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老年人骨量的多少,主要取決于年輕時的骨密度峰值和中年以后的骨丟失率,這是預防骨質疏松的兩個關鍵點。因此,在骨骼成長期盡可能增加骨量,提高自己骨密度峰值,等于給老年骨鈣流失打下了預防量。骨密度峰值越高,相當于人體中的“骨礦銀行”儲備越多,老年發生骨質疏松癥的時間越推遲,程度也越輕。
被忽視的“骨礦銀行”
骨密度峰值(PBMD)是指人體在骨質生長期獲得的最大骨礦物質含量,主要受遺傳因素(占80%)、環境因素(占20%)影響,與營養、生活方式、性激素、體力活動等有關。
科學研究表明,人體骨礦含量在青少年時期迅速增長,在30歲左右達到最高,即骨密度峰值,此后骨量積累保持穩定狀態。一般來說,女性在35歲之后,男性40歲之后逐漸出現骨量丟失。不同地區、不同人種,甚至不同的生活習慣,其骨密度峰值的出現年齡也不一樣。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峰值骨量增加10%,可使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病危險性降低50%。
你可以擁有更高的骨峰值
養成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維持骨量穩定
青年人應多吃含鈣、磷及其他骨代謝必需物質的食物,如海帶、乳制品、豆制品、蝦皮、魚、蝦類、雞蛋、芝麻、綠葉蔬菜等,以補充骨代謝所需的原料。
少喝咖啡、濃茶及碳酸類飲料,少吃糖及食鹽,不過多攝入蛋白質。過量的蛋白質在體內代謝過程中會產生許多酸性物質并從尿中排出,而這些酸性物質可使尿鈣的排出量增加,增加鈣的丟失,有人把這個現象稱為生物學的\"酸雨\"。咖啡因食入過多,也促使鈣從尿及大便中排出,不利于骨量的增加。
戒除煙、酒嗜好。吸煙會加速骨質的吸收;女性吸煙者的停經年齡較早,易發生厭食和肺功能受損;吸煙還可加速雌激素滅活和分解。酒精有直接抗成骨細胞的作用;其引起的器官損害可抑制鈣與維生素D的攝取,抑制維生素D的活化;酒精性骨質疏松癥伴有極其顯著的骨小梁斷裂。
適當鍛煉身體,促進骨組織血液循環和生長發育
人體在運動時,全身組織的血液循環加速,可有效改善骨骼的血液供應,增加骨的強度和密度;同時身體重量對骨骼的沖擊也促進了骨的形成;運動還能改善肌肉和關節的靈活性,減少跌倒及其不良后果。研究發現,經常參加運動的人平衡能力特別好,骨密度高,并且不容易跌倒,這就有效地預防了脊柱及髖部骨折的發生。
每天保證1~2個小時的戶外運動,通過鍛煉使骨骼受力,增加對骨骼的刺激,有利于骨小梁的發育和骨量的增加,同時增加了日照時間,使維生素D的來源充足。
保持正常的體重
脂肪與雌激素的代謝有關,脂肪水平高時,體內雌激素的水平也相對升高,而雌激素對于骨的生成有直接作用;當脂肪減少時,體內雌激素水平也會下降,不利于骨質疏松癥的預防。有的年輕人為了減肥而過度節食,使身體在減少脂肪組織的同時也丟失寶貴的骨質。