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焦慮幾多愁
在地方武裝部工作的陳先生,與單位領導是同鄉,兩人關系融洽親密。但去年老領導調離后,由于對新領導一下子適應不過來,他的焦慮便開始了。在年終檢查中,為了給新領導留下好印象,他不分晝夜緊張忙碌,力求交上一份完美的“工作報告”。可越操心越出錯,新領導有點不滿意,這讓陳先生更加緊張。
按照單位規定,工作滿20年就可以退二線,待遇不變。陳先生還差兩年就到年限了,如果領導不滿意,自己就可能被提前安排轉業,現有的職位、待遇、福利頓時化為烏有……于是,陳先生逐漸感到坐臥不寧,憂心忡忡;晚上睡不好,時常做夢,早醒;沒有工作熱情,工作效率下降,總感到力不從心。
心理不堪重負的陳先生去了醫院,檢查并沒有發現器質性病癥,醫生建議他按照焦慮癥先吃一陣子藥。但陳先生總想著“焦慮”這件事,越想越焦慮。壞情緒無處排遣的他走進了我的心理咨詢室。
有焦慮癥狀≠焦慮癥
焦慮癥與正常焦慮反應的區別,就在于是否有現實刺激的原因。焦慮癥的特點是并不存在引起焦慮的現實刺激,焦慮是沒有確定對象和固定內容的。
換了新領導,擔心自己不被器重而失去了現在的職位和待遇,是陳先生焦慮的根源所在。也就是說,他的焦慮反應是一種現實焦慮。生活中我們都會出現一些現實焦慮,比如工作問題,婚姻問題,孩子問題,都難免讓人擔心發愁,焦慮不安。這種現實生活中的焦慮反應是正常的,只不過陳先生的焦慮反應有些過度,影響了生活和工作的質量。
微妙心理放縱出過度焦慮
陳先生的正常焦慮怎么變成了過度焦慮,甚至為焦慮而焦慮,以致陷入惡性循環,嚴重影響工作生活?
除了過于敏感、過于完美等人格特征的因素外,還有一層微妙的心理原因:我生病了,萬一真的被轉業,不是因為我個人能力問題,而是因為“病”。于是就有了一個可以說得過去的借口。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設障”,意思就是給自己預先設置某種障礙的情境,一旦真的出現失敗結局,可以獲得自我心理的安慰,不至于精神上被徹底摧垮。但是,這種安慰顯然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所以當事人依然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正因如此,陳先生終究還是采取了積極的自救行動,期望獲得更積極的心理調適。
帶著最壞的打算積極生活
我請陳先生一步步地推想出自己最壞的結局:假如領導真的對自己不滿意,結局可能是堅持到工齡滿20年退二線,也可能被提前轉業;假如是后者,可能會到較好的部門,比如公安局,也可能到不好的部門;假如到不好的部門,可能擔任一定的職務,也可能什么職務也沒有,當個一般工作人員,但即便如此,至少也是國家公務員,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陳先生最差的結局也能有一個不錯的鐵飯碗,而這正是很多人拼搏努力的最高期望!認識到這點,陳先生大嘆,以前只顧擔憂了,從來沒有認真琢磨過這個問題。既然最差的結局也不過如此,還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是的,我們一旦對最差的結局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就會發現事情不過如此,沒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我們的心靈也就安寧下來。更重要的是,按照概率規律,還有50%的可能是好的結局。一旦我們安下心來工作,可能會做得更好,這種積極的人為因素將會加大好結局出現的可能性。
陳先生豁然開朗,如釋重負,臉上的沉郁也換作了輕松。此后的兩次咨詢會話中,我們交流了關于自信和完美的問題。陳先生領悟到,人生在世,離不開人際關系;但自信應該源于自身,而不要過于關注他人的看法或領導的器重與否;人生應該努力工作,但沒有絕對完美,需要接納一些不如意。
兩個月后,陳先生基本告別了焦慮的困擾,能夠正常工作和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