科的社會價值則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成內容與必要形式,表現為社會描繪了理想圖景,是政治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指出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4](p56)人總是處于一定社會歷史背景之中,個體全面發展的價值理性的實現必須與社會歷史緊密聯系。隨著我國社會開放程度的日益加深,社會思潮多元化,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意識形態,受到一定的沖擊和影響,人們在各種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等資本主義政治思潮的影響之下,個體的政治態度產生了很大的偏差,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消極錯誤觀念正侵蝕著人們的頭腦,直接影響到個體的生存發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發端于人更好地生存、提升自己、發展自己的需要,因此促進人自身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盵5]因此,個體必須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滿足其生存發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對象,它的價值必須通過個體的人表現出來,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價值理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和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社會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6](p174)很顯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理性表現為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三個維度。
馬克思指出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藙t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幸庾R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盵4](p46)人作為一種意識存在物,每個人對自己的存在總會有一種終極意義的追問,自己究竟為何而生、生的意義何在,這種具有理想性與超越性的思考,使每個人的生命境界得以提升,生命也具有超然的內在驅動力。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的一種實踐活動是人自己創造和自己選擇的產物,是人本身的生命創造,它是為了生命得以存在和發展的。[7]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根本在于它是人對自身生命的改造,對高尚的精神生活境界的追求、設計、創造和完善的產物,它是人的思想品德發展的一種活動,人通過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展開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對意義世界的積極建構,在這個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性得以實現。
但是,人的思想觀點并不能完全脫離現實社會而空想、幻想,“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4](p55)故而,每個人的思想觀點是受到現實社會整體意識形態影響的,社會意識形態表現為每個個體的政治觀點等方面的形成與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黨的“生命線”,其學科設置的目的就在于促使全體公民具有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政治觀點的塑造本就是其學科設立的題中之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導個體形成其正確的政治觀點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使個體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培養其具有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和政治參與能力,從而不斷發揮其政治功能,使其階級性、政治性、社會性日益深化與擴大,從而加速個體從“自然人”到“社會人”再轉向“政治人”。
道德是人們依靠內在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來調整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道德規范則是要求人們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對于個體而言,道德的內在價值在于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發展,造就完滿的自由人格,使人成為自由幸福之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雖然是以工具理性為主導,主要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對于每個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性就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使人們“向善”,促進人的知情意、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從而造就一種自由人格,這種道德人性融智慧、情感于一體,使個體的人格得以提升和完善,使每個人體驗到精神上的幸福。
總而言之,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對個體的價值理性的意義,注重學科引導個體建構豐富充實的主體精神世界,滿足個體的超越性、完滿性的追求,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其他社會現象如經濟、政治、文化等發生作用而呈現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等,這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視域下以工具理性為主導的研究范圍,[8](p177)即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在這些社會子系統中所發揮的工具性作用,而這個研究范圍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社會價值所蘊涵的價值理性有所忽略。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社會價值理性蘊涵是極為豐富的。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發展而導致的社會階層分化日益突出,各階層的利益要求與政治訴求的指向不同,階層與階層之間存在斷裂,社會各種矛盾和沖突日益糾結,各種思想觀念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激蕩,使社會的穩定性成為社會發展的前提,需要一種各階層均予以認可的價值理念來整合社會階層,成為社會所有成員的精神支柱?!吨泄仓醒腙P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鄙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是作為全社會共同社會價值存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弘揚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科,它的社會價值理性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得以凸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集社會主義價值理念之大成,把我們黨倡導的基本理論、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系統地整合在一起,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決定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性質和方向,是全體人民的精神支柱。眾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階級或政治集團,為了實現其政治目標和任務而進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為核心與重點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綜合教育實踐。[9]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思想、道德以及心理等研究內容均屬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構件,其學科內容本身就彰顯了社會價值理性。同時,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大眾化、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轉換,經大眾傳播媒介的宣傳,使社會各階層都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接受認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為途徑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要的形式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從內容與形式均屬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共同建構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柱,而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理性也在此過程中得以表現出來。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理性還表現在為社會描繪了理想圖景。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4](p294)這個聯合體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本身就蘊藏這一社會價值理性。但是這一社會價值理性并不是天然顯現的,而是通過人來展現。人是社會的存在物,人的理想信念的堅定與否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加強對社會思潮的正確引導,需要不斷增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對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的引導力,必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社會主義自身的價值理性用先進的文化、高尚的道德、科學的知識等高層次的人生境界展示出來,從而引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情感世界。實踐證明,社會的理想圖景越被接受,人的人生境界就越高,社會價值目標越完善,就越能滿足人的高層次需要,就越能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把人們美好的目標變成生動的實踐。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社會價值理性還表現在它是政治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民當家作主。民主政治的實質是公民主動地參加對自己的管理中,而不是僅僅被動地接受他人的要求,只有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參與到政治共同體的管理中時,民主才能完全實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重點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公民,從而達到啟迪民眾的民主觀念的目的。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過傳播、溝通、協調、勸說等根本性職能,使社會的絕大多數成員認同和支持社會主流政治價值觀,自愿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共同創建合理的政治秩序,這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國民的政治素質,推動他們參與政治的熱情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實踐影響每個個體的思想,使他們在民主教育中增強民主的意識,接受必要的公民教育和訓練,從而學會民主的技能,養成適應民主的品性,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人的本質、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價值生成的根源。[10]在此基礎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要關注人的發展和人本身的建設,根據人全面發展的本質規定,自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恢復思想政治教育世界中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的平衡,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合法性具有更堅實的基礎,學科也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1]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學位[2005]64號)[Z].2005-12-23.
[2][德]馬克思·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張耀燦.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科的定位與建設[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7).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張耀燦,曹清燕.論馬克思主義人學視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6).
[6]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社,2006.
[7]李文英,汪永芝,等.回應生命: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取向[J].教育探索,2011,(2).
[8]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基礎理論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5).
[10]閔緒國,羅洪鐵.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研究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G41
A
1003-8477(2012)08-0184-03
魯杰(1975—),男,陜西科技大學思政部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基于傳播維度的宏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1JC710035;2010年陜西省特色學科項目“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系統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0—01;2011年陜西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大眾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X11-57。
責任編輯 張 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